病逝途中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11:37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暴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人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已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病逝途中

至德二年(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实为忧伤之笔。

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己60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62岁。

在这里,我需要强调一下,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醉后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我比较相信《旧唐书》说。

太白啊,你习惯了豪酌痛饮,听厌了应酬之语,这一生冷暖交织、爱恨迷离,你的人生结局何其怅惘,何多感慨!

秋日薄暮的黄昏里,有光影掠过眉宇的倦怠,窗外的草木也已褪去青葱,凋零颓败,太白的生命之秋是苍凉的是寂寞的,独行独卧,当剔尽寒灯梦不成的疼痛不再刻骨,我知道,那是心灵不堪世事的打磨,就此老去了。

铺开一卷尚未来得及着墨的宣纸,走笔落墨,恰如长相思深锁的秘密在不经意时烙上寒凉的印记,请看,本意是打算勾勒出初荷的伶仃,却不料笔下早已落满苍老细碎的浮萍。曾想看云霞伴晓雾生烟,曾盼执手共沧海月明,海誓山盟言犹在,却不料某程山水,某个路人,某段故事早经不起轮回的洗礼,悄然间被青苔覆盖,面目全非!

日落窗台,满腹思虑,都化作胡言乱语,守着一程冷暖交织的时光,等待一季姹紫嫣然的花事,邂逅一场红尘中烟火萦绕的爱情,长相思,子夜时,美人如花出云里。寒露凝梅枝,长相思,长相思,相见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