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良机的唐诗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7:05

孟浩然年轻的时候,可没有“迷花不事君”那么淡泊,其实还是很想做官的。他曾经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写过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求引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错失良机的唐诗故事

诗歌的重点在于后面四句委婉地求官:我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还在家里端坐闲居,觉得很羞愧,只能坐着观看钓鱼的人(暗指执政的张九龄)施展身手、报效国家而白白羡慕啊。前面四句描写八月湖景,本来只是借以起兴的由头而已。但通过这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染,八百里洞庭的壮观景象跃然纸上,倒使得本篇成为山水诗中的杰作,可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向爱惜人才的张九龄接到这首赠诗后,一面邀请孟浩然到长安,一面向唐玄宗力荐他。

王维待诏于宫中的时候,经常私邀孟浩然进宫交流写诗心得,因为两人诗风相近,所以惺惺相惜。但是在一次切磋的时候,恰好唐玄宗突然有事来找王维。孟浩然大概想着觐见天子之前一定要焚香沐浴梳洗打扮之类的,完全没有做好这种偶遇的心理准备,本能反应就是爬到床底下去躲起来。但王维可不敢隐瞒自己房间里藏了个大活人,只好据实禀报。唐玄宗一听很高兴:“我早就听张九龄多次提起此人的诗名,说是当今高士,今日正好一见!”孟浩然只好从床下爬出来拜见天子。唐玄宗笑道:“先生不必拘束。可将你的近作吟诵一首与朕听听。”

面对着这千载难逢、一步登天的机会,老孟抖抖索索地吟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听后,重复了一下“不才明主弃”之句。孟浩然一拍脑门,真恨自己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原来这句诗直译就是“我没啥本事,所以圣明天子不让我做官”。但如果你真以为他这么谦虚,那就太没文化了。玄宗早被一众文臣雅士熏陶得很有文化,当然听得出这是抱怨的反话,其真实意思是“本人很有才,但天子不识千里马,没让我做官”。唐玄宗当即不悦地说:“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朕?”怒哼一声,拂袖而去。

孟浩然这一不小心得罪了天子,自知这辈子仕途已然无望,从此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所以他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实是被迫的。但与李白类似,大唐因此少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官僚,却多了一位山水田园诗的旗手。最能体现孟浩然恬淡闲适诗风的作品是《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错失良机的唐诗故事

此诗读来暖意融融,孟浩然一边享受饭局一边还约定了下一顿饭局的吃货面目尽显无遗。闻一多先生对此诗的评价是“淡到看不见诗”,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境界相仿佛。

而孟浩然最为妇孺皆知的作品,应该是大家从小就背诵的前五名诗歌之一《春晓》,惜春之意尽显,却又哀而不伤: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湖传言,武功轻灵飘逸的山水田园派长老孟浩然是死于走威猛阳刚路线的边塞派护法“七绝圣手”王昌龄之手。当然,故事并非大家想的那样。

王昌龄,字少伯,比孟浩然小九岁,比李白和王维大三岁。有一次,王昌龄去襄阳旅游,孟浩然作为地主盛情款待。老孟本来有病在身,医生嘱咐他要忌口,不料席间有道美味江鲜,引得他食指大动,忍不住吃了再说,大有洪七公的风范。结果还没等王昌龄离开襄阳,老孟就病发仙逝了。这个故事教训我们:医生的话虽不可全听,但也不可不听。

那么,王昌龄是凭什么功夫摘下“七绝圣手”这么拽的名号呢?请大家继续往下看。

错失良机的唐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