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调·黄莺儿》伤馆师(十七首选二)原文赏析-清代胡粹亭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16:08

南【商调·黄莺儿】伤馆师(十七首选二)作品原文

南【商调·黄莺儿】伤馆师(十七首选二)

胡粹亭

一顶破方巾,戴上头、误此身,寄人篱下防难稳。

生徒几名,束修*几金,瓮酸况味心中忍。

赢得个村童牧竖,见面叫先生。

归家走一遭,才进门、气已消,闺中人把家常道。

无柴昨宵,无米今朝,几乎剩得空锅叫。

急忙忙,摒当未了,馆仆早来邀。

《商调·黄莺儿》伤馆师(十七首选二)原文赏析-清代胡粹亭散曲

南【商调·黄莺儿】伤馆师(十七首选二)作品注释

*束修:干肉。旧时酬金。

南【商调·黄莺儿】伤馆师(十七首选二)作品赏析

馆师也称塾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私塾先生。馆师既不同于从国子监到府、州、县学此类官方学校的学官,又与在书院中讲学的“山长”有别,他们的教育对象是那些学业未成的“蒙童”。处馆教学,是明清读书人无奈的选择,因为馆师不仅收入微薄、生计困窘、还有馆师形象在民间中的一落千丈。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历史典籍,抑或谜语、笑话、诗歌、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馆师常沦为被取笑的对象,被塑造成“腐儒”“冬烘先生”的典型。

胡粹亭的南〔商调·黄莺儿〕《伤馆师》是一个大型的组曲,同一曲调,同一题目,共有十七支曲子。这十七支曲子,每支曲子都能独立成篇,但是相互之间又存在着逻辑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上面所选的是组曲中的第一首和第五首。

第一支曲子对馆师的打扮和地位做了个概括:他头上戴着方形软帽,虽然已经有了破损,但这并不是最让他担心的事情,学馆位置不稳更让他焦灼。已经有几名学童在馆中接受训导启蒙了,但收到的酬金却只是几条腊肉而已,仅能勉强过着清贫的生活。穷酸的滋味虽然让人难以忍受,不过连这样的生活也恐怕难以维持,因为尚不知来年是否还有东家邀请他处馆。眼看仕进无望,而终年蒙馆舌耕,也不过是赢得村童牧娃见面时叫一声“先生”而已。

“归家走一遭”这支曲子,则截取了馆师的一个生活片断,使读者可以直面其清贫生活。馆师在外面受了气,于是便想回到家中消消气,谁知道家中妻子却告知“无柴昨宵,无米今朝”。未曾歇息,他又急忙忙四处想法子安顿家中生活,可事情还没处理妥当,学馆仆役又来催请回去上馆了。

曲子纯用白话,诙谐调侃,笔法写实,虽然未下评语,但已将对馆师的同情真切表达出来。题目中的“伤”字便是整组曲子的纲领,但是这个“伤”不是嘲笑,更多的是一种哀伤。

馆师是明清时期读书人的一种无奈选择,明代文徵明《馆师叹》形容之为:“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而清人亦有一则《村学先生自叙》道:“自家日常看着几个书生,羁羁绊绊,与犯罪囚徒无异。年终算着几担束修,多多少少,与雇工常行不殊。”馆师的酬金不多,且又得不到东家应有的尊重,有时还会面临需要上门去讨要酬金的尴尬。清代李虹若的《散馆》:“蒙馆舌耕不自由,读书人到下场头。每逢年节先生苦,亲去门前要束修。”就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梁颖峰)

《商调·黄莺儿》伤馆师(十七首选二)原文赏析-清代胡粹亭散曲

南【商调·黄莺儿】伤馆师(十七首选二)作者简介

胡粹亭,安徽天长人,生平不详。

《商调·黄莺儿》伤馆师(十七首选二)原文赏析-清代胡粹亭散曲

更多胡粹亭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