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司马季主论卜》赏析-人灵于物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0 11:36

司马季主论卜原文

司马季主论卜

——刘基

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

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

吾闻之,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

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

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

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

鬼神何灵?因人而灵。

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

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

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露蛩风,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磷萤火,昔日之金釭华烛也;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

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

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春一秋,物故者新。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

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赏析-人灵于物

司马季主论卜赏析

近些年来,我们常常能在街头巷尾和偏僻的乡村,看到一些算命、占卜和相面的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骗人的把戏,十分荒唐可笑。然而,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上古时代,占卜的风气是很盛的,上至国家军政大事,下至个人生活小事,都要预卜吉凶。现在所能见到的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记录占卜的卜辞。后来还出现了一部专门研究卜筮的著作,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易》。尽管如此,自古以来,也有不相信这一套的。汉代大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篇《卜筮》对此进行批判。明代大政治家和文学家刘基也写过一篇《司马季主论卜》的文章,假托一位占卜的专家对占卜和鬼神都给予了否定,并引出一番兴衰变化的大道理来。现在就向大家介绍刘基的这篇文章。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青田县人。他是元朝末年中的进士,并在江西和浙江一带做过地方长官,因不满元人的残暴统治,不久弃官归隐。后来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刘基精通政治、军事、天文、历法,并且兼长诗文。《司马季主论卜》是他的寓言集《郁离子》中的一篇。“司马季主”,是文中一个卖卜人的姓名,复姓“司马”,“季主”是他的名字。据《史记》记载,司马季主是楚人,精通《周易》,常在长安东市占卜,是汉朝初年一位著名的占卜专家。“卜”,即占卜,也叫卜筮、卜卦,又叫占卦。司马季主论卜,就是司马季主谈他对占卜的看法。其实并不真是司马季主的看法,而是作者通过司马季主对占卜和天道、鬼神的一番议论,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文章先引出人物和事件:“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东陵侯被废为平民之后,去拜访司马季主,请他占卜。东陵侯,是秦王朝时代的贵族,姓邵,名平,被封为东陵侯。秦被汉灭之后,东陵侯被废为平民百姓,因为家贫,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种的瓜有五种颜色,味道很美,当时人称为“东陵瓜”。“既废”,是说东陵侯在秦灭以后丧失了侯的爵位。“过司马季主而卜焉”中的“过”,是拜访的意思。“卜”,即占卜。以上两句是文章的第一段,写东陵侯来到长安东市请司马季主为他占卜。下面写他们两人关于占卜的问答。

当东陵侯来到司马季主的卜席之前要求卜卦时,司马季主就问他:“君侯何卜也?”君侯您要卜问什么呢?“君侯”是司马季主对东陵侯的尊称,看来他们本是相互熟悉的。“何卜”,即卜何,卜问什么。东陵侯没有直接回答司马季主要卜问什么的提问,而是列举了一大通自然现象,对此感到疑惑不解,请教司马季主给予解答。

“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东陵侯说:长期卧床的人想坐起来,长期蛰居家里的人想走出去,长期气闷的人想打喷嚏。“久蛰者思启”的“蛰”,本是指虫类冬眠,也引申指人长期待在家里,深居简出;“启”,打开闭塞的意思。“久懑者思嚏”,是说心气憋得难受的时候就想打喷嚏。“懑”,是郁闷的意思;“嚏”,就是打喷嚏。东陵侯接着还说:“吾闻之,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我还听说过,积蓄到了极点就会泄漏,关闭到了极点就会开放,炎热到了极点就会生风,堵塞到了极点就会畅通。上面两层意思,讲的都是物极必反的道理。自然,东陵侯随着秦王朝的覆灭,由侯爵降为平民,这种盛衰变化,也是物极必反的结果。不过,东陵侯这里所强调的是有衰然后有盛,有穷然后有通,他似乎在期待和盼望着衰落之后的复兴。所以,他接着又说:“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自然界中,冬去春来,没有只是委屈而不能伸展的东西;一起一伏,没有只是过往而不能回复的事物。这里的言外之意更为明显:我由贵族降为平民,什么时候才能由平民又回复到贵族呢?所以东陵侯最后说:“仆窃有疑,愿受教焉。”联系自然界中事物的发展变化,我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疑惑不解,希望得到您的指教。“仆”,是东陵侯谦卑的自称。“窃”,是自己心里面私下琢磨。“受教”,是接受对方的指教。东陵侯兜了很大一个圈子,才回到司马季主“君侯何卜”的问题上来,原来他是要请司马季主释疑解惑。

司马季主听了东陵侯这番话之后说道:“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如此说来,君侯早已明白这些道理了,还要问什么卜呢!“若是”,如果像这样的话。“喻”是知晓、明白的意思。司马季主认为东陵侯所说的那些话,已经把事物变化循环往复的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了,还用得着自己再来说什么呢!东陵侯仍然很谦虚地说:“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他说:我不能深究其中的奥妙,还是希望先生多多指教。“未究其奥”的“奥”,是深奥、奥妙的意思。“愿先生卒教之”的“卒”,是到底、终归的意思。东陵侯认为自己所说的这些不过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至于其中深层的奥妙之处,还是要请您司马季主先生赐教。于是引出司马季主的一番议论来。

以上是文章的第二段,写东陵侯向司马季主问卜,自己却先讲了一通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下面第三段是司马季主就东陵侯所讲的这番道理作进一步深入阐发,这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也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

司马季主在东陵侯的诚恳敦促之下,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然而,他并没有直接解答东陵侯提出的问题,而是先从另外的话题谈起。他说:“呜呼!天道何亲?唯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唉!天道有什么可亲的呢?唯有道德修养才是最重要的。鬼神有什么灵验的呢?只不过因为有人迷信它才灵验。这里提出“天道”和“鬼神”,应该说这些对于一个占卜人来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司马季主却并不虔诚和恭敬。接着他又谈了对占卜的看法:“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蓍”是一种草,“龟”是指龟甲,都是卜筮所用的材料。司马季主认为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一些枯草烂骨头,都是一种物体,有什么灵验的呢?而人是比物更灵的,为什么不听从自己,却要听从物的摆布呢?早在卜筮之风十分盛行的商周之际,姜太公就说过“枯草死骨,何知吉凶”的话,表示对卜筮的不相信(见王充《论衡·卜筮》)。司马季主的看法与姜太公的话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司马季主是一位卜筮的专家。我们简直难以置信,这种言论竟然出自一个占卜人之口,唯其如此,这种批判和否定才最为有力,最为彻底。

上面这层意思,是对天道、鬼神和卜筮的否定,认为人们自身应该把握和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应该相信枯草烂骨头有什么灵验。接着,司马季主的话锋一转,联系到东陵侯的实际和他提出的问题,阐述了事物盛衰兴废的变化规律。“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司马季主进一步说:君侯何不想一想过去呢?有过去就必然有今日。这里“君侯何不思昔”的“思”,与前面东陵侯说的“久卧者思起”等三句中的三个“思”字相关联,但内容却完全不同。东陵侯的三个“思”字,都是企望美好的未来;而司马季主却倒过来要东陵侯想一想过去,并且由“有昔者必有今日”引出了下面一大段今昔对比、盛衰对照的文字。

“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所以,如今的破瓦断墙,正是昔日的歌楼舞馆。“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如今的荒草残梗,正是昔日的琼花玉树。“荒榛断梗”,是描写草木丛生的荒芜景象;“琼蕤玉树”,则是形容美好的花木。“露蛩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如今的哀蛩悲蝉,正是昔日的凤笙龙笛。“露蛩风蝉”,指风霜寒露中蟋蟀和知了的哀鸣。“凤笙龙笛”,指两种乐器:形状如凤的笙和装饰有龙形的笛子。“鬼磷萤火,昔日之金釭华烛也”,如今的荧光鬼火,正是昔日的金灯华烛。“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如今的苦菜荠菜,正是昔日的名贵菜肴象白驼峰。“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如今的红枫白荻,正是昔日的名贵衣料蜀锦齐绢。“丹枫白荻”,指红色的枫叶和白色的芦荻花,这里是说,用它们来代替棉絮做衣御寒。“蜀锦齐纨”,指蜀地出产的锦和齐地出产的绢,都是古时名贵的衣料。这里一连用了六个排比的句子铺陈今衰昔盛的强烈反差,显然是对东陵侯由贵族废为平民的真实写照。东陵侯昔日享有的荣华富贵,如今都成了过眼烟云,面对的是破败、荒凉、凄厉和贫寒。这既是对东陵侯的委婉规劝,同时也警诫世人不要盲目追求功名富贵。所以司马季主接着进一步开导:“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过去没有的,如今有了不算过分;过去有的,如今没有了也不为不足。以上这一层意思主要是强调盛衰兴废的变化规律,规劝东陵侯面对现实,不要再存幻想。

接着,司马季主又进一步发挥:“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春一秋,物故者新。”随着昼夜的变化,盛开的花朵凋谢了;随着季节的更替,旧的事物变成了新的事物。“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湍急的流水下面,一定会有深潭;高峻的山峰下面,一定会有深谷。司马季主的这些看法实际上与东陵侯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最后总结道:“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这些道理您都是明白的,还有什么必要向我问卜呢!从而十分谦虚而又得体地结束了自己的议论。不用说,东陵侯的疑惑已经解开,不会再要司马季主为他占卜了。全文也到此结束。

这是一篇议论文,却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而不呆板艰深,枯燥无味。作者假托古人之口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阐明人灵于物的无神论思想,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刘伯温在民间是一位被神化了的人物,说他能知五百年前,能知五百年后,实际上,他不可能是什么先知先觉,只不过善于发现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已。这篇文章骈散结合,以骈为主,对仗工整而又流畅自然。文中每用排比句,反复论辩,因此文章虽短而富有才情和气势。总之,这是一篇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出色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