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赏析-宋代关于田园风情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8:06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赏析-宋代关于田园风情的古诗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赏析

词以一个行路者的眼睛,随意摄取了最能体现出初春乡园气息的风景:柔桑、幼蚕、细草、黄犊、荠菜花等,以之构成一幅江南春日田园风景画卷。这个行人可能是别人,但观察者的眼睛,却是喜爱这片初春风光的作者自己,是他用清新疏淡的笔墨,来营造了全词的意境。上片是远近交错的两张图画。首韵中,由“陌上”那全景式的观望,到对“东邻蚕种”的近距离注目,点画成一张有所关联的图画;接韵中,一“鸣”一“点”,取意各别,使江南春图显得神韵悠长,动物的气息、人的气息流布于境中。具体说来,细草黄犊的近景在朴素、安定的景象中透出了春意,寒林暮鸦的远景不仅表明这是个寒意未消的初春光景,还传出行人几分惆怅的情意。游子惆怅,在此句表现得比较集中。

如果说上片写景以稳定为主,下片则出之以动荡。换头“山远近,路横斜”的推移,卖酒人家的青旗忽然在山与路的推移中闪出,都在表明这一特点。这一韵,在情感上对上片末句的游子之情,是一个暗接:看到“斜日寒林点暮鸦”的行人,确乎是需要一杯酒来化解他的旅兴了,于是一面酒旗招摇而出。可以想见,他的旅兴与旅愁,都有希望在这乡村酒店得到化解。接韵中,他以好整以暇的眼睛,看到了这首词中最小的景物——溪头荠菜花开得烂漫风光,并想起似愁风雨而未开的“城中桃李”,表现出他对朴实无华、不畏风雨、先春而放的荠菜花生命力的赞美。在对比中,那“城中”畏怯风雨而未开的桃李,显然不如这溪头的小小荠菜花儿顽强有活力。作者以这两种花儿作对照,纳入了他对于生活的感悟,这感悟因为表现得含蓄,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无限空间。自古以来,对此两句的象征意义,人们多方探讨,愈觉妙谛无穷,这使结韵成了本篇中最为警策的词句。

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赏析-宋代关于田园风情的古诗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