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桃竹杖引赠章留后》江心蟠石生桃竹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19:08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原文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

杜甫

江心蟠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1)。

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2)。

梓潼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息(3)。

怜我老病赠两茎,出入爪甲铿有声(4)。

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枻白帝城(5)。

路幽必为鬼神夺,拔剑或与蛟龙争(6)。

重为告曰(7):杖兮杖兮,

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8)。

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9)。

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10)?

杜甫《桃竹杖引赠章留后》江心蟠石生桃竹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赏析

这首诗是763年冬,杜甫从阆州返回梓州时所作。诗中通过对桃竹杖的生长之地说起,讲到连神仙、鬼神都期盼得到,说明其珍贵。然后又希望桃竹杖能够始终保持正直的秉性,继续扶持我去游览大好山川,实则希望那些正直的良臣可以保持本色,为国家主持正义,拨乱反正,振兴家国。

桃竹,又名桃枝竹,今名棕竹,产地为垫江县(唐代改称合州),可以为杖,是四川特产。左思《蜀都赋》中提及“灵寿桃枝”,《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合州土贡尚有“桃竹箸”。引,曲调名,汉乐府有《箜篌引》。章留后,指章彝。留后,官名,出现于唐代中叶。凡节度使出缺,由部属代领其众,称之为留后,意谓留主后务。章以刺史摄行东川节度使职权,因此称其为“章留后”。

杜甫《桃竹杖引赠章留后》江心蟠石生桃竹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句解

1、这两句写桃竹杖原本生长的地方,生长在江心的蟠石上。江心,指江中。尺度足,指长短适合的拄杖。

2、这一句是写桃竹杖的珍奇、宝贵,连神仙也喜欢它。江妃与水仙,这里泛指男女水神,说水神,是由于竹子生长于江心。

3、这两句是写诗人获得桃竹杖的缘由,是因为梓州刺史将杖遍赠宾客,宾客看了之后都表示惊叹。梓潼,指梓州。一束,一捆。

4、这两句写诗人也获得了两根桃竹杖,并且描述了桃竹杖敲击时的铿锵有声。两茎,两根。由于桃竹杖节密且中间是实心,所以拄地时就会铿然作响。

5、这两句是写刺史赠杖非常及时,因为自己即将远行。东南征,指出峡东游。白帝城位于四川奉节县,是出峡必经之地。鼓枻,荡桨。

6、这两句再写杖的珍贵,怕路上被鬼神、蛟龙抢走,这里与“江妃”句运用了同样的手法。

7、重为告曰,另外有奉告。“重曰”“乱曰”等,全都是辞赋当中的一些常用的惯用语,有总结上文、突出重点的功效,所以经常出现在一篇文章的末尾。

8、这几句表达了诗人的期望,希望桃竹杖可以秉持自身正直的本性,不可以随波逐流,见渊就变化为多变的蛟龙,要坚持正直的特点。这里面化用两个典故,一个是《后汉书》当中《费长房传》里竹杖化龙的故事,另一个则为《晋书·张华传》中的剑入水化为龙的故事。这一句兼用这两个故事。尔,这里代指桃竹杖。龙,在封建时代多用来代表人君,这里暗中劝讽章彝不可以像其他军阀那样,自己割据一方,变为独立王国。

9、这句表面上是说,不要由于贪图一时的快活,改变自身秉直的个性,让我不能到君山、青峰上进行游历。实际是劝谏那些原本正直的官吏,要坚持立场,扶持社稷,振兴国家。灭迹,扫迹、绝迹,意思是说不可以去游历。君山,又名湘山,位于洞庭湖当中。

10、这是诗人最后的深沉感慨,在这个虎狼当道的社会当中,如果没有这两根桃竹杖,没有那些能够坚持正义的臣子,我怎样才能走出这个虎狼之地,国家怎样才能得以复兴呀。澒洞,指弥漫。豺虎,用于比喻寇盗。双杖,指桃竹杖。曷从,何从。这里是说没办法走出这样一个豺虎的巢穴。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