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赏析-宋代关于咏物成趣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06:22

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原文

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

辛弃疾

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

无穷宇宙,人是一黍太仓中。

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更着一杯酒,梦觉大槐宫。

记当年,吓腐鼠,叹冥鸿。

衣冠神武门外,惊倒几儿童。

休说须弥芥子,看取鲲鹏斥鷃,小大若为同?君欲论齐物,须访一枝翁。

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赏析-宋代关于咏物成趣的古诗

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赏析

八年的带湖闲居,消耗了词人最好的年华,使他因悲愤、郁闷而多病身老。明白自己老年渐近、机会不再的作者,在近观山水田园、仰观宇宙八荒的过程中,在以道家思想为自己纾忧解愤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人和世界的关系,得出了一些接近道家哲学观念的思考结论。本词就是这样一首阐述庄子齐物观的理趣词作。不过,因为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打入其中,就使得本词作为哲理词的风味并不纯粹,而带有深重的人生感慨情味。

词的上片,切合“一枝”之意,极言人的渺小和所需之微少。起端一问从人的贪多切入:世界太大,包容万事,贪心人向它的求索,什么时候才能满足?在他的求索中,日月轮转,时光匆匆,任何得到的最终都将失去了,没有得到的也再没有机会。接韵以太仓中的一颗粟米为喻,继续言说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位置。“一葛”以下,与开篇贪求者形成对照,对人生采取“减法”:所需要的,衣服不过一夏衣、一冬衣,食器不过一饭钵、一水瓶。这样在物质需要上的减少,当然意味着精神不为盲目的物质追求所拖累的自由。结韵更以梦醒者的眼光,看待他以前梦里的槐安国。也就是以哲学上的清醒,否定像蚂蚁一般碌碌追求的世俗价值。这里的“大槐宫”,隐喻世间功名利禄之境。写得警醒,高深,隽永。

下片说自己志向本不在富贵,却为求富贵者所嫉恨,就像庄子所描写的那只鸾凤,受到以腐烂的老鼠为食物的鹞鹰的恐吓,使游息于天外的自由的冥鸿为它在尘网中而叹息,于是挂冠于神武门上,使俗人惊倒。挂冠一事,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里发生的情形,却在作者的精神世界里发生了——他曾在得知邸报为他多加了七年官龄之后,说过“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武门”的话。也许这里还兼指杨少游——能以“一枝”自期的杨提点,显然也具有这样不求利禄的精神境界。“休说”一韵,措意丰富。它既接着上片的意思,谈小大之辨,论齐物之旨,也接着下片开始五句的意思,谈人的精神境界就像鲲鹏与尺鷃一样,不能无区别。须弥芥子的比喻,表明无大无小,二者为一。而鲲鹏尺鷃的比喻,最终虽然导向齐物的观点,却也难说作者认为它们完全无别,否则他在前文中何必要黜腐鼠而友冥鸿呢?他自己既不能在精神境界上主张混沌无辨,所以结韵巧妙地把话题引向“一枝翁”杨少游。杨少游既然以“一枝”为堂,也还存有对于“小”“大”“多”“少”的区别之心。也许庄子借鲲鹏尺鷃为喻谈齐物,又以那样的态度出之,本就隐含了这一物齐、物不齐的矛盾。

本词在笔法上,多用议论而少用描写,显示出清劲、外放的风格。然而在总体明晰的表意中,也包含着某些不确定因素。正是这不确定的一面,保存了词作的诗性,使之显得更耐人寻味。这是稼轩理趣词的突出特征。

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赏析-宋代关于咏物成趣的古诗

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