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赏析解读新思路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05 08:42

将进酒》古诗全文

《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为李白长安放还后所作,思想内容深沉且豪放,艺术表现非常成熟,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全诗内容如下: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赏析解读新思路

概述

本诗的题目《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意为“劝酒歌”。这里李白借此题目来表达自己作诗的意图,表面看来似乎是劝自己的朋友(岑夫子,丹丘生)同自己一起畅饮,但其实李白在这里也是邀请读者与自己一同欢饮。李白的诗中不止一次直接与读者“对话”,这也是本诗之所以会带给读者一种直观的豪迈奔放,酣畅淋漓之感的原因之一。读这首诗,读者会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在这个题目中,李白构建了一个心理空间,其内容是他本人携一杯美酒,邀请某人与其共饮。这里的“某人”既可以理解为诗中提到的李白的友人,也可以理解为读者自己。根据图形---背景理论,这个心理空间中的一级焦点(图形)部分应该是“”或是“杯中之酒”,二级焦点(图形)部分为手捧酒杯的诗人,背景是完全虚化的。这也是李白的诗歌的特点之一,他常常在诗文中无限的突出图形部分而虚化背景部分,使得他所构建的心理空间的内容对比非常鲜明,带给读者很强烈的感官冲击和印象。此外,根据诗歌意境理论,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中国人饮酒除了小酌怡情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我们有“借酒消愁”的说法,当然也会借酒与朋友们联络加深感情,还有可能借酒来庆祝自己的成功。而本诗的题目属于哪种情况读者并未得知,因而也令读者感到一丝好奇,愿意继续读下去。这里其实我们用到了脚本理论,即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形成了共识:当朋友请我们一起饮酒时,一定是有某种原因的。这个题目值得玩味的还有它的认知指示中心的设定,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是将自身设定为指示中心,从自身的角度请人饮酒,而读者可以有两个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将自己作为指示中心,面对诗人,接受诗人邀我们共饮,也可以将自己当做旁观者,依然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旁观诗人邀其友人共进一杯。笔者认为作者李白更希望读者可以选择第一个视角来赏析本诗,即他更希望可以边与读者对饮边吟诵这首经典之作。

李白《将进酒》赏析解读新思路

第一小节

本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为第一小节,根据图形---背景理论,第一句诗的图形为“黄河”,背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诗人”本身与“”,第二层从字面来看是“”和“”,但实际上诗人所设定的应该是一个我们目之所及的广袤的空间概念:从无垠的天边一路延伸到远方的汪洋大海。根据先验图示理论,说到黄河我们会在脑海中补充很多的因素,比如:磅礴的气势,湍急的河水,飞溅的浪花等,此外黄河对于中华儿女来说还承载着民族起源的含义。那么作者在创作这句诗时,脑海中所形成的心理空间中的内容是:在广袤的天地之间,黄河汹涌流过,从遥远的天边一直流入大海,而诗人就站在岸边,手指着黄河,让友人(或者读者)和自己一起来欣赏感叹其磅礴的气势。根据先验图示理论,这里应该有一个补充,就是此处的黄河纵横千里,而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当我们在欣赏宏伟的自然奇观时,最好的视角是站在高处,这样才可以一窥其全貌。所以在这个心理空间中,作者还塑造了一处山峰,他与友人是站在高山之巅来俯视黄河的奔流不息的。只是这处高山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补全,在文字中并没有体现。根据认知指示中心理论,对于作者来说,本句诗的认知视角是其本人;而对于读者来讲,还是有两个选择,我们依然可以选择面对诗人,同他一起感慨黄河的波澜壮阔,也可以选择旁观,看着诗人与他的友人在一起欣赏黄河的胜景,同时也将诗人纳入到自己眼前的风景之中。本句诗中用到了一处隐喻,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里的本体和喻体分别为:黄河的源头(雪峰之巅)和天上。类指空间中提炼出的两者间的相似之处为都在我们目之所及的辽远的高处。合成空间中形成的内容为:黄河其汹涌之势,其绵长之态仿佛是源头在天上,一路倾泻下来,奔流入海。根据诗歌意境理论,当我们站在山巅,俯瞰黄河一泻千里的盛况,再远眺黄河的源头和辽远的入海口,此刻我们心中所感到的除了赞叹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外,也会深深的感到自身的渺小。诗人用“君不见”一句来邀请友人与读者同自己一起分享这种深远的人生感悟。本小节的第二句,作者同样创立的一个心理空间,其内容是端坐在高堂之中,面对明镜,从晨至昏,看到自己镜中的容颜衰老,一头青丝变为白发。根据图形--背景理论,在这个心里空间中,视觉焦点有两个,分别是对镜端坐的诗人和镜中的影像。背景的内容比第一句诗要明确,是高堂,明镜和友人(或者读者)。此外,因为本句诗中涉及到从清晨到黄昏的时间跨度,所以背景的内容还包括我们肉眼所不见得时间的飞逝。本句诗的认知指示中心的设定与第一句完全相同,作者是以本身作为认知视角,而读者同样拥有两个选择,可以陪伴在诗人身旁,也可以作为旁观者看着诗人与他的友人对镜叹息青春的逝去。在本句诗中,作者也用到了一处隐喻: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个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分别为“我们人类的短暂的一生”和“朝暮之间”,类指空间所提取的两者的相似点为“短暂”,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为我们人的一生仿佛朝暮之间就倏忽而逝了。根据诗歌意境理论,当我们坐在家中对镜自顾时,很容易将自己镜中的容颜与往日相对比,进而产生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将本诗的前两句综合起来品味,第一句诗是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世界的博大浩渺,从而让我们感叹自身的微不足道,这句诗的空间是无限延展的,但时间概念则指的是当下这一刻。第二句诗的空间处所是高堂之内,与第一句的从天边到汪洋的辽阔之间形成视觉的对比,但第二句诗的感叹的重点是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也就是作者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带领读者静坐着,体味人的一生倏忽而逝,在时间的长河中是那么的短暂。且前两句诗中,作者用到了鲜明的对比色彩,黄河之浊与明镜之清和青丝之如墨与白发之似雪,来刺激读者的感官,从而令读者可以进入较为敏感的情感状态之中,来更加深刻的领悟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慨叹。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本诗的前两句是为全诗划定了一个无尽的时空背景,且直白的点明,在这无尽的时空之中,人的存在实如蝼蚁般微不足道。而尽管如此,我们人类却拥有最为丰富的情感,可以感知对比最为鲜明的色彩,我们即会赞叹大自然的壮美也会黯然于自己的青春的一去不返。本诗的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暗示的作用,用黄河的“一去不回”来提醒我们时光仿佛逝去的河水,再也找不回了,青丝成为发如雪是个不可逆的过程。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人又该如何去做?本诗的第二小节正是解决?个疑问。

李白《将进酒》赏析解读新思路

第二小节

本诗的第二小节是第三、四和五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第三句诗是在第一小节的基础上作者所得出的结论,既然我们人类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尽的时空之中,既然我们的生命显得那么脆弱而短暂,既然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感知能力,那么不如就趁现在恣意的享受生活。第三句诗的前半句是诗人的人生态度的总结,这里我们不妨使用脚本理论来分析,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的脆弱易逝,那么我们会有两种人生态度的选择:要么打起精神,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的享受生活的美好,要么任由自己的意志消沉堕落。李白选择了前者,也为他的生命定下了洒脱的音色基调。第三句诗的后半句是通过举例来进一步说明前半句的内涵。在前半句诗中,作者把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范畴化的划分,也就是确定了一个内涵相对稳定的认知域:人生的得意之时。也就是说诗人姑且不去想人生的失意之时。人生的得意之时有很多,诗人在后半句中仅举一例,却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若有朗月当空,美酒相伴,那么不妨举杯畅饮,让这分酣畅的欢愉之感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诗人在举这个例子时也是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心理空间,根据认知指示中心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从读者的视角来看,这个心理空间中的视觉焦点部分为诗人举杯对月畅饮;如果从作者的视角来看,那么焦点应为杯中美酒,空中明月,当然杯中如果倒映着明月也应成为视觉焦点,而背景是虚化的夜色。我们还应意识到,在本句中作者用到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即用“金樽对月”来指代“人生得意之时”。我们依然可以使用概念合成理论来进行分析,借代与隐喻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本体和喻体之间是包含关系。所以,在这个借代中,本体和喻体分别为“人生得意之时”与“金樽对月之时”,前者包括后者。类指空间中提取出的两者的相似之处为:金樽对月般的欢愉。合成空间中形成的层创结构为:仿佛对月畅饮美酒般的人生欢愉时刻。根据诗歌意境理论,当我们正身处得意之时时,我们往往会借此胜景来对自身的能力价值等重新评估,且往往会变得更为自信。这样的心态引出了本诗的第四句。诗人在畅饮美酒之后,在相当舒爽的情绪下,写出了他对自身的价值的评估:“天生我材必有用”。接着又写出了在如此的自我评价之下,作者对于自己的未来的推测:“千金散尽还复来”。在这后半句中,作者同样构建了一个心理空间,但是其中的内容比较抽象,根据图形---背景理论,这个心理空间中的视觉焦点诗人散尽千金后又因自身的才华而得到充裕的金钱,背景是虚化的日常生活。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个心理空间中的认知指示中心是诗人本人。而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个心理空间的认知视角则应该是旁观者,默默的看着诗人自恃才华横溢而挥霍着金钱。读到这里我们还应该意识到,本诗的第三句看似洒脱,但是它存在的心态背景是诗人的第一、二两句,也就是诗人先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短暂而后才决定恣意享受生活的,所以这份洒脱的底色是一抹悲壮。而本诗的第四句中,诗人看似自信,但是其写作背景是诗人被唐玄宗放归,其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且皇上赏赐给诗人的黄金也快被他挥霍完了。所以这里的自信的背后有一丝强颜欢笑。诗人的情感表达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但这正是最真实的人生。根据诗歌意境理论,当人处于这样一种表面欢愉内心抑郁的情况中时,我们的行为是会有一丝放诞的特征的,这种悲伤底色之上的欢畅情绪我们将之称为“世纪末情结”。本诗的第五句恰是把这一丝放诞不羁描写的恰到好处。第五句的内容是现实与想象的完美结合。第五句的前半句中的“烹羊宰牛”应该是作者的想象,在这里他构建了一个心理空间,其中的内容是人们热火朝天的准备肉类美食的过程,这里的视觉焦点就是人们烹制美食,背景是虚化的。而后面的“且为乐”则是对现实的描写。诗人此刻正在与友人享用盛宴。此处实景描写的视觉焦点就是诗人与朋友们在宴席上的互动,背景也是完全虚化的。这里的认知指示中心的理论分析状况与前文相同:对于作者来说,认知视角就是诗人本身,诗人自己投身于盛宴,纵情欢乐;对于读者而言,认知视角依然是旁观者。第五句的后半句中诗人构建的心理空间的内容是与朋友在盛宴中畅饮三百杯。这是对本次宴席的一个预测。此处的视觉焦点就是诗人与友人畅饮美酒三百杯,背景依然虚化。而实写的部分就是诗人正在与朋友欢饮美酒。这里的视觉焦点和背景与前面相同。认知指示中心的状况也与前半句相同,分为作者与读者两种情况,作者是从自身的视角来描写盛宴,并举杯畅饮,读者依然是作为旁观者在观看诗人纵情诗酒。

李白《将进酒》赏析解读新思路

第三小节

本诗的第三小节是第六句和第七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为我倾耳听”。?本小节的内容与上一小节紧密衔接。在第五句中诗人既然决定纵情诗酒来实现快意人生,抵消掉心中的不畅,在第六句中,诗人直接与友人对话,劝他们同自己继续畅饮。这句诗我们可以看成是对盛宴当下一刻的描写。其认知指示中心的分析结果依然同上文一致,从诗人的角度来看,他是将自己设定为认知视角,来劝自己的朋友进酒。从读者的角度,则是旁观诗人劝友人们进酒。这个场景的视觉焦点依然放在诗人与友人们的身上,背景虚化,我们可以将丰盛的宴饮看作背景。本诗的第七句很像诗人对朋友们说的话,为了助兴,诗人打算高歌一曲。根据诗歌意境理论,作者这里的言行是非常合理的。我们中国人非常的讲究“饮食文化”和由此而引申出的“宴席文化”。在中国的宴席上,享用美食往往只是一个表层目的,大家聚在一起的真正原因往往要等到“酒过三旬,菜过五味”之后才会揭晓。大家在席间的推杯换盏是为了信息与情感的交流。在本诗中,作者的情感路线的交代是相当清晰的,诗人怀着这种复杂的,悲壮与慷慨共存的情感,面对好友,不禁要高歌一曲,即祝酒兴,又舒情怀。我们可以把本诗的前面一部分都看作是诗人做的铺垫,而他高歌一曲的内容才开始将本诗的精神展露给读者。

李白《将进酒》赏析解读新思路

第四小节

本诗的第四小节是第八、九和十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在本小节,诗人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感悟得到了更加彻底的释放。本诗的第八句我们可以看作是诗人屡经仕途坎坷之后的一丝感悟,表面看来是诗人对人生的追求做出了取舍,但实际却是诗人饱经世事无奈之后形成的一种嘲讽,看淡与不羁的混合的人生态度。本句的前半句包含了诗人对于官僚贵族生活的所见所闻和看法。这里用到了借代的修辞方法,根据概念合成理论来分析,这里的本体的喻体分别是“贵族奢华的生活”与“钟鼓馔玉”。类指空间中提取出的二者的相似之处就是“钟鼓馔玉”。合成空间中形成的层创结构是“进餐时享用美味珍馐,且钟鼓助兴的贵族生活”。在这半句中诗人应该是暂时陷入了对过往的回忆,并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心理空间,其中的内容正是他所见到过的长安贵族的日常生活。这个心理空间中的视觉焦点部分并不集中在某一事物上,而是关于长安贵族进餐时的奢华场景,其中包含了各色美味珍馐,还有用来助兴的钟鼓之音。而背景的内容比较模糊,是很笼统的长安贵族的奢侈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心理空间中的内容不是对某一时刻的某一场景的记录,而是对一个时段内的某种生活方式的记录。根据认知指示中心理论,这里无论读者还是作者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着那些长安贵族们的奢靡生活。根据诗歌意境理论,当我们看到我们想要努力奋斗的目标正在被一群生活奢靡空虚的贵族把持着时,但凡我们的内心还有一丝正直与良知,我们都不会羡慕那些浮华的表象,心中只会对这些贵族阶层产生出一种鄙夷的态度,假如虽然心怀不满却又无能为力,那么按照诗人那样不羁的个性来推论,他很有可能会终日沉溺于诗酒之中,不愿清醒过来。因此本句的后半句也就解释的通了。本诗的后半句诗人虽然用到了“但愿”一词,却绝非诗人的心愿,这只是一种诗人内心的妥协而已:既不愿同流合污,又希望可以尽情的享受人生,那么性格豪放不羁的诗人就只有日日买醉。在这半句中,诗人同样建构了一个心理空间,是对自己当下的内心愿望的描述:不愿违心侍奉那些虚伪的贵族,诗人打算纵情诗酒而落得逍遥。在这个心理空间中,视觉焦点是沉醉于美酒的诗人,背景依然虚化,但是根据前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推论出,背景应该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权贵们终日醉生梦死、颓废腐朽的社会风气。本诗的第九句,其情感发展与第八句的内容是紧密衔接的。根据诗歌意境理论,当我们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希望借助酒精来获得暂时的慰藉时,在半醉半醒之间,我们往往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前人的经历以期能从中获得启迪。通过回顾历代圣贤名士的人生经历,诗人不禁发出一声感慨:古往今来的名士们皆是过着难觅知音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诗人同样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心理空间,在其中诗人大致梳理了古往今来的风流名士们的寂寞的一生。根据图形---背景理论,这里的视觉焦点是动态的,且是不断变化的,具体来讲就是古今圣贤名士的寂寥人生的动态梳理。而这里的背景依然虚化,我们不妨可以看成是历史的长河。这种写法很特殊也很高明,它使得作者可以在极其有限的文字内涵盖几近无穷的大量信息。在这半句中无论诗人还是读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第九句的下半句,是上半句中诗人梳理历代名士寂寞生活的一个很有趣的结论: 历史上那么多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名士之中最著名的也是留下佳话与美谈的是那些善饮者。在这半句诗中,诗人同样创建了一个心理空间,这个心理空间是创建于上半句的心理空间基础上的。这同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在上半句中诗人沿着历史的长河简单的梳理了历代名士的生平,发现他们皆为寂寞之人,在这些名士之中,诗人将目光锁定在留下最多美谈为后人所称颂的那些人身上,发现这些人多为善饮者。在这后半句中,诗人与读者的认知视角与前半句相同,依然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纵观那些历史上的喜爱美酒的名士的生平。在本诗的第十句中,诗人的思路紧接上一句,在历史上留名的钟爱美酒的名士之中最著名的一位,也是才情最高性情最风流不羁的一位非陈王曹植莫属。在这里,诗人依然构建了一个心理空间,这个心理空间的内容又是以第九句的后半句为基础的。在这个心理空间中,诗人从那些史上留名的善饮名士之中特别选出陈王曹植进行具体的描写,且把目光投放到了陈王平乐观设宴的这一幕上。在这个心里空间中视觉焦点是陈王曹植在宴会上与宾客们畅饮美酒的欢乐场景,背景是虚化的平乐观。在本句中诗人与读者依然是这次宴会的旁观者。纵观第四小节,根据诗歌意境理论,诗人刚经历了仕途不顺,正与朋友们畅饮散心,当诗人酒入半酣之时,便将自己的思绪唱予朋友们助兴,在这里诗人应是边抒情边思索人生。诗人打算与当时的达官贵人们分道扬镳,坚持自己的狂放与洒脱。诗人回顾历史上与自己境遇相似的文人名士,发现若要放弃与权贵们同流合污,就不得不品尝寂寥与落寞,既然如此,那不如与朋友们畅饮美酒来充分享受当下的欢愉。进而诗人又想到历史上风流不羁才华横溢的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是如何的纵情欢宴,在这一刻诗人应是将自己幻化为陈王曹植,毕竟两人的相似之处颇多,都是文采斐然,性情不羁,也都同样壮志难酬。在这里诗人在想象空间之中,尽情挥洒自己的豪迈情怀。

李白《将进酒》赏析解读新思路

第五小节

本诗的最后一小节是第十一和十二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上一小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通过对友人“歌一曲”而恣意挥洒自己的潇洒不羁的情怀。在本诗的第十句中,诗人本已将自己投身于自己所创建的心理空间,欣赏着陈王曹植宴饮宾客的畅快情景。在第十一句,诗人从自身的想象空间中抽离出来,回到现实。理想与现实是必然存在差距的,在幻想空间中,陈王曹植可以大摆盛宴,纵情享受美酒佳肴,而此刻李白所面对的现实却是“主人言少钱”。根据诗歌意境理论,以李白的豪放个性,当他正在纵情诗酒,享受当下的畅快之时,他不太会去考虑到人情世故,因此,既然此处李白还没有喝的尽兴,那么他是不打算停下来的,他甚至对宴会的主人提出了一个颇不合理的要求:径须沽取。在这里我们需要用到脚本理论来进行分析,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我们都对买酒的过程相当熟悉:取钱---出去买酒---带酒回来---宾客享用美酒。因此在读到“径须沽取对君酌“这半句时,读者不会有任何理解上的问题,诗人也不必将买酒的过程完全交代清楚。本诗的第十二句,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被再次体现出来,诗人完全抛弃了对世俗财富的渴望,他要求宴会的主人将“五花马、千金裘”等奢侈品拿去换取美酒,继续畅饮消愁。在这句中,诗人首先用到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里的”五花马、千金裘“是用来指代一切的可以代表身份地位与财富的奢侈品。那么根据概念合成理论,这个借代的本体和喻体分别为”象征财富与地位的奢侈品“和”五花马、千金裘”,类指空间中抽取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为喻体本身,合成空间中形成的层创结构为“如同‘五花马、千金裘’一样的象征财富与地位的奢华日用品”。在本诗的第五小节,诗人是选择自己作为认知视角来与宴会的主人互动,并要求宴会主人卖掉“五花马”与“千金裘”来换取美酒继续畅饮,而我们读者则是继续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着诗人的不顾世事人情,纵情饮酒消愁。根据诗歌意境理论,通过上文中我们对诗人的情感状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此刻,为了尽情地享用美酒,而不惜放弃了世俗的一切财富,甚至要求宴会的主人将那些奢华的日用品拿出来卖掉,换来美酒继续畅饮。其实看到这里我们都会意识到李白陷入了一个矛盾怪圈之中,难以脱身。一方面他鄙视金钱与财富,不屑于去为社会上层阶级服务,这就意味着他需要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无法享受到丰厚的物质财富。而另一方面,个性洒脱,才华横溢的李白却又坚信自己的才情可以为自己带来“千金”财富,自己可以过着自由潇洒的畅快人生。为了尽情的享受当下的快乐,李白甚至要求宴会的主人卖掉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来换取美酒。作为读者我们都可以感觉的到这是一种近乎饮鸩止渴的洒脱,是很难持久的,那么作为李白本人,恐怕他的内心深处也是意识到了这种难以解决的矛盾的,再加上诗人对于人生的短暂而脆弱的本质的看透,使得诗人的这份洒脱随性是以一种悲壮甚至愤懑地情感作为底色的。因此在本诗的最后,诗人在酣饮至极不禁对友人道出了自己畅饮美酒的目的,并非是全然的欢畅情绪,而是要借酒消愁。同时,既然诗人在前文中曾回顾历史上的风流名士,并认为他们与自己是同类人,那么诗人也会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名士们也曾经历过自己正在经历的内心苦痛,也要生活在自我与世俗社会之间的矛盾之中,所以诗人感到自己的愁思并非个人所独有,而是被历代风流名士们所共有的。因此诗人在全诗的最后点明,他借美酒所要消除的是“万古愁”。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出,诗人是希望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而与那些风流名士们共同举杯,尽情交流彼此的心境的。从心理学来讲,人是一种终极孤独的生物,且越是文化修养层次高深的人越是能够领悟到这种孤独感,因此人类需要给客观世界分类与定义,从而确定自己与外部世界间的关系。从这个理论点来看李白将自己划归为陈王曹植等风流名士,正是在承认孤独的同时,为自己的内心寻求慰藉,在历史上寻找自己的同道中人,从而来缓解这种寂寞空虚感。

李白《将进酒》赏析解读新思路

纵观全诗

从故事性思维的角度来纵观全诗,诗人先是从最具有民族与文化内涵的黄河入手,带领读者领悟到天地之间的无尽广博空旷,时间长河的无尽流逝,从而意识到我们人其实如同蝼蚁一般的渺小脆弱。在对自身局限的认知的同时,诗人并未陷入悲观,因为他同时也领悟到我们人类拥有最敏锐的感官可以感知世上的一切纷繁美好,因此在我们人类的短暂一生之中,我们要抓紧时间去追求快乐。才华横溢的诗人自信天地之博大总有其容身之所。随后诗人从对人生的怅惘领悟中回到现实,与朋友们尽情畅饮,酒至酣处,不禁纵情高歌来疏解情怀。在歌声中,诗人感叹,富贵浮华如浮云,并不值得追求,远不如畅饮美酒潇洒自在;而这样的领悟除了古今圣贤却很少有人可以理解,因此圣贤们自古便与寂寞为伴,而这其中又以善饮者最易流传佳话,比如其中最著名的陈王曹植,他文采斐然,生性同诗人一样豪放不羁,陈王曾在平乐观宴请宾客,席间大家觥筹交错尽情享乐。唱到此处,诗人不满于宴会的主人因“少钱”而不愿再继续提供美酒,他甚至进而要求宴会主人卖掉“五花马”与“千金裘”来换取美酒,这样大家可以继续畅饮借酒消除内心中的愁绪。

本诗的前两句是对仗工整的长排比句,仿佛江河一泻千里的气势恢宏为起势,通篇以七言绝句为主,诗人惯用含有绝对意义的文字来宣泄情感,例如:“须尽欢”的“”,“空对月”的“”,“杯莫停”的“”,“皆寂寞”的“皆”等等,当这些文字被世人疏密得当的置于诗文中时,自然会带给读者挥洒自如地情感宣泄点,且七言绝句一向会给人节奏分明,朗朗上口的感觉,再加上诗人会在文中点缀一些三言句和五言句,这些句子的内容又都往往是对实物的指称,或者是诗人的具体建议,所以会令读者暂时从诗人描画的洒脱无涯的幻境中抽离出来,仿佛与诗人面对面的交流那样直观生动,让我们可以直接领略到诗人的气魄与爽直的个性。

结语

认知诗学理论是运用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对文学作品本身及作家写作时的心理运作过程进行描述与品评的认知科学理论体系。对比传统的文学评论理论,认知诗学理论更加关注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我国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将进酒》是一篇气势恢宏,语言流畅奔放,情感深挚热烈的佳作,通过运用认知诗学理论对其进行逐句地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创作思路逻辑性很强,他首先划定了一个时空范围,表面看似无穷,但我们人可以占用的部分却是极其渺小,随后李白表达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所决定采取的人生态度---快意享受,随后他又例举了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曹植”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同时李白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与自己不肯融入社会主流这两者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为历代风流名士所共有,诗人以酒作为其自身与世俗社会之间的一层帷幔,以获取绝尘的洒脱感,也以酒作为润滑剂来缓解其自身性格与世俗社会之间格格不入所产生的矛盾。但同时,诗人对美酒的大量消耗又会加深他所陷入的矛盾怪圈之中,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在本诗的最后诗人只能借助美酒来暂时忘却这些世俗的烦恼,他将自己的身份排列在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之列,愿同其中的善饮者一同举杯畅饮,来消解他们所共同经历过或经历着的种种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