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张魏公墓下》原文赏析-朱熹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3-01 08:06

拜张魏公墓下原文

拜张魏公墓下

朱熹

衡山何巍巍,湘流亦汤汤。

我公独何往?剑履在此堂。

念昔中兴初,孽竖倒冠裳。

公时首建义,自此扶三纲。

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

元戎二十万,一旦先启行。

西征奠梁益,南辕无江湘。

士心既豫附,国威亦张皇。

缟素哭新宫,哀声连万方。

黠虏闻褫魄,经营久彷徨。

玉帛骤往来,士马且伏藏。

公谋适不用,拱手迁南荒。

白首复来归,发短丹心长。

拳拳冀感格,汲汲勤修攘。

天命竟难谌,人事亦靡常。

悠然谢台鼎,骑龙白云乡。

坐令此空山,名与日月彰。

千秋定军垒,岌嶪遥相望。

贱子来岁阴,烈风振高岗。

下马九顿首,抚膺泪淋浪。

山颓今几年,志士日惨伤。

中原尚腥膻,人类几豺狼!

公还浩无期,嗣德炜有光。

恭惟宋社稷,永永垂无疆。

【注释】

汤汤(shāng):大水急流貌。

豫附:乐意归附。

张皇:张大。

褫魄:夺魄、丧魄。褫(chǐ):剥去衣服。

“拱手”句:指张浚被贬到永州。拱手,喻“从容”。

几:接近,几乎成为。

拜张魏公墓下赏析

这首诗是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朱熹偕张栻(魏公张浚长子)登南岳衡山谒张浚墓之作。张浚是南宋前期重臣。建炎三年(1129)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同节制军马”,杭州的苗傅、刘正彦作乱,逼高宗退位。这时一些大将如韩世忠、张俊、吕颐浩等都无以为计,张浚毅然起兵,一举平定了苗、刘之乱。后来宋高宗要以秦桧为相,张浚认为不如赵鼎,因而受到秦桧的忌恨。张浚一贯主张收复失地,但没有成功。孝宗时张浚任枢密使,封魏国公,所以诗题称“魏公”,死后葬在衡山。朱熹和张浚长子栻(南轩)是好朋友。这年朱熹三十八岁。

这首五言古诗是朱熹诗中激昂慷慨的代表作。全诗四十八句,可以分为三节:前四句为第一节,写墓地的形势。衡山湘水,暗示张魏公的勋业声名与山水永存。三四句写自己的怀念。古代大臣的墓道前有享堂,所谓“剑履在此堂”即指在享堂中见到的遗物。第三句在结构上又引起下文。

从“念昔中兴初”至“骑龙白云乡”为第二节,赞叹张浚一生的功业和精神。这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五层。前八句为一层,写首建义旗,平定苗、刘之乱。这是张浚生平最值得称道之事,所以叙述特详。“念昔”句总领本节二十八句,“孽竖”指苗、刘。“扶三纲”对“倒冠裳”而言,等于再造宋室。“精忠”二句用排比极力颂扬张浚的忠义之心,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张浚平定苗、刘之乱事,《宋史·张浚传》中有详细记载。“元戎”二句指首先起兵讨平苗、刘。“西征”八句为第二层,写张浚当政时积极图谋恢复的精神。“西征”句指张浚经营陕西、四川,益州即成都,梁州即汉中。“南辕”句指平服杨么。“士心”二句从我方写张浚的声威,“缟素”句指徽宗之丧,与“精忠”句呼应。“黠虏”句写张浚的声威使敌人丧胆。这八句概括而有层次地写张浚当朝积极主战的精神和影响。“玉帛”四句为第三层,含蓄地写主和派得势,张浚被南贬。(玉帛,泛指礼器,引申为和好。“玉帛骤往来”,谓化干戈为玉帛,使节往来。)“白首”四句为第四层,指孝宗即位复用张浚,表现张浚虽老而谋国精神不衰。“感格”指感动皇帝放弃屈辱投降政策,“修攘”指修明政治,攘除灾祸。“天命”四句为第五层,写张浚功业未就忽然谢世。“谌”当“信”解,《古文尚书·咸有一德》说:“天难谌,命靡常”,《诗·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谌。”古人对无可奈何或无法解释的事常委之于天命,这两句是说天命竟然难以信赖,而人事又变化无常,含蓄地批评朝廷和战屡变,任人不专。“悠然”二句写张浚去世。古人称伟人去世为仙逝,传说殷相傅说骑箕星,所以苏轼《韩文公庙碑诗》有“公昔骑龙白云乡”之句,这里以白云乡指天上。全句说,张浚见世事不可为,只好离开官位上天去了。台鼎指最高官位三公,因张浚曾任枢密使,故云。这句和“我公独何往”句相关合。这一节二十八句是这首诗的中心,也是最难措词的地方。因为朝廷用人不专,和战不定,使大好河山,未能收复,但朱熹在诗里不便明加指斥。另一方面,张浚平定苗、刘是建立奇勋,而其后用兵则败多胜少,最大的失败有两次,一为建炎四年的陕西富平之败,一为隆兴元年(1163)的安徽符离之败,南宋损失极为严重。朱熹为尊者、贤者讳,当然不能指责张浚指挥不当。所以除第一层详写外,其余部分有意简略,含糊其词,只着眼赞扬张浚的谋国之忠,而对他战败被斥,复起而无功等事则委之于天命人事之无常,这在当时认为是得体的。

最后十六句为第三节,分四层。“坐令”四句紧接上节,写张浚葬此,使山川生色,和第一节相呼应。定军垒指定军山,是诸葛亮的葬地,这里拿诸葛亮来赞美张浚。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从张浚生平一笔挽回,写今日自己的谒墓。“贱子”四句为第二层,先写谒墓的时令,而景色的叙写也具有凄怆的气氛。“烈风”句很显然是受杜甫“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岗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的影响。“下马”句点题目中的“拜”字。“抚膺”句写自己的感情,引起下一层对国势的慨叹。“山颓”句为第三层,写张浚死后几年,志士失气,国势岌岌可危,中原既未收复,人民都有几乎变为异族的危险。(豺狼,对金人的污蔑称呼。)这四句补足上层“抚膺”句的感叹。“公还”句为第四层,先收束“独何往”、“骑龙白云乡”、“山颓”等句的意思,知道死者不能复生。然后说张浚的儿子(栻、枃)能继承父志,可告慰于死者。结尾两句,粗看起来,似草草收场,与上文无甚联系,实则作者是对张家世代忠义的极高赞美而不着痕迹。这两句紧接“嗣德炜有光”来,就是说朝廷如能信用像张浚父子等忠肝义胆的志士,国家即可长久;否则就不能免除“中原”二句所描写的可怕后果。

这首诗,结构谨严而又大开大合,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对张浚忠义的景仰,又指斥投降派的误国,沉郁苍凉,不但在理学家中,即使在整个南宋诗坛上亦可称佳作。

(周本淳)

【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后徙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宁宗初,为焕章阁待制。卒谥“文”。论学主居敬穷理,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贡献。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相关阅读】

更多朱熹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