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庙》原文翻译赏析-温庭筠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30 15:38

苏武庙作品原文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苏武庙》原文翻译赏析-温庭筠作品

苏武庙注释译文

【注释】

①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胁诱归降,苏武不肯。后匈奴把他送往北海牧羊,历时十九年之久,备受艰辛。

②甲帐:汉武帝以各种珍宝制作的幕帐。

③茂陵:汉武帝陵墓。

【译文1】

当年苏武见到汉使激动悲伤,如今连古祠高树对此也茫然。云边不见飞雁胡汉音讯断绝,陇上牧羊归来唯见塞草风烟。归国后汉宫楼台已非旧时模样,出使匈奴时带冠仗剑正壮年。武帝已死,看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苏武只能空对着秋水哭吊已逝的先皇。

【译文2】

当年苏武面对迎接他的汉使,心情激动不已,如今这里只留下古老的祠庙和参天的大树,令人一片茫然。似当年,孤独的他只有痴心地仰望明月,仰望鸿雁飞入云间,白天以牧羊消解他的寂寞;夜晚归来面对荒烟中荒草连天。回时故国依旧,可甲帐已不在眼前。武帝长眠茂陵见不到他归来时的受封加爵,苏武只能空对着秋水哭泣岁月的流逝无情。

《苏武庙》原文翻译赏析-温庭筠作品

苏武庙赏析评点

【赏析1】

这是一首凭吊古人的咏史诗。苏武是历史上有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苏武才返回汉朝。温庭筠瞻仰过苏武庙后,感慨万千,便挥笔写了这首追思凭吊之作。

首联两句紧扣诗题,分写“苏武”与“庙”。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帝得苏武雁书,匈奴方遣苏武回国。首句,诗人想象苏武与汉使初次会见时的情景。“魂销”二字,生动地描画出苏武当时悲喜交加,感慨万端的情状。次句,诗人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四字,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的崇敬追思之情。

颔联两句分别描绘了“云边雁断”和“陇上羊归”两幅图景,寓情于景,写苏武的思归情。“云边雁断”图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痛苦。“陇上羊归”图,不仅展示了苏武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而且用“羊归”反衬苏武的“不得归”,对比鲜明,反衬强烈。这两句生动地概括了苏武十九年的幽禁生活。

颈联,诗人遥想苏武“回日”、“去时”之所见所感。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天下奇珍为甲帐,次第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苏武归国时,见往日楼台依旧,但“甲帐”已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此句隐含着苏武对武帝的追思。这两句诗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令人感慨。

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这种故君之思,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正需要这样的忠君爱国精神。而本诗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也是时代的需要。

【赏析2】

苏武是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汉使,被匈奴无理拘押长达十九年,最后全节归汉。事迹见《汉书·李广苏建列传》。这首七律诗写苏武虽然功高,但待遇不厚,作者借古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首联写作者面对苏武庙的古祠高树,想起数百年前的苏武在接他归汉的汉使面前高兴激动的场面。上句写苏武,属想象之词,下句写自己参观苏武庙,为写实。“茫然”,写出作者心中的困惑。二字为全诗诗眼,乃揭示主题的词汇。为什么茫然、困惑?因为像苏武这样立下盖世奇功的伟大英雄,回汉后却命运坎坷,位不过封侯而已,说明许多封建统治者是靠不住的、刻薄寡恩的。下面作者就苏武事继续阐明这个问题。

领联写苏武在匈奴牧羊之艰辛苦况。“云边雁断胡天月”,写他对故国的思念。由于苏武不降,匈奴对他百般折磨,如“绝不饮食。天雨雪,(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就是断绝他的饮食,他只有和着雪吞咽身上穿的毛织物(旃毛)维持生命。匈奴又把他押到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当时是匈奴最北之地)无人处,强迫他放牧公羊,规定公羊能生育小羊了才能回去。由于没有食物吃,他便挖掘野鼠收藏的草食充饥。在这样的苦日子里,他多么希望天边的大雁能给他带来一点故国故乡亲人的消息啊!但一点消息也没有,他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荒烟蔓草的土岗子上与羊为伴。这样的日子,不是三年五载,而是漫长的十九年!可见苏武的意志何等的坚强!

颈联写世事的沧桑。苏武最终回到了汉朝,但汉武帝死了,自己大半辈子的青春年华也丧失殆尽了。“回日楼台非甲帐”,写汉武帝已死,世事皆非。《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很迷信,用琉璃珠玉、明月夜光珍珠等宝物建造帐幕,供神居住,称甲帐;装饰次一点的帐幕供自己居住,称乙帐。汉武帝一死,甲、乙帐均归乌有。苏武回汉时汉武帝已死,所以说“回日楼台非甲帐”。而苏武自己呢,“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就是说回汉时候的苏武已经是头发胡须皆白的老头了。“去时冠剑是丁年”,说苏武离汉出使匈奴时正当壮年。“丁年”,丁壮之年。

对于这样一位功高盖世的英雄,汉统治者是怎样奖励他的呢?武帝子汉昭帝封他为典属国,赏了点钱。第二年因有人谋反,苏武受牵连,儿子被杀头,自己也差点被逮捕,虽然未坐牢,但官被免了。几年后,因谋立汉宣帝有功,才官复原职,封了关内侯,死后图像入麒麟阁,供人瞻仰,如此而已。

对于苏武的遭遇,作者温庭筠是颇有感慨的。末二句即是抒发自己的感慨。“茂陵不见封侯印”,是谴责汉武帝刻薄寡恩,也包括指责汉昭帝刻薄寡恩。“茂陵”,本是汉武帝死后的埋葬之地,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此代指武帝。武帝是以刻薄寡恩著称的,对李广就是显例。当然苏武回汉时武帝已死了,不能全怪他。但其子汉昭帝同样刻薄寡恩,苏武回汉连侯都没有封上,只有“空向秋波哭逝川”了。末句哭的主语既指苏武,也指作者温庭筠。汉朝廷赏罚不公,苏武待遇低下,肯定是有牢骚的。而处于晚唐的温庭筠因不注重儒家礼教,不修边幅,遭指责、鄙弃,只能出入歌楼妓馆,为侧艳之词自娱。所以说,本诗既是为苏武抱不平,也为自己落魄无为发牢骚。

本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清沈德潜概括为“逆挽法”。“逆挽法”就是在写作时处理题材可颠倒时空,把历史先后次序颠倒来写,这样可避免律诗呆板的结构,显得活络灵便。此说是。比如首联上句设想苏武回汉时的惊喜,下句却将时空拉到作者的时代参观苏武庙的情景,两句时空跳跃极大。颔联“去时”对“回日”,也拉大了时空距离,形成了强烈对比,都使全诗结构灵活。此外,对仗精工也是其特点,中间两联堪称工对。修辞上除了对偶,还有对比反衬,既有古与今的对比,也有苏武前与后的对比,还有苏武的功高与汉统治者赏罚不公的对比。经过对比衬托,孰是孰非,泾渭分明,对苏武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也就一目了然了。

(李坤栋)

《苏武庙》原文翻译赏析-温庭筠作品

【赏析3】

本诗是一首咏史诗。苏武是一位颇有气节的英雄。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遭到扣押。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誓死不降,后被放逐到北海放羊。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他才得以返回汉朝。诗人参观苏武庙后,百感交集,提笔创作了这首凭吊古人的诗。

首联围绕诗歌主旨,描述了“苏武”和“苏武庙”。汉昭帝年间,汉匈和亲。汉使在匈奴知道苏武未死,便谎称昭帝收到了苏武雁书,匈奴才放苏武归汉。第一句设想苏武见到汉使时的情形。“魂销”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苏武大悲大喜、百感交集的心境。第二句由苏武写到苏武庙,时间从古代跨越到现今,描写庙内的情景。“古祠高树”点出了深沉的历史意味,表达诗人的敬仰与缅怀之意。

颔联以“云边雁断”与“陇上羊归”两幅画面,融情入景,表现苏武对故国的思念。“云边雁断”生动地表现了苏武在与世隔绝的十几年里对家国的深切思恋以及欲归难归之苦。“陇上羊归”描述的是他乏味孤独的放牧生活。“羊归”二字实际上暗与苏武的“难归”构成了对照,起了重要的衬托作用。两句诗精练地总结了苏武漫长的留胡生涯。

颈联想象苏武“回日”和“去时”的见闻感受。甲帐,依《汉武故事》所载,汉武帝以琉璃珠玉、天下奇珍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帐供神灵居住,乙帐自己住。苏武归汉,看到自己离开时的台阁犹在,而武帝甲帐已无,顿生物是人非之感,暗寓对先皇的追念。“丁年”意为壮年。此二句打破时间界限,在“回日”回忆“去时”,用“去时”衬托“回日”,耐人寻味。

末联写了苏武返汉后对先帝的追念,将“忠君”和“爱国”合而为一,为读者塑造出一位忠义英雄的形象。唐末国势危急,民族矛盾尖锐,所以苏武的精神极具时代意义。本诗讴歌苏武的坚强不屈,赞扬其民族气节,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需求。

【赏析4】

这首诗是咏人诗,颂扬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尽管匈奴对他威逼利诱,但苏武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起句就将人带入历史的画卷中:当年汉使迎接苏武时,苏武百感交集。如今祠庙和树木虽然名属苏武,但它们都是无知的,不了解苏武的价值。这两句一写苏武生前,一写苏武身后。颔联回溯苏武当年被匈奴扣留时的情景:当年他夜夜仰望胡天明月、在丘陇上牧羊,傍晚归来只见塞草荒烟。诗的颈联写英雄白首载誉归来:苏武出使时正值壮年,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楼台已更换。末句写苏武怀念武帝,因武帝不能亲见他生还故国、得到封赏而十分伤感。晚唐国势日衰,民族矛盾尖锐,爱国诗人纷纷借古喻今,表彰民族气节,颂扬忠贞不屈之士。本诗正是其中的一例。

更多温庭筠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