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寄韦太守陟》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30 08:21

奉寄韦太守陟作品原文

奉寄韦太守陟

王维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释】

(1)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2) 嘹唳:形容声音响亮凄清。南朝齐谢朓《从戎曲》:“嘹唳清笳转,萧条边马烦。”唐陈子昂《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诗:“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

(3) 衰草:枯草。宋陆游《秋晚思梁益旧游》诗:“沧波极目江乡恨,衰草连天塞路愁。”

(4) 疏桐:梧桐树间因为稀疏而落下的斑驳的影子。

(5) 岁方晏:一年将尽的时候。唐白居易《观刈麦》诗:“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奉寄韦太守陟》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

奉寄韦太守陟作品题解赏析

【题解】

韦陟,王维在长安时经常作诗酬和的诗友,曾任襄阳、河东及吴郡等地的太守,所以此处称他为韦太守。奉寄,托人带信。奉是敬辞。王维写这首诗时身在边关,所以诗中描绘了边塞孤城衰败、萧条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赏析】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那孤城非常荒凉萧条,一眼望去全是空落落的土地。按理说,边关城防重地,应该有无数英雄为戍守家园叱咤风云,旌旗、士兵、战马、军营,但是现在,这些本该威武雄壮的存在似乎都消失了。一个“空”字,表现了当年那雄伟壮阔的景象已消失殆尽,只剩下杂草丛生、荒凉无人的悲凉。这两句诗,传达给我们的,是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事业付诸东流的沉重事实。

首联渲染的空旷寂寥之景,在接下来的一联里得到持续深入的渲染。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一个“迥”字,写出了太阳的与众不同,连全天下都一样的太阳,在这里也显得那么孤单奇异,这样的苍凉让读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而就在这样的静寂中,忽然几声雁鸣传入耳际,又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们知道大雁的叫声是十分凄厉的,尤其是孤雁的鸣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这样的荒凉,又听到这样悲苦的呼叫,情何以堪啊。

更深一步想,身处边关的诗人,不正像这失去伙伴的孤雁吗?雁还在跋涉着、飞翔着去寻找伴侣,而自己呢,陷身此荒凉之地,何时能够归乡呢?这样一想,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

接下来,诗人的镜头开始聚焦到身边的细节之处。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寒冷的池水映照着池边衰败的草木,驿馆外那些梧桐也落了一地的叶子。“寒塘”“衰草”“疏桐”三个意象加重了作者的愁绪。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这个时候,除了高咏一曲《思悲翁》,还能做些什么呢?诗人咏歌,意在遣怀。可是吟诵的内容,恰恰与眼前的景色一致,当然更令人悲从中来。自己在这偏远的边塞荒城上,竟无一好友相伴,一时所有的情感如开闸之水奔涌而来,再也难以控制了。那不可见的“故人”,一时间塞满胸臆,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全诗以层层递进之法,精练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把荒城之忧、故乡之思、怀人之戚、悲秋之愁,夹杂缠绕在一起,表达得荡气回肠、久久不息。

更多王维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