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译文赏析-王维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30 06:23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清晨细雨润湿地上灰尘,客舍周围杨柳雨后翠绿清新。

劝你再喝一杯送别的家乡酒,西出阳关就很难再遇到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译文赏析-王维作品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赏析1】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名作,写诗人送别友人出使安西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家乡的风光美好、人情淳朴和诗人对故人的深厚情谊,抒写了诗人与故人惜别的怅惘感伤之情。本诗流传很广,被谱入乐曲《阳关三叠》,成为千古绝唱。题一作《渭城曲》。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在龟兹城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境。唐代时,从长安往西去,都要在渭城这里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诗的开头两句交代了诗人和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氛围:清晨,渭城旅舍;自东向西延伸、一望无际的驿道;驿道两旁、旅舍四周的柳树……这一切本是平淡无奇的景观,在这首诗中出现却令人顿觉风光如画、抒情意味极浓。寻其缘由,大概是因为“朝雨”在这里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场雨很小,仅仅能打湿尘土。此处西去的大路,往日车马飞奔,总是尘烟四起,今天却因这场“朝雨”显得干净、清新。“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之意,用得恰到好处,表达出微雨除尘却不使道路泥泞的意思。仿佛上天特地为远行的人们降下这场雨,使他们踏上这条没有灰尘的道路。客舍,本就与漂泊者联系紧密,杨柳更象征着离别。诗人选择这两件事物来描绘,明显是与送别有关了。离别本来总是与愁绪、思念、伤感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但今天却因一场“朝雨”而有了不同。平日大路上尘土飞扬,路旁柳树难免被一层层灰蒙蒙的烟尘笼罩,而今天它们却重现青翠的本色,焕发出新的风采,连旅舍都似乎被映照得发青了,所以说“客舍青青柳色新”。总之,天气凉爽舒适,道路清洁无尘,客舍青青一片,柳树翠绿清新,这些描写组成了一幅色调明朗的风景画,为这场离别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使诗人和友人告别时仍饱含深情,却不至于黯然销魂了,甚至有一种轻快的、乐观向上的情绪在里面。

三、四两句语意连贯,将一个最普通的送别场面写得非常感人。临别在即,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无言的沉默只能令人更加伤感,因本诗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干了这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难见到老朋友了)”,企图打破这种沉默,也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这“一杯酒”融入了诗人的全部感情,不仅有依依惜别的不舍,也有对友人即将面临处境的担忧,更有希望友人一路珍重的美好祝愿。“更”字表明宴席已经持续了很久,酒已经喝过多巡,友人上路的时间终于不能再拖,于是主客双方的临别之伤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高潮。这句似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这种伤感情绪的集中表现。此外,诗人劝对方饮下这杯酒,除了想让友人接受自己的祝福,或者在潜意识里,他还希望能拖延时间,让友人多留一会儿。要真正体会诗人的这种微妙而复杂的心情,“西出阳关”是关键的一句。阳关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和它北面的玉门关遥遥相对,自汉代以后,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唐代国富民强,内地与西域交流频繁,盛唐之人对于出使阳关之外,无不心向往之。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蛮荒绝地,风物与内地大相径庭。友人“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也意味着即将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备受艰辛、倍感寂寞。“无故人”一语,更是令人感伤。诗人和友人聚少离多,再会无期,而友人出了阳关后,甚至不能再见到旧人,那将会面临怎样的寂寞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著名的佳句,由于绝句在篇幅上要求严格,因此这首诗对设宴饯别的具体情形,比如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互相叮咛,启程时如何恋恋不舍、互道珍重,以及上路后如何举目远送,等等,一概不提,只截取了告别在即时诗人的这句劝酒辞,寥寥数语却已经表达出了无尽的深情,含义极为丰富,也体现了诗人锤炼语言的精湛功底。

总之,本诗语短情长,风流蕴藉,诚挚的惜别之情更使它适合于许多饯行宴席,因此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传唱不衰的名曲。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译文赏析-王维作品

【赏析2】

这是一首送朋友出使边疆地区去的诗。这位姓元的朋友名字不详,其行第(同一曾祖所出的兄弟或姊妹之排行)为二,故以“元二”称之,在唐代这样称谓显得亲切。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唐代习俗,亲友离别,送行者往往陪送一天路程,于客舍小住,次日清晨才正式饯别。唐代长安送别,往西去的,多在渭城进行。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对岸,相距恰好一天路程(李商隐《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送到咸阳见夕阳”)。看来诗人王维是头一天从长安送元二到渭城,次日在客舍饯别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展现了送别的时地环境。渭城客舍,这是较大的一处送别场所。柳色青青,使人联想到自汉以来的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所以诗一开始就把送别气氛渲染得浓浓的。然而这个送别的场景,又并不那么愁惨,相反地,风光明媚,境界开朗,使人精神爽快。“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在平日,通往西域的大道车马交驰,熙来攘往,不免尘土飞扬,令人犯愁。而在一场“朝雨”后,路尘不起,天宇澄清,空气分外新鲜,柳色苍翠欲滴,令人感觉十分舒适。朝雨转晴,正宜于行路。这一切都冲淡了别离的愁情。虽然是依依惜别,却不形于感伤低沉,这积极乐观的情调,与“朝雨”这一偶然因素相关;而与当时的时代精神,也有深刻的联系。读者只要联系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青山一带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一类诗句,便可以感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接下来诗人并没有展开描写送别的场面,而只撷取饯宴即将结束,诗人对行者的劝酒之辞写来,意味极为深长。它不仅含有“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南朝梁沈约《别范安成》)那样的感慨,而且还展现出一个富于人情味的饯别场面。“劝君更尽”云云,可见酒过数巡,彼此已经不胜酒力。而殷勤的诗人还要敬对方最后一樽酒,而通常情况下对方不免称醉,饯宴上会出现辞请再三的场面。于是敬酒者不得不寻找一个劝酒的借口,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使对方不得不乐意饮下这杯酒,而“西出阳关无故人”,正是这样一个叫人推诿不得的理由。阳关地处河西走廊的尽头,与北面的玉门关遥遥相对,是出使西域者必经之地,而当时属于边远穷荒之地。王维自己就形容过:“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送刘司直赴安西》)元二可能是初出塞外,当然不可能有亲友在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话虽朴素,但它从行者角度着想,由送者口中道来,盛情真挚深厚。仿佛行者喝下这杯酒,就能带走友人的深情厚谊,以为异时异地的慰安。今人于席间劝酒,感情难却,往往类此,故诗中场面,千古如新。中唐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就是借王维诗句抒写眼前类似的送别劝酒的情景。

由于这首诗成功地表现了一种真挚深厚的友情,所以从产生之日开始,它就成了流行的送别歌曲。在后代,“渭城曲”“阳关曲”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唐刘禹锡《赠歌者何戡》“故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明郑之升《留别》“无人为唱阳关曲,唯有青山送我行”等名句中提到的“渭城(曲)”“阳关曲”,便是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人对作为歌曲的那两个名称,远比对原诗题目为熟悉。这一事实本身也耐人寻味,它说明了王维此诗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靠入乐演唱而深入人心的。原诗本身就极富音乐美,“城”“轻”“尘”“青”“青”“新”“君”“尽”“人”等九字构成的一串儿叠韵,如环佩相扣,声音轻柔明快,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演唱起来也就特别悦耳动听。

(周啸天)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译文赏析-王维作品

【赏析3】

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在唐、宋时代广泛流传。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渭城在长安附近。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当时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经渭城,出阳关(或玉门关)。此诗所写,即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在唐代,西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各民族之间也经常有政治上的交涉,军事上的冲突,因此,往来道途的人很多,而在当时,两地的生活水平、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亲友到这种辽远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人们自然会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别之情,如这首诗所写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元二并非离家作客,而是已经游宦长安,这一次,又奉使到更远的安西去。王维也是在游宦之中,并非居家,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元二从长安出发,王维送到渭城,置酒饯别,诗即从渭城风物写起。

前两句布景。地是渭城,时是早上,细雨蒙蒙,沾湿了微细的尘土。天气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难,当然也就增加了别离的怅惋。客舍点明客中送客,并显示远送渭城,暂留复别的情况。古人送别,都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见之不免触目惊心。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

后两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虽然远送,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而已。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所以,这一个字的容量是很大的。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恋、关切呢?因为元二一出阳关,就再也没有像自己这样的知心朋友了,何况他还越走越远,要到安西呢?从此以后,举目无亲,还是在故人面前,多饮一杯吧。只这寥寥十四个字,就将好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抒写无余。意赅言简,语浅情深,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当然,由于物质文明的进步,特别是由于在社会主义祖国中人民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巨大变化,这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况已一去不复返了。但作为封建社会的生活史料,古代诗人的感情记录和成功的艺术创作,它仍然是会永远存在的。

我们还可以举两首情景与此诗相同,而成就不无高下的作品来与王维此诗进行比较。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写道: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首句写眼前景色,点明时令气候,属天时;次句预计李的别后行程,常州即今江苏省常州市,他当是沿江东下,所以说“楚水吴山”,属地理。这两句表明朋友旅途艰辛,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后两句正面抒发惜别之意,以“今日”、“明朝”对照,见今日相聚之促,之不易,明朝相忆之深,之难堪,愈觉非尽醉不足以散愁。“今日”句即王诗“劝君更进一杯酒”,“明朝”句即“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览可知。

再看岑参的《送贾侍御使江外》:

新骑骢马复承恩,使出金陵过海门。

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

江外,泛指长江下游以南的东南地区。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海门,指镇江以下的江岸,长江东流入海,到此河床愈加宽广,故称海门。荆南,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但辖区颇广,包括今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及湖南西北部,诗中用以泛指南方。渭北,指长安,城在渭水之北。骢马,是葱白色的马。

前两句写贾之出使。“新骑骢马”,是说贾氏新拜侍御官职(《后汉书·桓典传》:“拜侍御史,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新任侍御,又奉命出使,足见皇帝对他很信任,所以说“复承恩”。“出金陵,过海门”,言道途之远,暗示其为国效劳,不辞辛苦,有赞美之意。

后两句写己之饯别。渭北是送行的所在;荆南是客去的方向。这里用荆南,并非实指,而是借南对北,如俗语所云天南地北。从此一别,岑留渭北,贾赴荆南,难以相见了,那么,何不尽欢而散呢?即使衫襟沾上酒痕,也别去管它吧。这两句和贾诗后两句同意,但次序正相反,第三句就是贾诗的“明朝相忆路漫漫”,第四句就是贾诗的“今日送君须尽醉”。

这两首诗写得也不算差,但和王维的那一首一比,就显然缺乏强大的感染力。为什么呢?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有一段话可供我们参考。他说:“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可歌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李氏所谓“达”,就是深透,“前所未道”,就是新鲜。王维的那一首诗,正是感情深透,语意新鲜,超过贾至、岑参,所以才吸引了更多的读者,获得了更高的评价。

我们再看一首与上述各篇情调截然相反的作品,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即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董庭兰,曾以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诗人崔珏写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撇开崔珏此诗另外的喻意不谈,在8世纪汉民族已经十分盛行胡乐的时代,能欣赏七弦琴这样的古乐的人是不多的。所以崔珏的诗也的确说出了当时乐坛的实际情况。但高适此作,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来对付离别,激励朋友。由于黄沙漫天,伸延千里,所以云也似乎变成黄色。在这时候,夜幕将降,白日也只剩下一点余光,北风吹着雁群,大雪纷纷落下。在这荒寒而又壮阔的环境中,送别一位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在一般诗人的笔下,是难以发出什么豪言壮语来相劝慰的。但这位气质慷慨的诗坛老将,出人意外地写出了“莫愁”两句,顿觉天清地阔,前路光明。这也就是前人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李贺:《高轩过》)。在此以前,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句,此诗也与之同一意境,足以鼓舞人心。与此对照,孟郊在《赠崔纯亮》中说:“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只这两句就活画出其人的心胸狭窄,难怪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要讥笑他是“高天厚地一诗囚”了。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世界观及在世界观影响下形成的性格,对于一位诗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更多王维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