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夹口二首》原文赏析-王安石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7 16:38

江宁夹口二首原文

江宁夹口二首

王安石

钟山咫尺被云埋,何况南楼与北斋。

昨夜月明江上梦,逆随潮水到秦淮。

日西江口落征帆,却望城楼泪满衫。

从此梦归无别路,破头山北北山南。

【注释】

南楼与北斋:李壁注谓“南楼、北斋,未详何在”。今按,安石曾一再咏南涧楼,《建康志》有“南涧楼在城南八里”的记载,“南楼”当是“南涧楼”之省。又据沈氏注引《建康志》:“昭文斋在钟山定林庵,安石尝读书于此。”“北斋”当即指昭文斋。

江宁夹口二首赏析

江宁是王安石第二故乡。秦淮河中的双桨,定林寺里的钟声,伴随他度过了晚年的悠悠岁月。他对江宁有极深的感情,为它写过“去此非吾愿,临分再上楼”(《再题南涧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等脍炙人口的诗句。现在,他又要离开这里了。这次再度出山,他是抱着勉强的心情奉诏的。此刻,他的坐舟已经离开江宁,心却仍然留在钟山。

头一首写晨起之思。舟行迟缓,昨天初发埠头,绕行了一天,到晚来碇泊夹口,还是在钟山附近。今天一早起来,出舱眺望,但见晨雾迷蒙,钟山被埋在密云里,什么也看不见,更不用说远处的南涧楼和昭文斋了。望而不见,心往神驰,三、四句乃转而回味昨宵好梦。在这里,诗人调集了明月、大江、海潮、河水来衬托他的依依乡情。他的家在秦淮河畔。河与大江相通,海潮入江,涌进秦淮,每到夜分,拍打着这六代繁华古都的堤岸,那沉重、澎湃的声音,他在家里是听惯了的。昨夜皓月临空,春潮晚急,诗人躺在船内,思绪与春潮一起翻腾。他忽然悟到,此刻我泊舟夹口,离开了故园;但两地一水相连,这潮水不正可以作联结两地的带子吗?诗人从眼前滔滔潮水生发联想,依稀入梦。他仿佛觉得,他的乡情归梦,正依托在这潮水上,飘到了秦淮故家。梦本是无踪无迹的,用不着什么东西来运载依托。诗人却凭空构想出春潮载梦一节,使他的归梦仿佛成了实体,像小船一样飘浮。这梦,上有皎皎明月照临,下有滔滔潮水托送,显得格外清幽奇丽。澎湃春潮,皎皎素月,依依归思,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了极为幽美缠绵的意境,读之令人神往。

第二首同样用了梦,但构思不同。前一首记昨宵之梦,写永夜情怀,用潮水连接两地相思;后一首则悬拟来日之梦,写一生归宿,感情略带忧郁。读前首,见诗人的心徘徊在夹口、钟山之间;读后首,则见他的心徜徉于佛门故地左近。诗的警策在三四两句。“北山”即钟山,荆公曾家于此。破头山则在蕲春,乃佛家大师说法道场圣地(参看李壁注引《传灯录》及沈氏注引《名胜志》),这里喻指定林寺。定林寺在钟山深处,地极清幽,是荆公居江宁日常去的地方,寺僧特意为他收拾了一间精舍,作读书会友的净地。诗人说,今后我梦魂归来,将永远盘桓在佛寺故地左近。荆公晚年常常谈禅说佛,诗文中累见。惠洪《冷斋夜话》也有“舒王(安石晚年封号)嗜佛书”的说法。他甚至把自己修建的半山园也舍给了僧人,由哲宗赐名“报宁禅寺”。一个积极变法、态度坚决的政治家,为什么到老会对佛道如此感兴趣?他答复曾巩微讽他谈禅说佛时几句话就说得极好:“善学者读其书,惟理之求。有合吾心者,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言而无理,周、孔所不敢从。”(见《冷斋夜话》)他学佛原不过取为我用。而且他认为:“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儒与佛最终目的相通。再说,他为推行新法,树怨很多,深恐神宗死后,遭到政敌暗害,故参禅以远祸,那用心也是良苦的。现在“圣眷”虽隆,他何尝不知道事已难为;他从急流中已经想到勇退了。“无别路”三字,不是含有深沉、凄怆的感情吗?

如果说,第一首诗的构思之巧,在于用一水以连接两地相思;这第二首诗的妙处,就在于结句两个“北”字联,在音节上迢递不断,给人一种回环绵密的感受,以此表达出他对重返故园迫切的心情,对人生归宿执著的抉择。何溪汶《竹庄诗话》引黄山谷的话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叶少蕴《石林诗话》也说,王安石的诗“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以这两首绝句而论,雅丽、深婉之外,而仍不失沉郁。

(赖汉屏)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子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更多王安石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