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陂杏花》原文赏析-王安石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7 16:37

北陂杏花原文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

陂(bēi):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北陂杏花赏析

清代吴之振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宋诗钞初集·临川诗钞序》)对于王安石后期诗歌来说,这个评价是深中肯綮的。《北陂杏花》诗就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杏花的形象,鲜艳绚丽而不落凡俗。傍水的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所描写的“北陂杏花”,正是临水开放的。这种清幽的环境,使得杏花别具逸致。首句“一陂春水绕花身”,正描绘了这种逸致。“绕”字则以其特有的轻柔圆转之美,赋予“春水”以爱花、惜花和着意护卫、滋润“花身”的人格力量。春水尚且如此钟情,足见此花确实非常可爱。次句“花影妖娆”,是说树上繁花似锦,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同样妖娆美丽,树上水下,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宋人许顗《彦周诗话》称:“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春涨绿周遭,俯视红影移渔船。’皆观其影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五引)花影倒映在明净清澈的春水之中,于原有的娇艳之外,复增其渊默虚静之美。有时风行水上,微生涟漪,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摇曳荡漾,生出千姿百态的美;而风止以后,它又渊默自若,未始失其虚静的韵味。影之于形,似一而实二,两者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各占春”,表面上是说各自包含着浓郁的春意,实际上亦即各有其美学价值之意。王安石晚年退居林下,淡然自得,泊乎无为。他对于水中影的欣赏,正好反映了他在这种特殊的心境下对于虚静的审美理想的追求。

如果说,前两句主要抒写了诗人闲淡的情志,那么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便带有几分悲壮色彩了。鲜艳的花瓣纵然被春风吹落,飘洒在清澈的春水上,其纯洁的芳魂,却一无所玷,春水上涨,也许还有机会“暗随流水到天涯”,又不失其远大之志,而那开放于车水马龙的南陌边上的杏花,最终将被车轮马蹄碾得粉身碎骨,变成尘土,这是多么可悲!“作雪”与“成尘”,分别为高尚与污浊的象喻。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后来又被迫闲居江宁,出处进退虽然不同,而其进步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实未尝有异。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献身,这是诗人一贯的宗旨。“纵被”、“绝胜”,语气坚决悲壮,与屈原“九死未悔”的精神极为相似。前人曾说:“末二语恰是自己身份。”(《宋诗精华录》)可谓一语中的。

王安石晚年曾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他虽外示平淡,而内心实极痛楚。寓悲壮于闲淡的艺术风格,正是这种思想实际的深刻反映。

(吴汝煜)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子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更多王安石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