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次韵少游》原文注释赏析-苏轼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9 09:35

千秋岁·次韵少游作品原文

千秋岁·次韵少游

苏轼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注释】

[1]少游:秦观字少游。

[2]丹衷:赤诚的心。

[3]声摇二句:腰间的青色玉佩泠泠作响,金黄色的腰带色彩凝重。此表示仪表端严。佩,古人腰间常佩带的玉饰。

[4]长安:唐代首都,此借指北宋首都开封府。

[5]道远句:路途遥远,谁说还能相会。

[6]天能盖:形容“罪”之大,只有天能包容。

[7]臣节:大臣的气概节操。

[8]新恩:皇帝的新恩典,指赦免。觊:期待。

[9]旧学:指自己从来一贯的见解。

[10]乘桴句:《论语·公冶长》载孔子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谓其学说、见解不被采纳,就乘着木船,浮海远去。桴,浮木,船。恁,如此,这样。

《千秋岁·次韵少游》原文注释赏析-苏轼作品

千秋岁·次韵少游作品赏析

绍圣四年朝廷再贬“元祐党人”之时,秦观从郴州(今属湖南)被再贬横州(今广西横县),途经衡州(今湖南衡阳)时,将他的一首《千秋岁》词抄赠朋友孔平仲: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此词为秦观的名作,表现了一种浓烈得惊人的悲哀,甚至被认为是少游将不久于世的预兆。孔平仲读了以后感到担忧,当即唱和一首,想排解少游的悲伤情绪,但自己的用词也不免低调,只叫他看得开些而已。然后,随着秦词的传播,苏轼、黄庭坚、李之仪、惠洪等纷纷唱和,成为贬谪中的“元祐党人”及其同情者的一次心灵交流。苏轼的这一首,据推测,约是元符二年之作。因他的侄孙苏元老把秦、孔两词寄给他,故有感而发。

对于秦、孔的悲哀、低调的情绪,历经更大磨难的苏轼却断然超越之。他曾多少次在诗词中说自己“老”了,但这一次却明确地说“未老身先退”,不是因为老而退,而是政见不同而被退。远贬海外当然不免伤感,但溅起的珠泪、破碎的丹衷,都是那么的具有质感,透出一份凝重。青色的玉佩、金色的腰带,依然是大臣的端严仪表,不因漂泊流离而变得苟且随便。对于政治局势也依然密切关注,万里之外的斜阳里远远凝望着首都的所在。虽然可能没有再会之期,虽然被认为罪大难容,虽然君主的惩罚如此严重,但一个大臣的气概节操仍值得坚守。即使赦免的君恩犹可期待,自己一贯的见解也决不会改变。如果政见不被采纳,就乘着小船如此漂浮于大海之上,只有超越,决无屈服。在这里,苏轼既没有被贬谪的打击所摧垮,也不回避严酷的政治环境,他直面惨淡的现实,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肯定自我的操守,顽强地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

这是苏轼生平的最后一首词作,一首豪放词作。是对沉溺于悲哀的门下弟子的教诲,是自己一生的政治气节和人生态度的自白,是“贬谪文化”中的最强音。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