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原文赏析-陆游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6 01:24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原文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

陆游

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

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

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

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闻天。

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赏析

这首诗写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陆游五十六岁。两年前,奉旨出川赴临安廷对时,曾向孝宗涕泣陈请出兵中原,可是孝宗却叫他担任“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的职务。后从福建建安调到江西抚州,官职不变,地方却强多了。这对陆游来说,是越级提拔,陆游也心知这是孝宗的特恩,但因为他始终不能忘怀“铁马秋风大散关”那一段战斗生活和从南郑兵出长安恢复中原的宏图大计,所以在这类后方“仓司”任上总是意气颓然。对恢复大业却始终萦怀,不免情入梦境。在江西任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这个理想,梦中得到了升华,写下了这首诗。

陆游一生报国无门,因而他诗中的激昂慷慨总是和悲愤沉郁结合在一起。但这首诗却是另一种格调。诗人在梦中、醒后驰骋想象,场景宏丽,气魄雄迈,洋溢着山河统一的胜利激情。这类记梦诗,正是诗人对现实感到极大愤慨后精神上所找到的一种补偿。它异彩夺目,是全部陆诗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九十多首记梦诗中,这一首又写得特别恣肆。

诗题长至四十八字,在叙写中见出豪情满怀。“从大驾亲征”,是举国同忾;“尽复”丧失数百年的“汉唐故地”,复地兴邦,是理所当然;“见城邑人物繁丽”,是山河生色;“云‘西凉府也’”,是兵临边塞,大功告成;“喜甚,马上作长句”,是诗情喷薄;“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则隐寓着并非全在梦境,诗中所写,正是现实的当务之急。这个诗题,如同一则简洁有致的抒情散文,读来兴味盎然。

全诗四用韵,四句一转,每转一韵,诗意递进一层。首韵四句,写孝宗诏告天下,御驾亲征。这四句又从“天宝胡兵陷两京”写起,以追溯历史,说明这次复地动兵,乃王者正义之师。唐代自天宝十四载(765)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国势逐渐衰弱。北庭、安西,是唐代在今新疆境内设置的两个都护府,后扩置方镇,德宗贞元年间被吐蕃攻占,从此这些地区“无汉营”,而且,“五百年间置不问”,到今天,才有“圣主下诏初亲征”之举。“置不问”,乃历朝无力收复而弃置不问。“五百年”,指作诗时上距天宝之乱四百二十五年,说五百年,是举其成数。“圣主”,指孝宗。陆游称为“圣主”,固然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也是因为这位皇帝登基之初,确曾有收复失地的雄心。这四句一气而下,天宝乱后的伤心史直贯入“圣主下诏初亲征”,显出这次军事行动的正气凛然,为下文叙写张本。

诗中写汉唐故地,只写北庭、安西,是举其远者而言。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献契丹,使汉族政权退居白沟以南;靖康之变,金兵入据中原,又使宋室退居淮河以南;两宋诗人曾为这段伤心史不断慨叹过,当然都包括在此句之内了。其次,唐人早已在追怀的“平时安西万里疆”,正为陆游所衷心仰慕,他自己在《西凉行》中也说过:“北庭安西皆郡县,四夷朝贡无征战。”陆游瞩目汉唐盛世,诗题说“尽复汉唐故地”,而北庭、安西正是西北边境要地,所以要着意写。兴兵及于此地,中原大地已包括在内,固不待论;而又止于此地,并不再向外开疆拓土,所以为正义之师也。

次韵四句,极写出师胜利。“熊罴”,代指勇猛的将士。“熊罴百万从銮驾”,言其军容之壮。“檄”,指收复失地的宣谕文书。古代王朝在出师之前,要颁发檄书,敌人慑于声威,不战而降,称为“传檄而下”。这里说“故地不劳传檄下”,则传檄之劳也用不着;因是故地,人心向汉,都望风来归。这一句七个字囊括尽万里山河,直抵“绝塞”。其中暗写进军神速,人心向背。“绝塞”,极远的边塞,它照应开头,指原来北庭、安西辖地。兵至绝塞而止,于是,一面“筑城绝塞进新图”:修筑城堡以固边防,绘制新图以明疆域;一面又“排仗行宫宣大赦”:皇帝在行宫中排列仪仗,对掠城夺地的敌方宣布大赦。这里又暗写了不劫掠异邦,不报复杀戮,是在突出王者的仁义之师。

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思想,有个耀眼的特色。在当时的民族矛盾中,他鼓吹抗金,鼓吹收复失地,但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报复。“乾坤均一气,夷狄亦吾人”(《斯道》):这就是他的民族观。“不须绝漠追败亡,亦勿分兵取河湟。但令中原歌时康,千年万年无馈粮”(《观运粮图》):这就是他的睦邻主张。“诏书许尔以不死,股栗何为汗如洗”(《战城南》),“还汝以旧职,牧羊辽海边”(《长歌行》):这就是他在想象中的抗金全胜后,用优抚以释仇怨的主张。这种思想,在诗人中是极为可贵的。

三韵四句,则写全胜后的欢悦。先写重归一统的祖国山川,极目远望,冈峦起伏,壮丽非凡。次写辽阔的疆域政令归一,颁行全国的文书都在使用孝宗的淳熙年号了。人人都曾梦寐以求的理想,而今一旦实现,怎能不上下欢腾呢?君不见随驾的六军将士,衣着锦绣,五彩相错!君不闻劲烈的秋风中,欢声笑语,鼓角喧天!是举行庆功盛典呢,还是准备班师凯旋?这场面用浓墨重彩,写得景壮气豪,是全诗的抒情高潮。而结尾四句,却出以旖旎舒缓,像一路欢唱的溪流,诉说恢复中原后的和平气象。

“苜蓿峰”,今地未详;岑参赴安西都护幕府时作七绝诗《题苜蓿峰寄家人》,当为安西辖地;陆游不过借此代指边境。“亭障”,即守望亭、堡垒之类。“交河”,在今吐鲁番县西,源出天山;唐置交河县于此,为安西都护府治所;这里也是代指边地。“平安火”,边境上每三十里置一烽堠,无事则夜举烽火以报平安,故称平安火。“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是说尽复故地、大赦敌邦之后,边境上遍设堡垒,已加强防守,因而夜举烽火,永报平安。这是用两组镜头概写边疆安靖。最末两句则是一个秀丽的特写画面:“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凉州”,即诗题中提到的西凉府,府治在今甘肃武威,北宋时被西夏攻占,现在回归祖国,当然有许多新气象,但只写了这件生活小事。凉州姑娘,满坐高楼,临街梳妆,已是一片太平景象,则“城邑人物繁丽”可知;姑娘们梳头又都在学京都流行的发式,改胡妆为汉饰,中原习俗被于四境,则人心之归一又可知。这个画面,有即小见大之妙。

此诗写的是梦境,诗人完全没有这种亲身经历。诗中的地名、年代、边制、史事,都从书本中来。不见经传的苜蓿峰,也是从前举岑参诗里来的;末句的高楼梳头,也可从《云谣集》所载唐人《内家娇》第二首:“及时衣著,梳头京样。”得到印证。西凉府城邑人物繁丽,也明显见于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西凉伎》:“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余皆可知。换句话说,进军绝塞、尽复汉唐故地这些并非现实的场景,陆游是利用他所掌握的书本中的材料组织成的。但写的虽全是幻想,读来却浑然实情,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就不是“资书以为诗”所能办得到的。收复失地本是当时社会各阶层最普遍最迫切的愿望;而陆游对抗金前途的信念,和人民息息相通,正是它,构成了这首诗的灵魂。有了这个灵魂,死材料可以变活;没有这个灵魂,活材料可以变死。宋人无不资书为诗,为诗恐亦未必能完全不“资书”,但人的气质有高下,诗的格调便迥异,当不可一概而论。

(程一中)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更多陆游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