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3 06:06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品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注释译文

【注释】

①宣州:今安徽宣城县。校书:秘书省校书郎的简称,叔云:诗人的族叔李云。蓬莱文章:东汉朝廷藏书东观,所藏都是幽经秘录,故以蓬莱仙山称之。建安骨:建安为汉献帝年号,当时曹操、曹植(曹操之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刘桢、阮禹等善诗词歌赋,他们的作品反映社会动乱,对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现出不满、抗争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情调慷慨悲凉,风格苍劲刚健,后人称之“建安风骨”。小谢:指谢朓。

③揽:摘取意。

④散发:意谓抛弃冠簪。扁舟:小船。

【译文1】

昨天的时光离我而去不可能留,今天的日子扰乱我心多么烦忧。万里长风送走南飞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可畅饮醉高楼。你的文章建安风骨令人敬,中间谢朓诗文又清新秀发。都怀着豪情壮志奋然欲飞,真想飞上青天去揽摘明月。壮志难酬抽刀断水水更流,命运多舛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要是如此不称意,不如明朝散发泛舟去飘游。

【译文2】

逝去的岁月已弃我而去,无法挽留,而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凭添几多忧愁。寥廓明净的天空,群群鸿雁乘万里长风高飞,面对这壮丽景色,怎不开怀畅饮醉卧高楼?校书郎的文章刚健遒劲,我的华章可与清新俊秀的谢朓诗媲美。我们都怀有超群的凌云壮志,准备登上冥空摘取日月。抽出利刃断绝水流,哪知水更加湍急地流,举起酒杯借酒解愁,谁知却引发更多的忧愁。既然人生在世多不如意,还不如明天披头散发乘一叶扁舟飘游四方。

【译文3】

离我而去的昨日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日又使我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秋雁,面对这壮丽景色我们要畅饮在高楼。你富有文采的文章有建安风骨般的特色,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我俩都怀着豪逸心情欲奔放腾飞,直想摘取那皎洁的明月。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却使水更奔流,举杯想借酒消愁却愁思更愁。人生在世竟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散开头发高歌,在江湖上自由飘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评点

【赏析1】

本诗为饯别抒怀诗。诗人在秋日于谢朓楼送别族叔李云,抚今思昔,谈古论今,借酒浇愁,抒发有志难申、理想破灭的悲愤,显示了他狂放不羁的胸襟。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朓,南朝齐诗人。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州太守时所建。校书,官名。叔云,指李白族叔李云。

头两句,诗人既没有写饯别也没有写楼,而是直抒胸臆,写出心中的忧烦。“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既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也表达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不满。但是,随后两句就从苦闷转到长风送秋雁的旷达画面,诗人豪迈豁达的心胸可见一斑。

“蓬莱”四句承接上句,通过饯别时对主客双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和高尚的情操,也表达了诗人对李云的赞美。唐朝人多用蓬山、蓬阁指代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诗人用“蓬莱文章建安骨”来赞扬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般的刚劲。“小谢”指谢朓,这里,诗人是用谢朓来自比,形容自己同他一样有着清新奇丽的诗风。这一句也彰显出诗人的自信。

第七、八句,诗人接着写彼此的意兴,说双方都豪情满怀、逸兴勃发,甚至想飞到天上去揽取明月。诗人酒到浓时的这番话表露了他率真、豪放的性格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

末四句抒发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感叹。现实中并没有“长风万里送秋雁”的自由之境,诗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幻想飞翔。于是,一旦回到现实之中,诗人就更加忧闷,很想用“抽刀断水”来斩断烦恼。这个比喻不仅富有创意,而且非常有生活气息。

本诗是豪迈与清新的高度统一,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率真的性格和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赏析2】

李白诗思向来天马行空,豪放不羁,想象奇异,却又能以此启彼,一气呵成,脉理不乱,气概非凡,本诗正是极具这种特色的名作。

李白对谢朓一直很钦敬,当来到谢朓当过太守的宣城时,当在谢朓楼饯别族叔李云时,心中就有无数话要说,时光易逝,只恨人生多烦忧。在此佳丽之地、秋空如洗之时,有大雁南归,望去尚能赏心悦目,足可以酣饮楼上、醉眠楼上。更何况李云文章有建安风骨,李白自忖也有谢朓之才。他们叔侄都有逸兴,欲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无奈不能如愿,心中无比愁闷。这愁闷就如流水,抽刀断之,须臾更流;以酒浇愁,愁就益甚。人生在世既然这样不得意,不如散发扁舟,去过隐居放浪的日子了。

李白似乎有发不完的牢骚。李白发牢骚的诗特别好看,因为诗风流利健朗,让人读后,心中的郁闷也能扫去许多,因为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崇高心灵对庸俗社会的抗议,而不是消极颓废的哀吟。

这首诗用跳跃的节奏展示了诗人复杂起伏的内心世界。作者抒发了年华虚度,无路报国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朓诗歌的豪情逸兴,也于诗中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该诗感情激荡,章法跳跃,鲜明而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瞬息万变的感情变化。李白那种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诗中也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赏析3】

这个题目是通行本的题目,还有另一个题目《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这是唐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系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

诗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十一字散文化的排句,以“弃我去者”“乱我心者”相对领起二句,其起势迅猛如风雨骤至。对于政治失意的人去日苦多是一重苦恼,今日难捱也是一重苦恼,这心情是太矛盾太复杂了,二句不仅内容耐味,形式也耐味。老实人写诗,昨日就昨日,今日就今日,“昨日之日”“今日之日”是李白歌词的创语,是“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大序》)。虽然这样的说法在文法上是不通的,然而你无论如何不能把它简化为“昨日”“今日”,简化了就不够味了。这是李白从心化出、神而明之的创造。

前两句说到愁不可遏,到三四句却并不沿着这条思路往下写,而依然是李白特有的语未了便转,一跳就落到秋高气爽,登楼酣饮的题面上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怀念李白道:“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可见李白置酒会友时是有高谈阔论诗文的习惯的。两位挚友在谢公楼上,当然要谈到谢朓,不止谈谢朓,话题还一直追溯到陈子昂所大力提倡、李白所大力响应的汉魏风骨。李白在《古风》中自豪地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也就是以汉魏风骨的传人自居,“蓬莱文章建安骨”就是两汉诗文即汉魏风骨的一转语。而从汉魏到盛唐,几百年中也并非一片空白,李白又从其中举出一个“小谢”即谢朓,来特别加以表扬--“中间小谢又清发”。“中间”,指汉唐之间,汉魏风骨与盛唐气象之间,那就是南朝声色。“小谢”是南朝声色的一个正果,又是南朝声色的一个另类。“清发”二字,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简洁的说法。谢朓诗最符合李白的这个美学标准,所以他“一生低首谢宣城”(清王士祯《论诗绝句》)。两位挚友酒酣耳热,尚论古人,谈兴极高。于是诗情一跃而进,达到高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注意这个“俱”字,是说彼此怀着不平凡的兴致,要展翅飞翔,飞上高高的青天去拥抱明月,可谓壮志凌云,无比高兴,这也是李白诗风的绝妙写照。

全诗起得那样愤激,却借一腔酒兴不知不觉转化为一腔豪情,令人鼓舞。然而就在这时,诗情又一落千丈。这大起到大落自有其内在逻辑性:以这样可上九天揽月的志气和才情,诗人在现实中竟没有出路,怎不叫人思之气短呢?于是诗情重新回到开篇的烦忧上来,以“抽刀断水水更流”来比喻不可断绝的忧愁,新颖、奇特而又恰切,“断水水更流”“消愁愁更愁”,尤其是后句一连串的“愁、愁、愁”,音调之流畅,出语之天成,简直使人如闻抽刀断水而水流潺潺之声,音情与取象俱妙,真是想落天外的妙语,历代喻愁的诗词句之多,却很难有超过此二语者。使人想起南宋诗论家严羽赞叹的:“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结尾点出“人生在世不称意”,现实黑暗,壮志难酬,也只好浪游江湖。这是很无可奈何的话。

李白歌行的能事在于,常把一些表面看来毫不连贯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还叫人觉得天衣无缝。郭沫若先生论诗强调“诗应该是纯粹的内在律”,而“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长’。这是我自己在心理学上求得的一种解释,前人已曾道过与否不得而知。内在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这种韵律非常微妙,不曾达到诗的堂奥的人简直不会懂。这便说它是‘音乐的精神’也可以,但是不能说它便是音乐”。而李自诗歌意象组织的内在逻辑性,也正是郭老所谓的内在律。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李白诗最少运用格律,却最具音乐的精神。像这首诗,短短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若断若续,却又一气呵成,分拆不得。这是李白诗歌的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

(周啸天)

【赏析4】

该诗又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内容是送别。谢朓楼是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建的,又叫北楼、谢公楼。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给秘书省校书郎李云饯别,该诗就是当时写的。

头两句既没有写饯别也没有写楼,而是直抒胸臆地写出了心中的忧烦。突兀的起笔、重复的字词,将诗人的忧郁、愤懑、忧烦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既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烦,也表达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不满。下面两句从苦闷转到长风送秋雁的画面,诗人豪迈豁达的心胸可见一斑。碧空如洗,面对“万里长风送秋雁”的图景,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被激发了出来。同时,“送”和“酣”两个字也体现了“饯别”的主题。

“蓬莱”四句承接上句,通过饯别时对主客双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和高尚的情操,也表达了对对方的赞美。东汉时,学者们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蓬莱山,因此唐朝人多用蓬山、蓬阁指代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诗人用“蓬莱文章”来赞扬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般的刚劲。“小谢”指谢朓,李白用自己推崇的谢朓来自比,形容自己同他一样有着清新奇丽的诗歌风格,也显示了自己的自信。这两句回应了题目中的谢朓和校书。第七、八句接着写彼此的意兴,说双方都怀有豪情壮志和勃发的逸兴,甚至想飞到天上去揽取明月。诗人酒到浓时的这番话表露出了率真、豪放的性格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

最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感叹。现实的生活中并没有“长风万里送秋雁”的自由境地,诗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幻想飞翔。于是,当回到现实之中时,他更加忧闷,很想用“抽刀断水”来斩断一切的烦恼。这个新奇的比喻不仅富有创意,而且非常有生活气息。当时的李白总是处于一种“不称意”的苦闷状态中,因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非常尖锐,无法解决,只能让他从“散发弄扁舟”中寻找出路。

该诗豪迈与清新的高度统一,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率真的性格和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