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古诗译文赏析-杜牧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4 01:36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原文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注释】

①吴兴:今属浙江,即湖州。

②昭陵:唐太宗墓,在今陕西醴泉县。

【译文】

我徒有才华却不能在清平时世施展,无奈只好闲看孤云静学僧,如今我将要手持旌旗游江海,临行前在乐游原上眺望昭陵。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古诗译文赏析-杜牧作品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赏析

【赏析1】

这首诗是作者任湖州刺史离京时所作。

此诗用反语和自嘲的方式,讽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诗的前两句说:如今是清平有为之世,自己却有闲情逸致,喜爱孤云之闲和孤僧之静,足见自己无能。诗的后两句说自己将赴湖州任刺史了,从此就要离开长安城了。于是登上乐游原,远望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怀想的是唐太宗显赫的文治武功。

读了诗的后两句,就可以明白诗的前两句是对当时朝政的讽刺:作者向往太宗时代的太平盛世,也有心辅佐朝廷、重登太平盛世,但却不可能,自己要“一麾出守”了,因此对朝政满含失望。

此诗表现了诗人对太宗盛世的怀念,并感叹自己生不逢时。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古诗译文赏析-杜牧作品

【赏析2】

本诗是诗人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告别长安到吴兴任刺史时所作。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可登临远眺,乃当时一处胜景。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军事家;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卓越的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德高望重;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本人不但文采绝佳,而且颇富政治才能,一心报效国家。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轻闲,难有作为。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作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在诗的第一句中,诗人称当时为“清时(政治清明之时)”,因此才华平庸的自己才得以藏拙。其实,唐代武宗、宣宗之时,宦官专权,牛李党争激烈,藩镇四起,战乱不断,哪里算得上“清时”。诗人这样写,明显带有讽刺的意味。第二句写自己喜欢如孤云般闲适、如和尚般清净,则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意趣。

第三句,诗人笔锋一转,写自己在京城百无聊赖,所以想手持旌麾到吴兴上任(吴兴之北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所以到江海可以理解为去吴兴)。虽然离开京城是自己主动要求的,但临行时,诗人还是有些不舍,第四句便体现了这种心情。不过奇就奇在,诗人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帝王的陵墓,单单望向唐太宗的昭陵,可谓含义深远。唐太宗是大唐帝国的实际缔造者,他文韬武略、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胸怀博大,曾经一手创造了贞观盛世。诗人登乐游原而望昭陵,因目前国势衰微而联想到唐太宗,不仅萌生慨叹大唐辉煌不再的哀伤,更表达了生不逢时、未能施展抱负的遗憾。诗句以登乐游原起兴,写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感伤,难以抑制。

唐代七绝诗中,许多都使用“赋”、“比”的手法,完全使用“兴”或“兴”和“比”同时使用的作品较少。杜牧这首诗则使用了“兴”的手法,可谓“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古诗译文赏析-杜牧作品

更多杜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