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赏析-唐代关于感慨抒怀的七言绝句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4 10:39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赏析-唐代关于感慨抒怀的七言绝句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赏析

这首诗作于大中四年(850)年秋。杜牧本年由吏部员外郎出为湖州刺史,将赴任时,登乐游原,遥望昭陵,追怀贞观之治。他即将离京,想到自己宜致身治国,故颇有魏阙之思。但又不足为世用,故只有一麾南去,任其宦海浮沉。这首诗是晚唐社会士人矛盾心理的典型反映。宋叶梦得评此诗说:“此盖不满于当时,故末有‘望昭陵’之句。”(《石林诗话》卷中)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司勋将远宦吴兴,登乐游原而遥望昭陵,追怀贞观,有江湖魏阙之思。前二句诗意尤深,言升平之世,宜致身君国,安得有清闲之味,惟其自顾无能,不足为世用,亦不与世争,始觉其有味也。第二句承首句有味而言,若谓闲中之味,爱天际孤云,无心舒卷,静中之味,爱空山老衲,相对忘言。具如是襟怀,则一麾南去,任其宦海沈浮耳。”所言良是。

王粲《七哀诗》说:“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看似纪实之笔,实有寓意,因为灞陵为汉文帝的陵墓,作者登灞陵而望长安,暗示长安局势大乱,而缅怀汉文帝承平之治。杜牧此诗即袭用《七哀诗》之意。正因为作者对晚唐政局有所不满,才向往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并望昭陵以致其意。这首诗暗用典故而不见斧凿之痕,足见作者匠心之高妙。

宣宗大中四年(850),作者由尚书司勋员外郎出任湖州刺史时作。以宛转口吻写出自己的牢骚:身为地方长官却去爱云爱僧,其心中抑郁可见。末句是望开国英主之墓而感慨于晚唐之衰颓。

他另有一首《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消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也借汉陵之荒芜以寄慨。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赏析-唐代关于感慨抒怀的七言绝句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作者简介

杜牧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致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其甥裴廷翰,辑《樊川集》二十卷,外集一卷,今存。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太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长乐。有吴武陵者,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搢笏郾,郾读之,乃杜牧《阿房宫赋》,辞意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牧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厚罢镇闲居,声伎豪侈,洛中名士咸谒之。李高会朝客,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预斯会。李不得已邀之。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卮,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李俯而笑,诸妓亦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意气闲逸,旁若无人。牧不拘细行,故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牧佐宣城幕,游湖州,刺史崔君张水戏,使州人毕观,令牧闲行,阅奇丽。得垂髫者,十余岁。后十四年,牧刺湖州,其女已嫁生子矣。乃怅而为诗曰:“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更多杜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