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古诗译文赏析-杜牧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4 01:36

赤壁原文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①赤壁:山名。即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

【译文】

古老的断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三国时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美丽的二乔也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古诗译文赏析-杜牧作品

赤壁赏析

【赏析1】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这首诗写三国时孙刘二家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诗人通过一支断戟抒发奇想,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可谓别出心裁。

本诗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作,虽以地名为标题,实为吊古咏史的诗篇。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古诗译文赏析-杜牧作品

【赏析2】

赤壁为三国时代的古战场,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局面。当时年仅三十四岁的周瑜,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从一件出土文物(折戟)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说得煞有介事,其实很可能只是一种手法。不从山河形胜说起,而从一片铁说起,从这一片铁和一场战争的内在联系说起,这个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而且画面感、触摸感很强。诗,就要这样形象的语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这首诗的议论和结穴所在。赤壁大战,周瑜是用火攻的战术击败了有着数量优势的强大敌人,而火攻必须倚仗的自然条件就是东风。诗人抓住这一点做文章,说,假如要没有东风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可能会易位,而曹操成了胜利者的结果,必然是二乔被掠,铜雀台就会多了两位东吴佳丽,供孟德受用了。这种调侃的语气,引来宋人的批评说:“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彦周诗话》)《四库提要》为之辩解道:“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作者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其实这样的争议是不得要领的。要害在于,诗人的议论过分强调了外因、天时的作用,而撇开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内因、人和的原因。接下来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如此议论呢?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借题发挥,说得更直白些,就是借古人(曹操)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何以言之?“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沈祖棻)这个说法是通达的。

杜牧本人以武略自负,注过《孙子》,却怀才不遇,是命运的失败者。赤壁之战的失败者曹操,也注过《孙子》,武略或不下于周瑜。杜牧把同情给予曹操,正是借题发挥,自作不平之鸣。

(周啸天)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古诗译文赏析-杜牧作品

【赏析3】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会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担承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的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顗《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抗议。如《四库提要》云:“(许顗)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的社稷(政权)和生灵(人民)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可以和《赤壁》比较的,有钱珝的《春恨》:

负罪将军在北朝,秦淮芳草绿迢迢。

高台爱妾魂销尽,凭仗丘迟为一招。

这首诗也是即小见大,以和政治斗争毫不相干的女子来揭示一件具有政治意义的事情。

陈伯之本是南北朝时代梁国的一位将军,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担任江州刺史。他是一个文盲,又爱任用私人,因而把事情办得一团糟,后来朝廷对他加以告戒,又派人前往整顿吏治,他害怕了,就举兵叛变,失败以后,逃往北朝魏国,被封为平南将军。天监五年,梁魏交战。梁临川王萧宏是梁方统帅,命令著名文士丘迟写信给他,劝他弃北归南。这封信晓以大义,戒以利害,动以感情,指出梁国对他非常宽大,在他叛变以后,对他的祖宗坟墓、亲戚家人、私人财产,都一律加以保护,毫未触动(“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又指出江南风光美丽,令人怀念,如果他回想自己值得珍重和留恋的过去,一定感到难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念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昔,抚弦登陴,岂不怆悢”),希望他早日回来。这封信写得合理合情,叩人心弦,连这位不识字的将军也深受感动,因此就回到了梁国。它就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收入《文选》中的《与陈伯之书》,是一篇一直传诵人口的优秀作品。

这首诗就是歌咏这件历史事实的。首句叙事,写陈伯之奔魏。由于他叛变投敌,是有罪的,所以称为负罪将军。次句写南都春色,是《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诸句的改写,同时暗用《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隐含陈伯之思归之意。这一句所写景物,是陈伯之眼中所望,心中所想。一位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人,一旦犯罪,逃往北方,到了春天,想到故国南京秦淮河畔非常熟悉、非常亲切的芳草又呈现了一片碧绿,而自己却千里迢迢,远在魏国,怎么能够不动思归之情呢?这就为事件的结局和下面的文章安排了伏线。第三句以《与陈伯之书》中“高台未倾,爱妾尚在”两句为素材,而发挥诗人的想象力。在陈伯之旧居的高台之上,他的爱妾们该是日日登临,凝眸北望,盼望他的归来,以至于连心魂都为之销耗殆尽了吧。第四句写陈的归来,而兼致对于丘迟的赞美。

这首诗写陈伯之悔罪南归,不从民族、国家的大义立言,也不从政治、军事的形势发论,而以与这些重大事物无关的妇女作为中心来写,从表面上看,似乎也是小中见大,与杜牧《赤壁》相同,不过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赤壁》虽然只说二乔,但由于她们的命运能够反映出东吴的存亡,故其意义仍在显示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荣辱,而《春恨》完全抛开了民族、国家、政治、军事等重大方面,而只就私人生活,而且是私人生活中很小的一个方面发挥,好像陈伯之的南归,其意义就只限于免于高台爱妾之销魂,立言就非常不得体了。丘迟原信,写得很全面,谈到陈伯之家庭之受到保护,也不过梁国宽大政策之一端,而钱珝却恰恰发挥了原书中并非重要的这一点,虽然也有情致,但是并无眼光。故此诗从艺术标准看,容有可取之处,而从思想内容方面看,就比《赤壁》差得远了。借用刘知幾《史通·模拟篇》的一句话来说,二诗可谓“貌同心异”。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古诗译文赏析-杜牧作品

【赏析4】

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抚今追昔,怀古咏叹,便作本诗。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观看赤壁遗物断戟追想当年周瑜的成功是由于巧遇东风出于侥幸,不然连二乔都将为曹操所有。这样去看周瑜,是诗人自命不凡的表现,即认为周瑜也不足为范,自己也一样深知兵法,腹藏韬略,只是空有抱负难以施展。本诗构思精巧,含蓄地抒写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激和苦闷。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表达诗人对前朝旧事--赤壁之战的感慨。这件古物是一支折断的铁戟,被埋没在水底泥沙中六百多年,一直没有被腐蚀掉,终于被人发现。经过后人考证,确定了它是赤壁之战的遗物。这件不太起眼的破损兵器使诗人心中不禁涌出了一种“怀古之幽情”,他联想到了汉末那个天下大乱的时代,想起了那次决定了三国鼎立之势的重大战役,以及那一战中起了决定作用的人物。

三四句是议论。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主将周瑜凭借火攻,以少胜多,大胜曹军八十万。而火攻能够发挥作用,恰恰是因为战争的关键时刻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场大战的成败缘由,就从获胜者周瑜以及他赖以取胜的东风着笔了。又因为取胜的原因最终要归于东风,所以诗人将东风置于更重要的位子上。不过,诗人并没有正面描述东风为周瑜取胜发挥了多大作用,而是从反面论述:要是东风没有给周瑜行方便,那么赤壁之战就是另外一个结局,历史走向就会发生改变。接下来,诗人假设了曹军取胜,刘备、孙权联军失败的后果。他没有从政治、军事方面来铺陈直叙,而只是假设了两个闻名于时的美女--孙策的妻子大乔和周瑜的妻子小乔的命运。诗人认为,曹操真成了胜利者,一定会将大乔和小乔掳走,关在铜雀台(位于今河北临漳县境内,古称邺,曹操曾在此修铜雀、金虎、冰井三台),供自己享乐。诗人通过“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形象生动的诗句,以小见大,体现了他在艺术处理上的独特之处。

更多杜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