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听雨·谁道破愁须仗酒》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1 10:52

秋水听雨(谁道破愁须仗酒)作品原文

秋水

听雨

清代:纳兰性德

谁道破愁须仗酒,酒醒后,心翻醉。

正香销翠被,隔帘惊听,那又是、点点丝丝和泪。

忆剪烛、幽窗小憩。

娇梦垂成,频唤觉、一眶秋水。

依旧乱蛩声里,短檠明灭,怎教人睡。

想几年踪迹,过头风浪,只消受、一段横波花底。

向拥髻、灯前提起。

甚日还来,同领略、夜雨空阶滋味。

《秋水听雨·谁道破愁须仗酒》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秋水听雨(谁道破愁须仗酒)作品赏析

读纳兰一首《秋水》,禁不住想起林黛玉的一首《秋窗风雨夕》。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心下凄凉,遂仿《春江花月夜》之格作词曰:“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字字句句的秋情,字字句句的伤悲。曹雪芹在代书中人作词时拿捏得向来很准,譬如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他让身世飘零的黛玉作词曰:“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人物哀哀凄凄的形象跃然纸上。到了心思缜密、踌躇满志的宝钗则一改倾颓气色:“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颇有男儿声韵。

黛玉毕竟是闺阁女儿,有悲,无阅历;有情,无情事。一篇《秋窗风雨夕》下来,华美流畅,感动的,却更多是黛玉自己。因她身处秋境,身系飘零,词句引导出的是内心深处的悲伤,但在多数读者身上,难以引发共鸣。纳兰容若不同,同为少年才俊,纳兰毕竟年长些,阅历多些,在这篇《秋水》中引入自己的感情经历,旁人看了更易懂。

这首词写诗人听秋雨而生发的情感:谁说消愁一定要喝酒,酒醒之后,心反而醉了。伊人已不在身边,寂寞无聊,却听得窗外淅淅沥沥地下起了秋雨,可知那雨水是伴着泪水流下的呢!记得当初秋夜闻雨,西窗剪烛,你当时刚要睡着却又被频频唤醒,眼神迷离的情景。现在已经是秋虫哀鸣,灯光明灭,可寂寞却叫人无法入睡。回想这几年的足迹,经历的风风雨雨,只有与你相守的日子最让人安慰。想和灯烛前拥髻的你诉说,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让我们一起领略这秋雨缠绵的无尽秋意!

怀念故人的心碎的词句,偏偏用了让人心碎的典故。“忆剪烛幽窗小憩”一句,典出晚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诗句。唐人的旧句子,或华丽或雄浑,难见这种朴实无华又深情的小文字,多么亲切有味。每每夜深读起,齿颊生香,心下平和,幸福中,裹杂着一些缠绵的思念、小小的忧愁。只是这种小伤悲的词句,用到纳兰的词中,便是大悲痛了,有苏东坡《江城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哀——只因李商隐的妻还在世,在远方的长安城等待着丈夫归来,还能有“共剪西窗烛”的日子;而纳兰的妻香魂已逝,纵使世人为她写情词万言也唤不回来伊人的一声回应。

梁何逊写“夜雨滴空阶,晓灯离暗室”;蒋捷说“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纳兰叹息道“甚日还来,同领略夜雨空阶滋味”。斯人去后,诗人的生命里只剩下“乱蛩声里,短檠明灭”,漫长的秋夜,雨滴敲打着空阶无法入眠。年轻的纳兰不知独自熬过了多少个失眠夜,他也曾想过借酒浇愁,得出的结论却是“谁道破愁须仗酒”?这酒醒后,心反而醉得更深,痛得更多。

妻子离世后,纳兰的日子,秋雨绵绵,恨绵绵。纳兰三十一岁英年早逝,对他来讲,也许其中的裨益远大于遗憾。

更多纳兰性德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