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风·墙有茨》赏析-丑闻满天飞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8 13:22

《鄘风·墙有茨》赏析-丑闻满天飞

丑闻满天飞—《鄘风·墙有茨》

虔诚的信民在拜山途中,匍匐在山脚下,亲吻着大地,这样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与天地同在,也会让看到的人们心生敬意,苍天之下,留给人们的从来都是苍茫大道,只是有人,从来就要选择崎岖小路,蹒跚而上终不知悔悟,人生在于态度,即便不如信民那样俯仰天地,至少也应当是谦恭如斯。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鄘风·墙有茨》赏析-丑闻满天飞

茨,就是我们在路边或者墙头常见的蒺藜,一种果实带刺的植物,它的生命力极强,耐旱,一旦长在墙上,就很难清除,谁去除掉它都会被刺伤。《鄘风·墙有茨》这首诗歌中说蒺藜长在墙壁上,很难拔去。高墙大院内室里的话,不能够传扬出来,若是被外人知道了,污秽言语不能入耳。

《墙有茨》是讥讽的卫宣王私通母妃,霸占儿媳宣姜、父子兄弟相残、而后宣姜再嫁这些丑事。王室的丑闻,瞎说乱传会招惹是非的。可是大家还都是知道了,甚至于卫国人还编成歌曲来唱着,以表示这事是对整体卫国人的侮辱。

自古高墙大院中多有见不得人的丑事,夺利争权,争风吃醋,纷纷扰扰数千年。卫宣公的那些事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史书上记载,卫宣公派出的杀手杀掉自己的两个儿子姬及与寿,然后自己也在不久后死去。他大概不会为杀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伤心后悔,乱伦如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有几个孩子,对他们的感情还不及一些路人,当时有人做诗一首歌颂对兄弟二人相继死去的怀念———《邶风·二子乘舟》中书: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意思是说你们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千万不要遭遇灾祸啊!深深体会到对二子安危的关怀与祝福。

卫宣公杀两个儿子时候,朔躲在暗处盯着暗喜,在这之后,胜利者朔登上了王位,就是卫惠公。好景不长,卫国人就发动了政变,贵族们不能忍受一个坏蛋做自己的国王,朔被赶到了母亲宣姜的老家齐国。宣姜没有被赶走,不过她落在了卫国的贵族手里,贵族们也不敢拿她怎么样,她是齐国的公主,此时齐国的国君是宣姜的哥哥。为了不伤两国的和气,商量了一个好办法——让死去的卫太子姬及的同母弟弟昭伯,迎娶宣姜,两国重修于好。宣姜在这里就是一个政治玩物,被强行举行了婚礼,两个人还有了五个孩子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以及后来以诗歌闻名后世的许穆夫人。

故事到了这里,宣姜一人就有了多重的身份,荒唐的婚恋故事在她身上上演,这种事情不用谁说,当然妇孺皆知。这首《墙有茨》,八卦得够可以,一再地说:“不可道也”、“不可详也”,内室里的话儿,不可细讲,要是细讲,说来那话就长了。内室里的话儿,不可说出来,要是说出来,那可真的羞煞人呢!隔着近三千年的时光,我们似乎还能看到当时人们的交头接耳、神神秘秘诉说情景。

《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元春之口把宫廷说成是“见不得天日”的地方。上层统治者以为自己高大的院墙,都能阻挡住了语言的流动、事情的隐瞒,殊不知,在民间的民众,他们更很有兴趣了解高墙大院之中发生的趣事。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还是有一定的舆论新闻自由。政府还设置有采诗官,采集各种事情制作成歌谣传唱,通过民歌的传唱,引发社会舆论,促进统治者某些政策的改变。最初周公制订有制度,要求后代都要遵循,周朝当时礼法观念还是较强的,卫宣公的行为是严重违背礼法,即使他贵为王侯,同样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诗经》中,有好几首都与卫宣王的乱伦丑闻有关,他也绝对没有想过自己的丑事会成为《诗经》的素材。

遗憾的是,后世的大富大贵并没有从《诗经》中吸取教训,依然以为高墙能够阻挡丑事的外传,几乎每天都有丑闻的发生,小丑不断,大丑时候人性、亲情都统统抛弃掉。汉唐盛世,后世留名,可在盛世的背后都有着怎样的丑闻,吕后为争夺权力,在对付情敌戚夫人时候,将她的手足全部砍断、眉发全部剃去、耳朵、舌头、双目也全部混掉,丢弃在厕所中让她备受痛苦而死去,李世民玄武门射杀亲哥哥,骨肉相残,这就是“榜样”,等到武则天夺宠时候,心一狠下来亲手掐死了自己女儿……

而乱世的丑闻就更不要说了,五代十国、南北朝时期更是淫乱与丑闻不断。南朝宋时刘子业,继位之前就和自己的姐姐山阴公主关系暧昧不清,继位后更是与她成双成对出入宫庭宫廷,淫乱其中,不顾一切,同时他又忽然看上了早已嫁人的姑姑新蔡公主,于是就召她入宫,下诏称她已经病死,留在宫中供自己享用。这个昏狂的少年,自己乱伦还不说,他还让王妃公主们进宫,令侍臣们分别配对,在朝堂淫乐不休。还有北齐文宣帝高洋,一年四季都脱衣裸奔,连随从都难以忍受,他还征集民间妇女,使其脱衣裸体让从官们朝夕观看,发表看法!

这就是高墙大院中发生的事情,尽管传扬出来的不过是冰山一角。有句俗话这样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历代封建社会都强调伦理道德,他们只要求对下不对上,要求百姓遵从礼教,自己却寡廉鲜耻。道德的虚伪性也就此表现出来,上层社会就如此,怎么给百姓树立威望?丑闻满天,又怎么能长久?

时间践踏着记忆而过,人们往往不由自主的选择遗忘,往事如潮水般的褪去,最终只留下细枝末节被深埋历史的罅隙之中,虽说尘埃已经落定,但有朝一日,这些往昔会风化成石,斑斑驳驳的后人挖出,赋予它们自有的定义和价值。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