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有怀/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崔涂-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时间:2024-02-06 06:35

唐诗三百首第158首崔涂的《除夜有怀/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

除夜有怀/巴山道中除夜书怀作品原文

除夜有怀/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除夜有怀/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崔涂-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除夜有怀/巴山道中除夜书怀译文注释

译文一

三巴的道路多么遥远漫长,离乡万里旅程中充满艰危。

在乱山中积有残雪的寒夜,孤灯映照着我这异乡的人。

同骨肉亲人是越来越遥远,转而与随从僮仆倍加亲近。

怎么能忍受这漂泊的生活,但愿明日新春能万象更新。

译文二

那遥远的巴地的道路啊,我一身艰险,离乡万里而行。如今在残雪纷乱的山峦中过夜,面对孤零零的烛火,独做异乡之客。逐渐和骨肉至亲都疏远了呀,反倒和身边的仆人越来越亲近。怎能禁受得起这般漂泊的生涯呢?眼看明天就是新的一年又到来了。

注释

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危在这里是艰难险阻意。

孤烛:别本作“孤独”,疑因字相近而讹误。

那堪:怎能忍受,怎能禁得起,“那”即“哪”,“那堪”即“哪堪”,古无哪字。

飘泊:别本作“漂泊”。

岁华:指岁月、年华。

《除夜有怀/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崔涂-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除夜有怀/巴山道中除夜书怀作品鉴赏

赏析一

本诗为怀乡之诗,诗人崔涂,字礼山,光启四年郑贻矩榜进士及第。工诗,深造理窟,端能竦动人意,写景状怀,往往宣陶肺腑。亦穷年羁旅,壮岁上巴蜀,老大游陇山。家寄江南,每多离怨之作。本诗写阴历年三十夜的感慨,为诗人身居异乡除夜怀乡之诗,系诗人客居四川时的作品。

诗中描写除夕夜,诗人在异乡生活的寂寞凄凉,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辛酸和失意坎坷的愁苦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一联写邮资离乡的遥远,意境高远,气象阔大,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迢递”、“羁危”等用词精炼、准确。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一联写四川除夕夜的特点,诗人真切地描摹出当时当地的景色:在乱山丛中,冬尽雪残,一丝微弱的烛光,映照着孤独的异乡人。凄清的除夕夜景,将游子寂寞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这一联和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联写游子孤身在外的寂寞之情,真切感人。骨肉亲人遥不可及,故而感到身边的童子仆人也很亲近,这种写法更真切地表现了游子思乡之情深。此句系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这两句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一联则写,游子寄希望于明年,祈求不再漂泊流离。此联顺理成章,真切自然。

全诗意境苍凉,语言清丽,含蓄隽永;抒写游子怀乡思亲之情,真挚细腻,感人至深。

赏析二

本诗抒写作者客居四川时的怀乡之情。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发调高亢,气象阔大。二联写四川除夕夜色,真切地写出了当地当时之景,也烘托渲染了游子寂寞的情怀,和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异曲同工。三联写出了远行人常有的感情。远离亲人,故而感到僮仆也亲,更真切地表现了思乡之情深。末联寄希望于新年,祈求不再漂泊流离,顺理成章。全诗意境苍凉,语言清丽;抒写游子怀乡思亲之情,真挚细腻,感人至深。

清人贺裳:崔《除夜有感》……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载酒园诗话又编》)

辛文房《唐才子卷》评其诗“深造理窟,端能竦动人意;写景状怀,往往宣陶肺腑”。徐献忠《唐诗品》称“崔涂律诗,音节虽促,而兴致颇多;身遭乱梗,意殊凄怅。虽喜用古事,而不见拘束”。

赏析三

客居异乡,又逢新年,乃倍感思亲,亦倍感凄怆,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常见的题材。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则中国人重乡土,不尚远游,但与之相对的,中国的疆域又过于辽阔,古代交通不发达,士人为了仕宦而经常不得不远游,并觉归乡路迢,遥遥无期。崔涂之诗正是其中的佳作,尤其中间两联构思精妙,最令人读之而生同感,不觉泣下。

首联写明凄凉感怀的缘由,是因为身在三巴,而望故乡江南,相隔万里,不仅仅道路曲折坎坷,而且自己也一路经风历雨,尝尽艰辛。“羁危”之“危”,既指路途、山川形势,也指自己的遭际。颔联写“孤烛异乡人”,我们可以对照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和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如前所述,司空曙句最佳,而马戴“独夜”的构造也极精妙,相比之下,崔涂诗似显平淡。然而其所对的并非“黄叶”、“落叶”,却为“乱山残雪夜”,又与前两诗不同。一则前两诗所写为秋季,故出言叶,而此诗是写于除夕之夜,故而言雪,季节不同,诗人眼中所见,从而生发内心所感的事物自然不同。二则,云黄叶、落叶,皆感身处荒僻孤舍,内心凄凉,眼界偏小,而言“乱山残雪”,却是身处深山之中,眼界较为开阔,也正符合三巴多山的特征。山非乱也,其实心乱,雪非残也,其实情残,以景应情,出句佳妙,从而衬托着对句也独上层次,不比“灯下白头人”和“寒灯孤夜人”为差。

或有将“孤烛”讹为“孤独”的,则不惟对仗不工,而且意境也显肤浅,语言显得过于平白,故知诗人原意、本作,必为“孤烛”无疑。

颈联本从王维《宿郑州》诗中“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的后句化出,前人或谓王维五字,崔涂衍为十字,认为王诗为佳,其实未必。客居既久,身畔无亲无友,唯僮仆耳,则自然与僮仆为亲,此意王诗、崔诗皆同,是为了表达自己离乡既远,客居又久意。但“僮仆亲”却未必“骨肉远”,因为这里的“远”不是指空间上的距离,而是指心灵上的距离,“渐与骨肉远”,不是说自己越行越远,而是指自己长年客居在外,于是和骨肉至亲越来越显疏远。身畔唯僮仆可亲,固是一悲,而与至亲反倒疏远,则更悲之甚也,因与至亲疏远而不得不“转于僮仆亲”,则是第三层悲感。王诗中所言只是一层悲感,崔诗直敷衍出三层悲来,并非简单地把五个字拉伸成十个字。

结句言自己内心已极疲惫,不堪再度漂泊,然而心虽如此想,身却仍在外,于距离故乡万里外的三巴地,眼看又要迎来新的一年,就此将别乡、飘零和孤独的情感作最后总结。此结句亦佳,但总不如中两联更能撼动人心。清人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中评道:“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崔长短律皆以一气斡旋,有若口谈,真得张水部(张籍)之深者。”此言至当。

赏析四

这首《除夜有怀》,是诗人客居四川的时候写的。

本诗抒写的是旅行的途中,适逢除夕之夜,于是一股悲愁从心中产生。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诗的首联,把诗人远离家乡,飘泊天涯的无限惆怅的情怀,深挚地抒发出来。但发调高远,吟唱幽咽,气象显得十分开阔,因此它并没有给人以低沉萧瑟的感觉。接着的第二联,具体地描绘出了在异地他乡过除夕夜的凄凉景象:在一片空寂的群山之中,冬尽雪残,四处斑斑点点,暗示着温暖的春天又不知不觉中来到人间;一点飘忽的烛光,忽明忽暗,半明半暗,映照着诗人孤单的身影。异乡年夜,旅人怀乡,既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凉和慰藉,也把游子思乡、怀念亲人这一在旧时代最能牵动人的感情,真挚而细腻地表达了出来。语言平和亲切,感情温厚,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切感人。结尾一联,“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再次拓开境界,不仅点出了除夕夜这一含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而且加深了除夕夜怀乡思人的主题,强烈地表达示了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在岁华更新的一年里,自己也将有一个新的开始。朦胧的希望,善良的期盼,凝聚了诗人的多少酸楚,这正是那个时代士子们的噩梦。全诗意境苍凉深远,情韵幽绝极致。

《除夜有怀/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崔涂-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除夜有怀/巴山道中除夜书怀作者简介

崔涂

字号:字礼山

籍贯:睦州桐庐(今属浙江)

作品风格:凄怅苍凉

诗人小传:

崔涂(854年~?),字礼山,大约为今天浙江省富春江一带的人,晚唐诗人。他是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进士,宦途坎坷,终生飘泊,曾长期羁旅巴、蜀、秦、陇间,因此其诗歌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哀伤怨怼,情调苍凉,写景状怀,往往动人肺腑。《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除夜有怀/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扩展阅读

宿郑州

唐·王维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

王维此诗亦言别乡,“孤客亲僮仆”之句发前人所未言,非常深刻而具感染力。但是王维笔下与之相对相应的,是“他乡绝俦侣”,只是表面上的分别而已,不如崔涂诗中“渐与骨肉远”,所写是心灵上的渐行渐疏,其意更为深刻,情感也更为悲凉。

【相关阅读】

更多崔涂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