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中的燕支在哪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6 15:36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中的“燕支”在哪里?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出自李白的《塞上曲》。全诗如下: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中的燕支在哪里?

燕支,指的是燕支山,也称焉支山(今甘肃张掖市山丹县)。“燕支”也指燕支草,亦称胭脂草、红蓝花或胭脂,匈奴的妇女用它来化妆。

这首诗的首句交代由于大汉没有灭除匈奴的计策,致使匈奴进犯至渭桥,驻扎在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于是汉朝的将士们奉命西征,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所以“妇女无华色”,使妇女脸上都失去了胭脂的颜色。

根据《史记·匈奴传》记载:“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而后《西河故事》中又写道:“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诗人李白讲了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抗击匈奴、收复焉支山的故事,借此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立下的赫赫战功,提醒唐太宗借鉴历史,重视边防。

李靖,是隋末唐初的将领,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公元629年,唐太宗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平定突厥。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出发,趁颉利可汗不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可汗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

得知突厥兵已经慌乱,李靖又派间谍混入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可汗的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可汗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随后李靖迅速攻下定襄,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军后方,攻克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

颉利可汗逃到阴山以北后,怕唐军继续追赶,就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朝天子。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当时的外交官)等人抚慰突厥;另一方面又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可汗的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勣会师,两人商量怎样对付颉利可汗。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活捉颉利。”徐世勣也赞成这个意见,于是两支军队开始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向唐朝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到草盛马肥的季节,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自高兴,防备自然松懈了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勣率领唐军抵达阴山,命令手下二百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等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时,唐军距离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了。

颉利可汗及手下将士们在夜雾中看不清唐军人数,顿时方寸大乱。于是颉利可汉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继续追杀,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还俘获了大批俘虏和牲畜。唐俭等人趁乱脱险而归。

颉利可汗东奔西逃,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后来他被自己的手下抓住交给了唐军,最后被押送到长安。

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而是在东突厥设立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首领,尊称他为“天可汗”。

李白除了在诗中讲述唐太宗委任良将,加强边境防御的故事,还从侧面讲述了非战的重要性,表现出他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