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9 19:35

名句的诞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完全读懂名句

老朋友从西方辞别了黄鹤楼,在三月春色烂漫时候,下到扬州去。那孤单的船帆影子远远地消失在青天下,只见长江水滔滔地向着天际奔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名句的故事

就在开元十六年的春天(公元728年),李白与孟浩然在江夏(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县)相会,旋又相别。李白于黄鹤楼相送,离情依依。目送着老友的离去,内心自有无限的感慨,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此诗只写即目之景,并未言情,而含无限深情,尽在言外。

李白与孟浩然相交往,是在李白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总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的。这次的离别正值开元盛世,太平而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这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浓郁的畅想和抒怀的气氛中进行的。

关于黄鹤楼的传说很多,根据《南齐书》的说法:“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太平寰宇记》则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而《报恩录》将这一则故事说得更为生动:相传很久以前,有位道士常到蛇山上的酒店吃酒,每次都受到店主人的殷勤招待,甚至不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店主人的热情,在一次离开时,便用橘子皮在粉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并告诉店主人:“如果有酒客来,你只要拍拍手,黄鹤就会从墙上飞下来。”店主人当场一试,果然灵验。从此之后,酒店的生意变得十分兴隆,客人络绎不绝。十年后,道士重返蛇山酒店,从怀里取出笛子,吹奏起来,黄鹤即从墙上飞下,展开双翅,道士便跨上鹤背,杳然离去。店主人为了纪念道士,就在当地建了黄鹤楼,后人以为其中的道士正是吕洞宾,明清以降,还在黄鹤楼里供奉吕洞宾的肖像。

然而从黄鹤楼、烟花三月、送行,开头二句,我们感受到场景的浪漫、人情的浪漫,却似乎感受不到离别的伤感。再继续往下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孤帆的影子远远消失在青天下,只见长江的流水滔滔地向着天际奔流;配合着前面浪漫的景象,末二句没有强烈的悲伤情绪,而是给人一种淡淡的、悠远的情愫,如炊烟、细流般悠悠不绝。而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与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含有诗意的注目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将自己的离情寄托于孤帆,寄托于不尽的江水,又留下碧蓝浩空,一大片留白的空间给人慢慢地去体会,慢慢去寻思,这种“含不尽之情尽在言外”又“寓情于景”的艺术表现手法可说是极为高明的,不论在文学上,或是运用在绘画方面,都堪称佳作。

北宋徽宗赵佶是一个书画家皇帝,当时宫中设有皇家画院,为了选拔优秀的画工到画院里来作画,徽宗经常下令全国招考。有时候,徽宗还会亲自出题目,往往是选一句古诗作为画题,除了考验画师的画工,也考验他对画境的体会。

有一次,徽宗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古寺“藏”在深山里,怎么看得见?既然看不见,又要怎么画?这个题目困难度很高,把很多画工都难住了。有的闭目省思,有的来回踱步,就是不知怎么下笔。也有少数的画师埋头作画,有的在山腰上画了一座古寺,有的在山林里隐隐约约露出古寺的样子,总之,他们的画,都没有把古寺“藏”住。

到了评审时,有一幅画脱颖而出。大家上前一看,画面并没有出现古寺,却有一条小路在深山中蜿蜒而上,最后被山峰挡住,不见尽头。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溪中有淙淙流水,溪旁有一个小和尚正在提水。既然有和尚下山挑水,深山里头想必有座古寺。这幅画把一个“藏”字表现得既含蓄有鲜明,真是画有尽而意无穷,徽宗看到了,亦赞赏画师的独具匠心,当然不久之后,这位画师便受召入宫了。

回到名句上来看,诗人渐渐望不见孟浩然的行船,行船终于消失在青天之下,或许是被山给遮住了,也或许是隐没在视觉聚焦之外,诗题写的是送行,最后却不见行船,只见流水,这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诗人是刻意地把船“藏”起来,再以天际江水作结,既点出了行船的远去,亦将此刻内心悠长的离情寄托在眼前的江水中,奔流不绝。这样的表现手法,和故事里特出的画作,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