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9 19:21

名句的诞生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完全读懂名句

宅前宅后弥漫一片春水,成群结队的沙鸥日日飞来。花间小路从来不曾为客打扫,茅屋门前今日始为您敞开。市场太远,盘里没有几样荤菜,家中贫寒,壶中只有旧酿的浊酒可以招待。是否愿意和隔壁老翁相对饮,隔着篱笆喊他过来一起干杯。

诗人背景小常识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唐玄宗开元廿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到洛阳应试不第,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与李白在洛阳初识,两人同游梁、宋之间,来年又在鲁郡相会。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始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同年11月发生安禄山造反。

虽身处乱世,杜甫仍心系仕途,毕竟“奉儒守官”(《进雕赋表》)是其历代家风,“致君尧舜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更是他所怀抱的治世愿景。但后来宰相房琯遭到出贬,杜甫上疏营救,朝廷即视两人为党羽,来年将其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逐离朝廷中央,也示意其儒家治世理想终究成空。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昔日好友严武再次镇守蜀地,荐举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的名号也由此而来。杜甫晚年带着眷属在湖南、湖北一带漂泊,以舟为家,《新唐书·文艺列传》记载杜甫在湖南耒阳遇洪水,十日不曾进食,等县令找到他,赶紧给他牛肉白酒充饥,一场大醉后,当晚暴卒,结束其空怀远志、饱尝贫困的一生,享年59岁。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平共作诗一千四百余首,内容多诉尽人间悲欢、时代兴衰,具体陈述大唐由盛转衰的血泪历程,故后人称其“诗史”。中唐诗人元稹曾言:“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古文大家韩愈更语:“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表达对李白、杜甫诗歌成就的景仰,杜甫尤以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操,赢得“诗圣”之名。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名句的故事

《客至》为七言律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诗题原注后有“喜崔明府相过”六字,“明府”乃唐人对县令的尊称,这位“崔明府”正是杜甫的舅舅,他在此年春天拜访杜甫,亲人的到访,诗人热烈相迎,心情也随之开怀。

诗中“舍南舍北”的所在处,为杜甫位于四川成都西门之外,浣花溪畔筑盖的一间茅屋,史称此地“浣花草堂”。自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辞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杜甫带着全家近半年流离,终于决定在成都落脚;这里也是安史之乱后,杜甫的人生中最为安定的一段田园生活。

当亲舅崔明府出现成都草堂,杜甫在此已居住一年余,诗中前两句描写家门前后春水围绕,终日徜徉山水鸥鸟之间,可见诗人清寒依旧,生活却也恬淡自适;其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说明杜甫到此地,往来人客之稀少,故一见亲人到访,兴奋地赶紧清理庭院,打扫门前凌乱的遍地落花

盛情的杜甫,虽极力想端出好酒好菜,招待这位至亲稀客,但家中可准备的食材实所剩无几,连既有的酒都是口感不好的旧时浊酒。最后,这顿粗餐尚未结束,杜甫询问客人,可愿和隔壁老翁相饮一番,显其敦厚亲邻的率真性情。全诗以第一人称书写,与杜甫其他忧国悯民、漂泊不定的时代史诗相比,《客至》呈现的是如话家常的田园风情,充满淳朴的乡居乐趣。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历久弥新说名句

杜甫《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常被后人合为“花径蓬门”一语,用以形容居住环境的自然简陋,至于“蓬门”两字,多成清寒之士的代名词。

与杜甫同年的诗人刘长卿,其七言绝句《酬李穆见寄》最末两句为:“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诗中描述作者亲自打扫柴门,整理青苔落叶,准备迎接远方贵客,其实这位远客并非外人,而是其女婿李穆,足见翁婿两人的感情融洽,正与杜甫《客至》同样欣喜见到亲人的到来,两人打理的也都是茅草芦柴筑成的贫陋家园。

20世纪50年代,有一部西方电影The Quiet Man,中文之意是“温和的人”,其后上映的中译片名为《蓬门今始为君开》,译者即取杜甫《客至》诗句,看似与原来英文意思毫无关联,反是充满一股浓厚的中国诗情。

此片描述一个拳王,在一场拳击比赛中不小心将对方打死,此后他选择退出拳坛,从美国返回爱尔兰故乡,过着平静的隐居生活;其后步入婚姻,他的妻子愈来愈看不惯丈夫的懦弱性格,认为他从不懂替自己争取权利。剧情陆续发展,妻子终于发现,丈夫并非一味屈服、任人欺负的弱者,在他的内心世界,曾因过去那场拳击意外,学会有所隐藏,当妻子愿意去了解丈夫心灵深处,两人始冰释前嫌,恩爱如初。

《蓬门今始为君开》援引杜诗作为电影片名,或许基于这一句诗,隐含有敞开心灵门扉之意,正可呼应电影主题;后来这部电影也得到1953年两座奥斯卡金像奖的殊荣。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