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9 19:22

名句的诞生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王维·西施咏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完全读懂名句

美色为天下人所重视,像西施这样的美人怎么可能久处微贱?早上还是个越溪的浣纱女,晚上变成了吴宫的妃子。贫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着罗衣。君王的宠幸让她姿态更加娇媚,也怜爱从不计较是非的她。当时和她一同在溪边浣纱的女伴,没一个能够和她同车到吴宫去。拿她为君王垂幸的理由告诉邻家女子,但如果没有她的姿色,单是皱眉怎能得宠?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名句的故事

这首以中国四大美女之首——西施为主角的作品,表面上是歌咏西施的美丽使她获得君王娇宠,实则暗示若非机遇和贵人赏识,即使拥有绝代艳姿也未必与平凡人有别。

王维选择这位赫赫有名的美女入诗并不是第一次,在《洛阳女儿行》中也曾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对比嫁得贵婿的富家女,看来在王维眼中,西施似乎成为“靠运气获得君宠提拔”的代表人物。在民间流传已久的美女身世到底如何?据传西施是春秋战国时代,越国苎罗山一名施姓樵夫的女儿,因为家住西村,人称西施。西施容貌之美远近驰名,越国大夫范蠡因此将她献给吴王夫差,让她以美貌惑吴王无心于国事,最后越王勾践趁吴国政局低迷,一举击败夫差雪耻,完成卧薪尝胆的复国大业。至于西施的结局,一说人们恐惧她的美丽竟造成一国灭亡,因此迫西施沉于江中;一说西施以美人计助国有功,便随范蠡退隐泛游五湖。但是,若以现代角度来看,西施无论如何都是国际之间角力斗争的牺牲品;她牺牲个人而成就爱国的美名,确实是千古流芳,然而是否真如王维所说的,西施是一位幸运儿?这也许值得我们深思。其实《西施咏》的写作背景是在王维早年尚未功成名就时,深感人的穷达贵戚不仅在于个人的真才实学,更端乎“君宠”,因此对人事浮沉别有一番深刻体认下写成,而后半段诗中更有“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一句,也算是曲尽人生际遇、炎凉世态的最佳批注。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历久弥新说名句

提到中国古代美女,西施、王昭君、貂、杨贵妃绝对稳坐前四大的宝座,对美有着超乎常人的爱好与独到眼光的诗人,对她们当然有一番赋诗歌咏;而如今我们常用来形容美女姿容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两句,便是源于古人对这四位美女的大力赞颂。

“沉鱼”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但原意是指人称美丽的事物,却不会引起深游之鱼的注意,以明美丑认定的虚妄;不过到了唐代诗人宋之问《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沉荷花。”在河边浣纱的西施让动物惊得不敢直视容貌,意义上已有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至于“落雁”的由来,有人说是汉代与匈奴和亲的美女王昭君,因被迫与单于成婚,身处北方大漠,每每见到雁群南飞,便想起南方汉土,弹起思乡琴音。不料,飞雁听到了王昭君的忧伤琴声,竟忘了拍振翅膀而跌落到地上。

“闭月”一词据说来自一桩巧合:传闻三国时期的美女貂蝉运用连环计色诱吕布除掉他的义父,也就是当时揽权的董卓。吕布某次暗中偷窥在花园中拜月的貂蝉,突然一阵云雾遮掩月亮,旁人遂渲染为貂蝉貌美得连月亮都羞愧藏身。“羞花”也同样来自奉承之言:一次杨贵妃在花园中游玩,无意间触碰了含羞草,含羞草立刻合起叶子,宫女们见状,无不赞叹贵妃之美足以“羞花”。随后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唐玄宗的耳中,益发获得帝王爱怜。

形容美女千娇百媚的成语还有许多,不过与四大美女有关的反义词同样所在多有,最具代表性的正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东施效颦”,无怪乎王维的《西施咏》最后要说:那些听闻西施获宠的同伴,难道模仿捧心姿态就可以企求同样际运吗?

更多王维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