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6 04:37

名句的诞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完全读懂名句

在八月秋天时分,突然狂风怒号,把我的屋顶的三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随风渡江,洒在江边原野,有些高高挂在树梢上,有些被吹落低洼的池塘里。南村儿童欺负我年老无力气,竟当着我的面当起盗贼,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任凭我呼喊得唇焦口燥,也对我置之不理,回来后只能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已停止,天空一片乌云,秋天的天空呈现灰蒙昏黑。家中布被已变得又冷又硬,娇儿睡时不安稳,把被子踢到破裂。屋子漏水、床头漏雨,没有一处是干的,雨滴像乱麻般不断落下。自安史之乱后,我很少安然入眠,今天潮湿的长夜要如何度过?哪里能得到广阔的房子,庇护天下的贫寒百姓,好让他们都能一展欢颜,不再畏惧风雨,过着安稳如山的日子?唉,什么时候眼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子?即使让我独自一家遭受破坏或冻死,我也心满意足。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名句的故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七言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之前才辗转入蜀,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茅屋,好不容易有了一处栖身之所,谁知八月一阵强劲秋风狂扫,将屋顶上的茅草吹走,原本他还想捡拾那些掉散四处的茅草重新再盖回去,谁知邻村孩童竟不顾主人在后拼命追赶,公然将茅草抢走。

杜甫毕竟年事已高,50岁的他只能回到自家门前,倚杖叹息,看着连夜滴雨的破漏茅屋,想着那些原应天真纯良的孩子们,为何冒着大风,也要抱回一堆不值钱的茅草?诗中杜甫虽指责孩童“盗贼”,但真正的盗贼怎会要这些破旧茅草?诗人以此反衬家中一贫如洗,连这些毫无价值的茅草,都是他修补破漏屋子的可贵家产。

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发生安史之乱后,杜甫经历各种磨难,操虑国事家事,长期饱受失眠之苦,经过一路流离,来到成都,却又碰上“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窘况,正当他彻夜难眠、感慨万千之际,突然心念一转,推开一己之苦,正如诗中“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一想到天下还有千万个和他一样的“寒士”时,他希冀找到千万间不动如山的坚固住宅,得以让所有人免于风雨欺凌,拥有一屋庇护的安定温暖,又言若能达成这样的愿望,就算他一户人家冻死,也都在所不惜。充分展现其推己己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面对困难处境,杜甫不只倾诉个人命运悲苦,同时也为全天下相同际遇的人请命,正是他这种忧国忧民、凡事为人设想的可贵情操,赢得后人对他的尊敬。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中唐诗人白居易,其五言古诗《新制布裘》最末写道:“安得万里裘,盖里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诗人在新制衣裘时,不忘寻求万里长的皮裘,好覆盖天下的四周边际,希望人人与他一样衣着温暖,举世全无受寒挨冻之人;又在其七言古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云:“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诗人身穿新制衣裘,想着如何拥有万丈长的皮裘,铺盖整座洛阳城,使全城百姓的身体都能得到暖和。

从白居易这两首诗作,发现他和杜甫同样关心贫苦苍生,只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宁愿一己挨冻,死而无憾,也不愿天下再有人受到冻寒之苦,表现其宅心仁厚的舍己精神;白居易则在个人暖饱之余,体恤到穷人的无衣避寒,尔后心生恻隐,希望与他人共享安稳无虞,两人语句结构虽有雷同,但诗的境界仍有高下之别。

北宋文学家苏轼,其词作《浣溪沙》上片写着:“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此乃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冬天,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所作,指出自己位在江苏苏州的田地,遭遇强风吹袭狂扫,但他一点都不以为意,只要想到黄州今年大雪过后,明年将有千车麦子的大丰收,黄州百姓不会挨饿,就足以令他忘记所有忧愁。

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有二年,适逢当地降下白雪,自古相传“雪兆丰年”一说,表示若在冬天见雪,来年将会是农作物丰收的一年,苏轼为此感到欣喜若狂,完全不在乎苏州自家田地的毁损,只顾得任职所在的百姓温饱与生计,他和杜甫同样深具关切他人更甚于个人身家财产的广阔胸襟。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