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9 17:23

名句的诞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完全读懂名句

到哪里寻找诸葛丞相的祠堂?在锦官城外古柏森森的地方。绿草映着石阶,徒自一番春意,黄莺隔叶声声啼叫,我也无心聆听。蜀汉刘备三顾茅庐,向他咨询天下大计,身为蜀汉开国老臣,尽心辅佐前后两任君主,全靠其一片忠心。可惜出师尚未告捷即不幸去世,常使后代英雄为他流下满襟泪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名句的故事

《蜀相》为七言律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当杜甫结束寓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等地的流离生活,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并专程走访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诸葛武侯祠”,瞻望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精神。即使两人年代相去有五百余年之久,但杜甫对诸葛亮依然心存仰慕,也对其“出师未捷”而死,寄予无限感慨。

诸葛亮乃三国著名的政治军事家,从他呈疏给蜀汉后主刘禅《前出师表》,写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指出当年刘备不嫌弃其身份低微,亲自前来茅庐拜访三次,向他询问当时政治局势,正是被刘备此番诚意打动,使诸葛亮愿意放弃躬耕隐居,出山为刘备恢复汉室,奔走效命,不但成就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曹魏、孙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并在刘备死后全心辅佐其子刘禅,秉承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遗志,六次出师北伐曹魏,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杜甫《蜀相》不仅写出“三顾茅庐”的史实,也交代诸葛丞相生平功业与心事,以及他对前后两任君主的忠心赤诚;最末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除表达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誓师伐魏终究壮志未酬的遗憾外,诗人对于大唐国势危艰,志在效法前人匡国之心,只是仕途屡遭不遂,使他空怀雄心谋略,却苦于无处施展,徒留怅然。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历久弥新说名句

“出师”原为将军领兵作战之意,杜甫《蜀相》之“出师未捷”,意指蜀相诸葛亮六度伐魏,尚未告捷而死,这句话后来也被引申为:各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却在最后关键时刻发生不可抗拒的意外,造成无法成功的遗憾。

三国蜀汉诸葛亮的代表作首推《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前篇写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后篇写于来年,皆为诸葛亮北伐曹魏前所写,文中除表明对先帝刘备的知遇感激之外,多是对后主刘禅的循循教诲。南梁文学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章表》中评道:“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意谓诸葛亮前后两篇《出师表》,堪称历来臣子向皇帝上疏的佳作,也使“出师”一语,几乎成为诸葛亮文章与功业的代名词。

宋代名将宗泽,抗金屡建战功,金人对其敬畏有加,称呼他为“宗爷爷”;岳飞年轻从军,亦受过宗泽的赏识与提拔。宗泽在与金兵作战时,曾连上24次奏章,请求高宗增派兵力,以破金兵退路,救回被掳走的徽宗、钦宗二帝,但此举令高宗心存顾忌,故未派兵前往支持;其后宗泽忧愤成疾,一病不起,临死之前,犹吟着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连呼三声“渡河”才气绝而终,其念兹在兹的只有渡河杀敌一事。

同样事件,在十余年后再度翻版,曾是宗泽军中子弟岳飞,眼看就要攻破金都,离收复失土只差临门一脚,却被后方12道金牌强行召回,岳飞回想自己一心为国奋战,高宗皇帝却只顾一己私利,有感蜀汉诸葛亮对国家之忠,不禁热泪疾书诸葛亮《出师表》,以解心中悲愤。

年代稍晚于岳飞的诗人陆游,对诸葛亮《出师表》同样推崇备至,其七言律诗《书愤》最末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又其《病起书怀》末联云:“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前者表明自《出师表》面世,近千年来,无人能出其右,后者则是描述自己卧病在床,半夜也要挑灯起来细读《出师表》。对这些爱国志士而言,还有什么比保国卫民更重要?故俯读前人的忠义德行,成为他们矢志坚持的动力来源。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