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9 18:05

名句的诞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完全读懂名句

一轮明月升起于海上,你我虽天各一方却望着同一个月亮。有情人怨恨长夜,整晚相思情更深。灭掉灯烛后,满屋月色令人爱赏,披衣出房赏月,露水沾湿我的衣裳。不能捧一把清光赠送给你,不如回房再去睡,梦中或许还能与你共聚一堂。

诗人背景小常识

张九龄(公元673—740年),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于玄宗朝进士及第、制策高第,补为右拾遗,由于才高八斗,其后官职皆属高位。开元十年,张九龄任职司勋员外郎,当时由张说担任宰相中书令,由于两人同姓,注意到张九龄这个人,进而欣赏他的才华予以提拔。张说过世之后,玄宗召其大将张九龄为中书侍郎、中书令,委任国政大事,可以说是接续贤相张说之后的重要宰辅。张九龄也可说是开元之治的最后一任贤相,因为在其任内,李林甫的势力逐渐兴起,李林甫是个擅用权谋之人,懂得奉迎上位者,于是玄宗后期多听任李林甫用事,国事一蹶不振,张九龄也因此受到排挤,贬官到荆州。60岁的张九龄一路仍忧心国政,却也深感挫折、忧谗畏讥,写下著名的《感遇诗》共12首阐述心志,却不为玄宗所知,溘然长逝。

张九龄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也很大,从初唐陈子昂力倡复古之风后,首先得到张九龄的共鸣,且起而效尤,清代诗评家施补华《岘佣说诗》即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足见张九龄对唐初文坛的贡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名句的故事

张九龄《望月怀远》是首描写月夜思怀远人的诗,由于诗中自言“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因此后世也多将此诗视为一首情诗。若仅就字词上来看,这首《望月怀远》描述一位思念远方情人的人,夜里辗转反侧,披衣而起、出门望月,希望借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抚慰一心处两端的相思情,然而不论如何地望月,对方仍是无法归来,沉吟思量、哀叹不得之后,诗人终于放弃了,既然“不堪盈手赠”,还不如“还寝梦佳期”,梦中或许还有相见的欢愉。

其实对于月夜怀人的文学基调,早在古诗十九首中已经出现,张九龄在此也只是沿用着这个文学素材予以发挥、撰写,内容不脱古体之意境。汉代的《明月何皎皎》云:“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大家是否发现,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情景与张九龄《望月怀远》十分相近?同是晚上宿寐难安、揽衣徘徊,思念着未归的远人。西晋的陆机也曾经摹拟这个诗题,写出《拟明月何皎皎》:“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凉风绕曲房,寒鸣高柳。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陆机所言“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一词,正为张九龄继承、转化改写为“不堪盈手赠”,可见张九龄书写《望月怀远》时,完完全全是懂得前人的作品,且加以运用,维系这个传统基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写月诗文,若从文体来区分,大致可以谢庄的《月赋》、张九龄《望月怀远》、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这三篇分别隶属赋、诗、词三个体例。南朝宋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谢庄以美人来比拟明月,虽隔千里却共一轮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也接继“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象,转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破题,乍看似无奇特,却意境雄浑广大,别具浑融色彩,因此成为千古咏月之名句。苏轼《水调歌头》开头即铿锵有力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三篇各具其妙,有绮丽、有浑阔、有婉约,不一而同,却团团构成千古中国人对月亮的联想,成为咏月时不可缺乏的元素。

现代新诗作家阿吾,曾经解释为何中国人如此酷爱月亮之特殊文化传统,他说:“只能说月亮为东方而存在/月亮黄色的面孔/竟这样接近我们东方人的皮肤/东方人因此也为月亮而存在/为月亮举行盛大的生日礼/东方原本是月亮的国度/读东方史就像步进月夜中/东方有两个月亮节/在元宵节灯会中走散/等到中秋之夜团圆/可是/岁月常常不饶人啊/走散了也许就不再相逢。”是不是如此?作家的观察力都相当敏锐,传统文化中对于月亮的歌咏、赞颂,甚至以月来代拟故乡、美人等之诗文不胜枚举,至今还有不少民俗歌谣都喜从月光、月亮着笔,月亮的确是中国人另一个文化故乡,东方人也因此为月亮而存在。

更多张九龄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