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9 17:22

名句的诞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完全读懂名句

慈祥的母亲手里握着针线,为准备出远门的孩子缝身上的衣裳。上路之前,母亲一针一线密密缝着,担心孩子一去要很久才能回来。谁说子女像寸径小草一样的心,报答得了慈母如春天阳光般的恩情?

诗人背景小常识

孟郊(公元751-814年),字孟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吴兴)人。出身寒微,家境穷困,年轻时隐居嵩山,41岁在湖州考取乡贡进士,其后到长安参加科举,屡试不第,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始中进士,游长安城时写下一首七言绝句《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中道尽自己鱼跃龙门终可扬眉吐气的好心情。

只是,孟郊中第的开怀并未维持多久,年已半百才当上溧阳(今属江苏)县尉的地方小官,当时朝政相当混乱,官场文化多逢上鞭下,让怀满理想抱负、好不容易跻身仕途的孟郊心中大感失落,孝顺的他奉母命辞去官职,返回湖州家乡。直到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经友人韩愈、李翱等人举荐,孟郊再度为官,进入河南尹郑余庆的幕下,此时他已56岁。其后一直跟随郑氏左右,卒年64岁。著有《孟东野集》。

孟郊可说是唐代“苦吟诗人”的代表,与年代稍晚的诗人贾岛齐名,韩愈《赠贾岛》诗云:“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北宋苏轼更语出“郊寒岛瘦”一说,让性格狷怪、一生贫苦落魄、坚持用尽生命心力苦心炼诗的两人,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名句的故事

《游子吟》为五言乐府,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诗题注有“迎母溧上作”五字,当年孟郊从常州抵达洛阳,参加洛阳诠选,任溧阳(今属江苏)县尉,等他一到溧阳,准备迎接母亲前来,回顾母亲养育情深,有感而发地写下这首颂扬母爱的千古名作。

《游子吟》描写母亲为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裳的动作与神态,慈母虽不发一语,也无一泪,却已蕴涵母子间的骨肉至情,最后,作者寄托“寸草”与“春晖”,以渺小如寸草的子女心,对上有如三月温煦春日的母爱,两者悬殊对比,示意子女根本无以回报浩瀚母恩。全诗文字虽平实素淡,但千余年下来,一直深深拨动人子心弦,引起无数在外游子的共鸣。

相传孟郊的母亲临溪洗涤时,不小心跌入水中,当时孟郊正在外地游学,一听到消息,连忙赶回家中,直接在家中庭院凿井,以方便母亲日后取水,避免意外再度发生。据清代《武康县志》所记:“东野古井,即孟井,在县西一里。唐孟郊宅于此,井亦郊所穿,旧有亭。”由其故乡的县志实录,可知孟郊为母凿井、侍亲至孝一说,绝非后人讹传之言。

北宋苏轼作五言古诗《读孟郊诗》,评论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透过《游子吟》的声声吟唱,句句流露慈母对子女的担忧关爱,诗人果真肺腑尽掏、情动于中,全为表达人间最光辉无私的母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名句出处赏析故事

历久弥新说名句

北宋文人梅尧臣,其五言古诗《思远寄师厚》中写道:“马蹄践霜雪,不畏道路寒。游子重衣裘,慈母悬心肝,悬心几千里,冉冉岁已残。”这是作者写给妻兄之子谢景初(字师厚)的诗,希望宦旅在外的内侄谢景初,明白家中老母(即梅尧臣妻之兄嫂)对其挂念,尤其天寒地冻,谢母更加烦恼儿子身上衣裘够不够阻挡风寒,心中悬记的也只有儿子平安与否,完全忽略自己逐渐衰老病残。

王安石在《海堤记》一文中,称许余姚(今属浙江)县令谢景初“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又余姚百姓为纪念谢景初兴修水利之功,将其所建海堤命名“谢公堤”,可见谢景初是一位爱护人民的地方官,也难怪其母日夜忧心他忙于公务,忘记添加衣物御寒。

清代文人蒋士铨,作有《鸣机夜课图记》,主在描述其母钟氏从小对他的启蒙教育,以及生活无微不至的照顾。由于蒋士铨的父亲喜欢云游四海,把他和母亲寄放到外祖父家,外祖父的家境也不好,钟氏为了补贴家用,就在织布机旁一边织布,一边教育孩子读书,蒋士铨回忆起这段情景,写道:“记母教铨时,组绩纺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文中钟氏膝上放着书,叫儿子坐在膝下的小板凳上读书,她则两手操作织布机,嘴里教着儿子跟着一句句念,就在咿咿唔唔的读书声中,夹杂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织成一幕蒋士铨毕生难忘的“鸣机夜课图”。等到他长大娶妻,决定请画师摹拟画出,留做母子之间的永恒纪念。

更多孟郊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