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原文翻译赏析-丘为-五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时间:2024-02-06 03:06

唐诗三百首第20首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一卷五言古诗。诗人攀山访友不遇,但并未败兴而归,其中虽曾有失之交臂、空自仰止的惆怅,但在与自然对话中,诗人证悟了纯任自然的玄理,最后“兴尽方下山”,“下山”与“直上”前后照应成章法。全诗散淡素朴,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魏晋名士风趣。

寻西山隐者不遇作品原文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寻西山隐者不遇》原文翻译赏析-丘为-五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寻西山隐者不遇译文注释

译文一

西山山顶上有一间茅屋,从山下上去足有三十里。

轻叩柴门不见僮仆应答,张望房里只有桌案茶几。

他若不是驾着柴车出游,应是垂钓在秋天的溪水。

错过时间竟然未能相见,空负我一片仰慕的心意。

草色在雨中是多么青翠,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里。

来此幽境很合我的心意,足以把我耳目心胸洗涤。

虽没有宾主畅叙的雅意,但已领悟了清净的理趣。

玩得兴尽才满意地下山,何必要等待和隐士相聚。

译文二

高山绝顶上有一座茅草小屋,我为了寻访隐者而攀登三十里来此。然而敲门却不见僮仆回应,窥看却见空荡荡的只有几案。那隐者倘非驾着简陋的马车出行,定然是去往秋天的水畔垂钓了。前后错过,不得相见,我一片殷切仰望之心全都落空。此时新雨滋润得草色青青,晚窗下传来松林的风声,此来正赶上这般清幽到极处的景观,也就足够涤荡我的心胸和耳目了吧。就算宾主不能相见尽欢,也获得了不少清净的禅理。兴致已尽后便下山去吧,何必再等待隐者归来呢?

注释

茅茨:茅草盖顶的屋子,指陋室。

巾柴车:巾车是指有篷之车,柴车是指破旧之车,陶潜《归去来辞》有“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句。

差池:原意指参差不齐,这里指因此来彼往而错过。

黾(mǐn)勉:努力。

仰止:原意为仰望,后引申为仰慕,语出《诗·小雅·车舝》,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

及兹:来此。

《寻西山隐者不遇》原文翻译赏析-丘为-五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寻西山隐者不遇作品鉴赏

赏析一

这首诗虽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新颖的立意,而使这首诗变得清新雅致。

诗中最末一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逵,便立时登舟,经夜始至,及至门口立即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唐汝询《唐诗解》评其诗:“未免染吴音,然亦清倩不凡。”

赏析二

此诗写寻隐不遇,兴尽而返事。《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然而丘为分明没有王子猷那么豁达,一开始他还是颇为遗憾的,所以说“黾勉空仰止”--我这一趟算是白辛苦了。但随即他感受到山间“幽绝”的氛围,也即感受到了隐士生活之趣,从而“颇得清净理”,心情才终于平和下来,感觉这一趟并没有白跑,从而“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所以这首诗就总体而言,是抒发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隐士虽居“茅茨”,却身在“绝顶”,大有俯瞰苍生之意。他或者乘车出游,或者垂钓溪边,显得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且身周有“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照里”的“幽绝”景致,契合自然,实足令人歆羡。诗人来访,虽然没有见到隐士,最终也得到了他所想要得到的隐士之趣,所以才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了。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照里”一联极朴而又极佳,浑然天成,难怪丘为能与王维等同游,他们的风格乃至意趣,确实是比较相近的。

赏析三

本诗写了诗人寻访山中隐者不遇的情景和感受,通过描写深山清幽景色,渲染隐逸生活的清高闲逸,抒写了诗人领悟隐逸理趣的喜悦。诗人乘兴而来,虽寻隐者不遇,却未生失望惆怅之情。相反,他洒脱飘逸,领略到了隐者的生活情趣之后尽兴而归,实为君子之风。

前八句写诗人寻访隐者而不遇,展现了隐者独居高处,远离世俗喧嚣的清新雅致的生活。开篇点出隐者居于山顶的“一茅茨”中,距山脚有“三十里”。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不畏路途险阻、诚心拜访之意,又点出了隐者有意远离世俗喧嚣之心。“绝顶”与“直上”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险阻和诗人攀登的劳苦。三、四句写“不遇”,诗人叩门拜访而无应答,只能窥见茶几。继而写诗人在门外猜测究竟隐者在何处?是乘车出游还是在池边垂钓呢?这两者恰是多数隐者日常生活的写照,闲情逸致由此可见。这种由诗人臆断的表达方式比直接描述更加灵活有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诗人远寻而不得见,景仰之情不得表达,或多或少会有失望之情。然而诗写到此处,却突然宕了开去。诗人虽不见隐者,但却从周围的淡雅景致中得到陶冶,体会到了诗般的心境。可谓兴尽而归,自得其所,倒也惬意。自“草色新雨中”到“颇得清净理”六句,诗人由访人不得见的失望到见景领悟的满足,由单纯的景仰之情到领悟隐者的闲情逸致,这又怎能说是空访呢?结尾两句引用的是晋代王子猷雪夜访友的故事。诗人意图借此表明,访友之意不在于访,只要使自己的兴致得以宣泄即可。读诗至此,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雅之士的形象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

《寻西山隐者不遇》原文翻译赏析-丘为-五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寻西山隐者不遇作者简介

丘为(694年~约789年),嘉兴人,唐代诗人。他屡试不第,乃归山苦读,天宝元年(742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丘为很长寿,活了九十多岁,善诗,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时相唱和。其作大抵为五言,格调清幽淡逸,多写田园风物,《全唐诗》收录其作十三首。

【相关阅读】

更多丘为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