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十灰全文注释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14

声律启蒙十灰注释版

十灰

声律启蒙十灰·其一

增对损,闭对开。

碧草对苍苔。

书签对笔架,两曜对三台[1]

周召虎[2],宋桓魋[3]

阆苑对蓬莱[4]

熏风生殿阁[5],皓月照楼台。

却马汉文思罢献[6],吞蝗唐太冀移灾[7]

照耀八荒[8],赫赫丽天秋日[9];震惊百里[10],轰轰出地春雷。

注释

1、两曜:指日、月。南朝梁任昉《为齐宣德皇后重敦劝梁王令》:“四时等契,两曜齐明。”《旧唐书·张廷珪传》:“则和气上通于天,虽五星连珠,两曜合璧,未足多也。”三台:星名,亦代指三公。《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次二星曰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

2、召虎:即召伯虎。《诗经·大雅·江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毛传:“召虎,召穆公也。”召公奭后裔,名虎,封于召。周厉王暴虐,召虎进谏,厉王不听。周厉王被国人所逐,流放于彘。太子靖避居于召虎家,虎以己子替死。厉王死,召虎拥立太子靖为宣王。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率师讨平。卒谥穆,称召穆公。

3、桓魋:春秋时期宋国大臣,又称“向魋”,官任司马,为宋景公所宠信。孔子周游列国,离曹过宋时,桓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离宋。桓魋后来得罪,从宋国叛逃,先入曹,后奔卫。

4、阆苑:阆风之苑,传说中仙人的住处。唐王勃《梓州郪县灵瑞寺浮图碑》:“玉楼星峙,稽阆苑之全模;金阙霞飞,得瀛洲之故事。”后人用以借指翰林院。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九三:“金銮并砚走龙蛇,无分同探阆苑花。”刘逸生注:“后人因翰林院地位清贵,比作阆风之苑。”阆风,即阆风巅。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在昆仑之巅。语典出自《楚辞·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篷马。”汉王逸注:“阆风,山名,在昆仑之上。”《海内十洲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蓬莱:即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后因以指秘阁。唐诗习用“蓬莱阁”(亦省作“蓬阁”)指秘书省或秘书监。孟浩然《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永怀蓬阁友,寂寞滞扬云。”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之三:“暂阻蓬莱阁,终为江海人。”《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5、熏风:和风,东南风。亦写作“薰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熏风。”汉高诱注:“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明徐渭《忆潘公》诗之一:“记得当时官舍里,熏风已过荔枝红。”

6、却马:典出《汉书·贾捐之传》:“时有献千里马者,诏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之马,独先安之?’于是还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当此之时,逸游之乐绝,奇丽之赂塞,郑、卫之倡微矣。”是说汉文帝时,有人进献千里马,汉文帝没有接受,并且下诏令各地不要再进献。却,谢绝,拒绝。汉文:即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中子(薄姬所生),初封代王,吕后死,大臣诛诸吕,迎立为帝。在位二十三年(前180—前157),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经济渐次恢复,社会日趋安定。景帝因之,史称“文景之治”。

7、吞蝗: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务农》:“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食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是说唐太宗时,国内发生蝗灾,唐太宗于是自己吞食蝗虫,以求蝗虫不要危害百姓。唐太:即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劝父举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统一大业。高祖武德元年(618),为尚书令,进封秦王。先后讨平窦建德、刘黑闼、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为太子,旋即受禅为帝,尊父为太上皇。在位二十三年(626—649),谥文皇帝。在位期间,锐意图治,善于纳谏,去奢轻赋,宽刑整武,使海内升平,威及域外,史称“贞观之治”。

8、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关尹子·四符》:“知夫此身如梦中身……随情所见者,可以凝精作物,而驾八荒。”《汉书·项籍传赞》:“并吞八荒之心。”唐颜师古注:“八荒,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

9、赫赫:形容阳光明亮灿烂的样子。汉扬雄《法言·五百》:“赫赫乎日之光,群目之用也。”丽天:附着于天。语出《周易·离》:“日月丽乎天。”唐孔颖达疏:“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者,此广明附着之义。”《晋书·地理志上》:“星象丽天,山河纪地。”

10、震惊百里:语典出自《周易·震》:“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声律启蒙十灰全文注释版

声律启蒙十灰·其二

沙对水,火对灰。

雨雪对风雷。

书淫对传癖[1],水浒对岩隈[2]

歌旧曲[3],酿新醅[4]

舞馆对歌台[5]

春棠经雨放,秋菊傲霜开。

作酒固难忘曲糵[6],调羹必要用盐梅[7]

月满庾楼,据胡床而可玩[8];花开唐苑,轰羯鼓以奚催[9]

注释

1、书淫:旧时称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为“书淫”。一般指晋人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亦指南朝梁人刘峻。《北堂书钞》引皇甫谧《玄晏春秋》:“余学或兼夜不寐,或临食忘餐,或不觉日夕,方之好色,号余曰‘书淫’。”《晋书·皇甫谧传》:“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梁书·刘峻传》:“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发,既觉复读,终夜不寐,其精力如此。齐永明中,从桑乾得还,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谓之‘书淫’。”传癖:指西晋杜预,字元凯。典出《晋书·杜预传》:“时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和峤颇聚敛,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传指《左传》(《春秋左氏传》)。杜预喜爱《左传》,著有《春秋左传集解》。唐杨炯《卧读书架赋》:“士安号于书淫,元凯称于传癖。”

2、水浒:水边。《诗经·大雅·绵》:“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毛传:“浒,水厓也。”(按:《水浒传》书名即用此语典。)唐王勃《九成宫颂》序:“获秦余于故兆,地拟林光;访周旧于遗风,山连水浒。”岩隈:深山曲折处。隋炀帝《秦孝王诔》:“扈驾仁寿,抚席岩隈。”唐王绩《黄颊山》:“别有青溪道,斜亘碧岩隈。”

3、旧曲:古曲,老歌,对“新曲”而言。古诗文习用语。《晋书·乐志下》:“按魏晋之世,有孙氏善弘(按:弘,清李慈铭《〈晋书〉札记》:“当作引。”)旧曲……朱生善琵琶,尤发新声。”南朝陈徐陵《折杨柳》:“江陵有旧曲,洛下作新声。”

4、新醅:新酿的酒。唐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醅,没过滤的酒。

5、舞馆:舞蹈的场所。古诗文习用语。南朝齐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舞馆识余基,歌梁想遗啭。”歌台:表演歌舞的楼台。古诗文习用语。唐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多与“舞榭”连用,“舞榭歌台”为成语,指供歌舞用的台榭。唐黄滔《馆娃宫赋》:“舞榭歌台,朝为宫而暮为沼;英风霸业,古人失而今人惊。”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作酒:造酒,酿酒。曲糵:酒曲,即酿酒用的酵母。《尚书·说命下》:“若作酒醴,尔惟曲糵。”(伪)孔传:“酒醴须曲糵以成。”

7、调羹:调和羹汤。《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因以“调羹”喻治理国家政事。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

8、“月满庾楼”二句:典出《晋书·庾亮传》:“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晋代庾亮镇守武昌时,手下幕僚在南楼赏月清谈,后来庾亮也坐在胡床上和他们一起畅谈玄理。庾楼,即庾亮楼,指武昌南楼。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又称“交床”。庾亮(289—340),字元规,颍川鄢陵(今属河南)人。东晋名臣。其妹庾文君为晋明帝皇后。庾亮年少即有才名。晋明帝时,官至中书监、护军将军。明帝卒,庾亮与王导等辅立成帝,任中书令,专朝政,引发苏峻之乱。成帝咸和四年(329),苏峻之乱平定之后,庾亮求为外任,出镇芜湖。咸和九年(334),陶侃死,庾亮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迁镇武昌,握重兵。咸康六年(340)薨,时年五十二。追赠太尉,谥曰文康。庾亮不仅以外戚为东晋重臣,亦是一代名士。

9、羯鼓:古代打击乐器的一种。起源于印度,从西域传入,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通典·乐四》:“羯鼓,正如漆桶,两头俱击。以出羯中,故号羯鼓,亦谓之两杖鼓。”唐温庭筠《华清宫》:“宫门深锁无人觉,半夜云中羯鼓声。”《新唐书·礼乐志十一》:“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相传唐玄宗爱好羯鼓,有一次在御花园击鼓,结果亭外的花都开了。事见唐南卓《羯鼓录》:“(玄宗)尤爱羯鼓、玉笛。尝云:‘八音之领袖,不可无也。’尝遇二月初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物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与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嫔御侍官皆呼万岁。”

声律启蒙十灰·其三

休对咎[1],福对灾。

象箸对犀杯[2]

宫花对御柳[3],峻阁对高台[4]

花蓓蕾[5],草根荄[6]

剔藓对剜苔[7]

雨前庭蚁闹[8],霜后阵鸿哀。

元亮南窗今日傲[9],孙弘东阁几时开[10]

平展青茵[11],野外茸茸软草;高张翠幄[12],庭前郁郁凉槐[13]

注释

1、休:吉庆,美善。咎:灾祸。“休”“咎”二词常连用,指吉凶、善恶。《汉书·刘向传》:“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

2、象箸:象牙制作的筷子。《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史记·龟策列传》:“犀玉之器,象箸而羹。”犀杯:犀牛角做的杯子。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酒具》:“象与犀同类,则有光芒太露之嫌矣。且美酒入犀杯,另是一种香气。唐句云:‘玉碗盛来琥珀光。’玉能显色,犀能助香,二物之于酒,皆功臣也。”

3、宫花:皇宫庭苑中的花木。唐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五:“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科举时代考试中选的士子在皇帝赐宴时所戴的花,亦称“宫花”。宋李宗谔《绝句》:“戴了宫花赋了诗,不容重见赭黄衣。无憀独出宫门去,恰似当年下第归。”御柳:宫禁中的柳树。唐沈佺期《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御柳垂仙掖,公槐覆礼闱。”又为某种柳树专名,产于闽地。明谢肇淛《五杂组·物部二》:“今闽中有一种柳,其叶如松,而垂长数尺,其干亦与柳不类。俗名为御柳。”

4、峻阁:高峻的楼阁。古诗文习用语。晋陆机《答张士然诗》:“洁身跻秘阁,秘阁峻且玄。”宋苏舜钦《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峻阁郁前起,隐嶙天中央。”高台:高的楼台。晋左思《吴都赋》:“造姑苏之高台,临四远而特建。”古诗文亦用以比喻京师。《文选·(曹植)杂诗》之一:“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唐李善注引《新语》:“高台,喻京师。”

5、蓓蕾:《广韵》:“蓓蕾,花绽貌。”今指含苞未放的花。唐徐夤《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蓓蕾抽开素练囊,琼葩薰出白龙香。”宋王安石《初到金陵》:“夜直去年看蓓蕾,昼眠今日对纷披。”

6、根荄(gāi):植物的根。《文子·符言》:“故羽翼美者,伤其骸骨;枝叶茂者,害其根荄;能两美者,天下无之。”比喻事物的根本、根源。《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论》:“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壸奥,尽治乱之根荄。”荄,草根。

7、剔藓、剜苔:指剔除古碑或器物表面的苔藓,以便阅读碑文题识。语出唐韩愈《石鼓歌》:“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后成为古诗文习用语。唐罗隐《钱塘遇默师忆润州旧游》:“扪苔想豪杰,剔藓看文词。”

8、庭蚁:庭院中的蚁群。古人庭院多种槐树,槐荫常有蚁穴。古诗文习用语。宋陆游《欲雨二首》其一:“徙穴中庭蚁,争巢后圃鸠。”

9、元亮:即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更名潜,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宋之际文学家,著名隐士。曾为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后任彭泽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南窗今日傲: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南窗,向南的窗子。因窗多朝南,故亦泛指窗子。

10、孙弘:指西汉丞相公孙弘(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菑川薛(今山东寿光)人。少时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始学《春秋公羊传》。汉武帝时,以贤良征为博士,后升内史、御史大夫,深得武帝信任。元朔五年(前124),升为丞相,封平津侯。元狩二年(前121年),卒于任上,谥献。东阁:东厢的居室或楼房,亦指向东开的小门。因汉武帝时丞相平津侯公孙弘曾将东阁辟为招贤馆,故后人用“东阁”“平津东阁”代指宰相招贤、待客之所。公孙弘东阁招贤,事见《汉书·公孙弘传》:“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唐颜师古注:“阁者,小门也。东向开之,避当庭门而引宾客,以别于掾史官属也。”其事又载《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阁营客馆以招天下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馆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其有德任毗赞佐理阴阳者处钦贤之馆,其有才堪九列将军二千石者居翘材之馆,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而躬自菲薄,所得俸禄以奉待之。”唐李商隐《九日诗》:“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11、青茵:指青草地,像绿色的褥垫一样。茵,褥垫,褥席。

12、翠幄:青色的帐幔。晋左思《吴都赋》:“蔼蔼翠幄,袅袅素女。”

13、郁郁:即郁郁葱葱,形容树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声律启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