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十一真全文注释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14

声律启蒙十一真注释版

十一真

声律启蒙十一真·其一

邪对正,假对真。

獬豸对麒麟[1]

韩卢对苏雁[2],陆橘对庄椿[3]

韩五鬼[4],李三人[5]

北魏对西秦[6]

鸣哀暮夏[7],莺啭怨残春[8]

野烧焰腾红烁烁[9],溪流波皱碧粼粼[10]

行无踪,居无庐,颂成酒德[11];动有时,藏有节,论著钱神[12]

注释

1、獬豸(xièzhì):传说中的独角神兽,能分辨曲直,见人相斗,则以角触邪恶无理者,是正义的化身。汉扬孚《异物志》载:“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争则咋不正者。”中国古代御史大夫等执法官戴的冠,称獬豸冠;亦用“獬豸”指称御史。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祥瑞。《管子·封禅》:“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比喻才能杰出的人。《晋书·顾和传》:“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曰:‘此吾家麒麟,兴吾宗者,必此子也。’”

2、韩卢:狗名。亦作“韩子卢”或“韩刽”。战国时韩国良犬,色黑。见《战国策·秦策三》:“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宋鲍彪注:“韩卢,俊犬名。《博物志》:‘韩有黑犬,名卢。’”《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壮犬也。”《广雅·释兽》:“韩刽。”清王念孙疏证:“《初学记》引《字林》云:‘刽,韩良犬也……刽,通作卢。’”后亦泛指良犬。宋辛弃疾《满江红·和廓之雪》:“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亦喻指军士。清李渔《奈何天·分扰》:“两下里分头逐鹿,各仗韩卢,并倚昆吾。”苏雁:苏武曾经用大雁传信(实为编造)。事见《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3、陆橘:指三国时吴国陆绩怀藏橘子要带回去给自己的母亲一事。典出《三国志·吴书·陆绩传》:“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庄椿:祝人长寿之词。语本《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唐罗隐《钱尚父生日》:“锦衣玉食将何报,更俟庄椿一举头。”

4、韩五鬼: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穷文》中称命穷、智穷、学穷、文穷、交穷为“五穷鬼”。《送穷文》:“主人应之曰:‘子以吾为真不知也邪?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只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形殊,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置我仇冤。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5、李三人:李白诗中将自己和影子、明月称为三人。《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北魏、西秦:此处指战国时期的魏国和秦国。因魏国在北边,故称“北魏”;秦国在西边,故称“西秦”。

7、暮夏:旧时称夏天的最后一个月为“暮夏”,即农历六月。此时,夏天接近尾声。

8、莺啭:谓黄莺婉转而鸣。唐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啭,鸟儿婉转鸣叫。

9、野烧:野火。唐严维《荆溪馆呈丘义兴》:“野烧明山郭,寒更出县楼。”“烧”作名词用,旧读去声。烁烁:闪耀的样子。汉李陵《录别诗》:“烁烁三星列,拳拳月初生。”

10、粼粼:水流清澈貌,水石闪映貌。《诗经·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粼粼。”毛传:“粼粼,清澈也。”

11、“行无踪”三句:语本晋刘伶《酒德颂》:“行无辙迹,居无室庐。”

12、论著钱神:语本晋鲁褒《钱神论》:“动静有时,行藏有节。”

声律启蒙十一真全文注释版

声律启蒙十一真·其二

哀对乐,富对贫。

好友对嘉宾。

弹冠对结绶[1],白日对青春[2]

金翡翠[3],玉麒麟[4]

虎爪对龙鳞[5]

柳塘生细浪[6],花径起香尘[7]

闲爱登山穿谢屐[8],醉思漉酒脱陶巾[9]

雪冷霜严,倚槛松筠同傲岁[10];日迟风暖[11],满园花柳各争春[12]

注释

1、弹冠:弹除帽子上的灰尘,整理帽冠。语出《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结绶:佩系印绶。谓出仕为官。绶,系在印信上的丝带。语出《汉书·萧育传》:“(萧育)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又,“弹冠结绶”为成语,指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出仕。

2、白日:指太阳,亦指白昼。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汉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3、金翡翠:一般指镶金的翡翠饰品。唐令狐楚《远别离二首》其一:“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簪。”又,翡翠即翠鸟。旧时妇女喜用翠羽作装饰。唐陈子昂《感遇诗》:“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故“金翡翠”可指翠鸟,唐韦庄《归国遥》:“金翡翠,为我南飞传我意。”亦可指有翡翠鸟图样的帷帐或罗罩。唐李商隐《无题》诗之一:“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学锴、余恕诚集解:“金翡翠,以金线绣成翡翠鸟图样之帷帐……或曰金翡翠指有翡翠鸟图样之罗罩,眠时用以罩在烛台上掩暗烛光。”

4、玉麒麟:指用玉石雕的麒麟印纽。《晋书·元帝纪》:“于时有玉册见于临安,白玉麒麟神玺出于江宁。”亦用以借指符信。宋陆游《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二十韵》:“同舍事容悦,腰佩玉麒麟。群谀更得志,后来如积薪。”

5、虎爪:老虎的爪子。亦指虎爪形文饰。《后汉书·舆服志下》:“佩刀……小黄门雌黄室,中黄门朱室,童子皆虎爪文。”又为书体名。晋挚虞《决疑要注》:“尚书台召人,用虎爪书,告下用偃波书,皆不可卒学,以防矫诈。”因“虎爪书”为尚书台召人专用书体,故古代中国的委任状用虎爪书写在木板上,称“虎爪板”。明杨慎《丹铅总录·官爵·虎爪板》:“宋王微与江湛书云:‘所以绵络累纸,本不营尚书虎爪板也。’古者召、奏用虎爪书。晋宋之代,大臣皆得自辟除官属,以板召之,谓之板官。”

6、柳塘:周围植柳的池塘。唐严维《酬刘员外见寄》:“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细浪:微小的波纹。唐杜甫《城西陂泛舟》:“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7、花径:花间的小路。南朝梁庾肩吾《和竹斋诗》:“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香尘:芳香之尘。多指随女子之步履而起者。语出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石崇)又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唐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8、谢屐: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原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所穿,故称。事见《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履,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南史·谢灵运传》引此作“木屐”。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9、漉:过滤。陶巾:亦作“陶令巾”。指陶潜(渊明)的软帽。典出《宋书·隐逸传·陶潜》:“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着之。”后因以为文人放诞闲适之典。宋陆游《开元暮归》:“日暖登山思谢屐,病余漉酒负陶巾。”巾,是古人戴在头顶用来包裹发髻的丝麻织品。晋代陶渊明酿酒,酒熟之后就用自己头上戴的葛巾过滤,滤完之后再把葛巾戴到头上。

10、松筠:松树和竹子。《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后因以“松筠”喻节操坚贞。唐武元衡《安邑里中秋怀寄高员外》:“欲识岁寒心,松筠更秋绿。”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

11、日迟:即日迟迟。形容白日很长,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宋朱子集传:“迟迟,日长而暄也。”《西京杂记》卷四引汉枚乘《柳赋》:“阶草漠漠,白日迟迟。”

12、花柳:花和柳。花开柳绿,是春天的标志。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声律启蒙十一真·其三

香对火,炭对薪[1]

日观对天津[2]

禅心对道眼[3],野妇对宫嫔[4]

仁无敌[5],德有邻[6]

万石对千钧[7]

滔滔三峡水[8],冉冉一溪春[9]

充国功名当画阁[10],子张言行贵书绅[11]

笃志诗书[12],思入圣贤绝域[13];忘情官爵[14],羞沾名利纤尘[15]

注释

1、薪:柴薪。

2、日观(guàn):泰山峰名。为著名的观日之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引汉应劭《汉官仪》:“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观日”之“观”,是动词,读平声。“日观”之“观”,是名词,读去声。南朝宋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元天高北列,日观临东溟。”唐元结《窊尊诗》:“岂无日观峰,直下临沧溟。”唐诗用例,日观峰之“观”,皆读去声。天津:天河的渡口。《楚辞·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汉王逸注:“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亦为桥名,即天津桥,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南。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迁都,以洛水贯都,有天汉津梁的气象,因建此桥,名曰“天津”。隋末为李密烧毁,唐宋屡次改建加固,金以后废圮。唐白居易《和友人洛中春感》:“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

3、禅心:佛教用语。谓清静寂定的心境。南朝梁江淹《吴中礼石佛》:“禅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道眼:佛教用语。指能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问疾品变文》:“必使天龙开道眼,教伊八部悟深因。”宋苏轼《与王定国书》:“粉白黛绿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公以道眼照破。”

4、野妇:乡野村妇。宋张耒《田家三首》其二:“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宫嫔:宫女妃嫔,指帝王侍妾。唐和凝《宫词百首》其十六:“金殿夜深银烛晃,宫嫔来奏月重轮。”

5、仁无敌:即“仁者无敌”,意为仁者无敌于天下。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是梁惠王在向孟子请教如何为政时,孟子说的话。

6、德有邻:有道德的人一定会有人同他相亲近。语出《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朱注:“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7、万石(shí):石为古代的度量单位,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合一百二十斤。汉代俸禄,以石为单位。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汉景帝时大臣石奋及其四子皆位至二千石,号称“万石君”。后指一家有五人官至二千石或一家多人为大官者,为“万石”。汉代三公别称万石。后泛指官职高的人。唐颜师古《百官公卿表》题解:“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今人多将作为度量单位的“石”字念作“dàn”,但这一读音起源很晚。据唐宋诗词押韵用例,作为度量单位的“石”字,皆读入声而非去声。千钧: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商君书·错法》:“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后多以“千钧重负”指责任重大,以“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汉书·律历志》:“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8、滔滔:形容水势奔流迅急。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地当长江上游,介于四川、湖北两省之间,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绝无断处,滩多水急,舟行甚险。

9、冉冉:形容水流缓慢的样子。该句句末三字,通行本《声律启蒙撮要》作“一溪冰”,但“冰”字,在诗韵(“平水韵”)下平声“十蒸”韵,不在上平声“十一真”。今改“冰”为“春”,则韵义两谐。又,涂时相本,此句作“滔滔三峡水,陌陌九街尘”。

10、充国:指西汉大臣赵充国(前137—前52),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徙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善骑射,有谋略,熟知边情。武帝时,以六郡良家子补羽林,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以功拜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率兵平定武都氐人起兵,迁中郎将、水衡都尉。又击匈奴,擢后将军。昭帝死,与霍光迎立宣帝,封营平侯。将兵屯边,匈奴不敢犯。神爵元年(前61),先零羌叛,赵充国以计破之。甘露二年(前52)卒,年八十六。谥壮。甘露三年(前51),汉宣帝命人画功臣像于麒麟阁,赵充国居其一。事见《汉书》本传。画阁:指汉宣帝命人画功臣像于麒麟阁一事。

11、子张(前503—?):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人。孔子弟子,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书绅:典出《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孔子的弟子子张曾将孔子“言忠信,行敬笃”的教诲写在带子上,以示牢记不忘。书绅,指在衣带上写字。绅,束在腰间,一头垂下的带子。“言行”之“行”,旧读去声,与“功名”之“名”,是仄对平。在声律上,对偶可以成立。

12、笃志: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13、绝域:隔绝难通的边远地方,这里指学问上难以达到的至高境界。唐韩愈《重答张籍书》:“吾子不以愈无似,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拂其邪心,增其所未高,谓愈之质有可以至于道者。”

14、忘情:无动于衷,不为所惑。

15、纤尘:微尘,细尘,比喻微不足道的事务。

声律启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