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九佳全文注释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13

声律启蒙九佳注释版

九佳

声律启蒙九佳·其一

河对海,汉对淮[1]

赤岸对朱崖[2]

鹭飞对鱼跃[3],宝钿对金钗[4]

鱼圉圉[5],鸟喈喈[6]

草履对芒鞋[7]

古贤尝笃厚[8],时辈喜诙谐[9]

孟训文公谈性善[10],颜师孔子问心斋[11]

缓抚琴弦,像流莺而并语[12];斜排筝柱[13],类过雁之相挨[14]

注释

1、汉:汉江,简称“汉”。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淮:淮河,简称“淮”。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两省入洪泽湖。

2、赤岸:泛指土石呈赤色的崖岸。《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没身而不反。”汉王逸注:“楚有高丘之山,其岸峻崄,赤而有光明。”又用作地名或山名。地名赤岸,位置不可考。《文选·(枚乘)七发》:“凌赤岸,篲扶桑,横奔似雷行。”唐李善注:“此文势似在远方,非广陵也。”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于是周行寓内,东造绝迹,西延积石,南踰赤岸,北过寒谷。”山名赤岸,一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南齐书·高帝纪上》:“治新亭城垒未毕,贼前军已至……自新林至赤岸,大破之。”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淮南东路·真州》:“赤岸,其山岩与江岸数里土色皆赤。”一在今四川成都新都区南。《文选·(郭璞)江赋》:“(长江)源二分于崌崍,流九派乎浔阳;鼓洪涛于赤岸,沦余波乎柴桑。”于光华注引《大清一统志》:“赤岸山,在成都府新都县南一十七里,中江支流经此。”朱崖:红色山崖。唐陆龟蒙《秋热》:“午气朱崖近,宵声白羽随。”亦用作地名,同“珠崖”。在海南海口琼山区东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后珠厓等郡数反叛,贾捐之上疏请弃珠厓,以恤关东,元帝从之,乃罢珠厓郡。事见《汉书·武帝纪》及《贾捐之传》。后以“珠厓”泛指边疆地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贾捐之之陈于朱崖,刘歆之辨于祖宗,虽质文不同,得事要矣。”

3、鹭飞:“振鹭于飞”的简称。出自《诗经·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雝。”唐孔颖达疏:“言有振振然洁白之鹭鸟往飞也……美威仪之人臣而助祭王庙亦得其宜也。”又《鲁颂·有媝》:“振振鹭,鹭于下。”毛传:“鹭,白鸟也,以兴洁白之士。”汉郑玄笺:“洁白之士群集于君之朝。”后因以“振鹭”喻在朝的操行纯洁的贤人。鱼跃: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传:“言上下察也。”唐孔颖达疏:“毛以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著于上下。其上则鸢鸟得飞至于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于渊中而喜乐。”后以“鱼跃鸢飞”谓世间生物任性而动,自得其乐。

4、宝钿:即花钿。以金翠珠玉制成的花朵形妇女首饰。唐张柬之《东飞伯劳歌》:“谁家绝世绮帐前,艳粉红脂映宝钿。”唐戎昱《送零陵妓》:“宝钿香娥翡翠裙,妆成掩泣欲行云。”《新唐书·车服志》:“(命妇之服)两博鬓饰以宝钿。”金钗:妇女插于发髻的金制首饰,由两股合成。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九:“还君金钗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唐温庭筠《懊恼曲》:“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

5、圉圉(yǔ):困顿没有舒展开的样子。语出《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汉赵岐注:“圉圉,鱼在水羸劣之貌。洋洋,舒缓摇尾之貌。”宋秦观《春日杂兴》:“娉娉弱絮堕,圉圉文鲂驰。”

6、喈喈:象声词,鸟鸣叫的声音。《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毛传:“喈喈,和声之远闻也。”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十三:“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7、草履:草鞋。“草履”多与“黄冠”连用。“黄冠草履”(或作“黄冠草服”“黄冠野服”),指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明唐顺之《与洪方洲郎中书》:“而所谓磊落超脱者,往往出于黄冠草服之间。”曹亚伯《武昌起义·宣布满清罪状檄》:“黄冠草履之民,谁无尊亲之血气;四海九洲之内,何非故国之山河。”芒鞋:用芒茎外皮编织成的鞋。亦泛指草鞋。唐张祜《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朗吟挥竹拂,高揖曳芒鞋。”“芒鞋”多与“竹杖”连用。“竹杖芒鞋”,多借指隐士。宋苏轼《初入庐山三首》其三:“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8、古贤:古代贤人。《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方之古贤,实有伦序。”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以罪弃生,则违古贤夕改之劝。”晋卢谌《赠刘琨诗》:“桓桓抚军,古贤作冠。”笃厚:忠实厚道。《管子·幼官》:“藏薄纯,行笃厚,坦气修通。”《史记·傅靳蒯成列传论》:“蒯成侯周篷操心坚正,身不见疑,上欲有所之,未尝不垂涕,此有伤心者然,可谓笃厚君子矣。”

9、时辈:当时有名的人物。《后汉书·窦章传》:“章谦虚下士,收进时辈,甚得名誉。”唐王维《休假还旧业便使》:“时辈皆长年,成人旧童子。”诙谐:谈吐幽默风趣。《汉书·东方朔传》:“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亦指戏语、笑话。《新唐书·隐逸传·陆羽》:“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

10、孟训文公谈性善:典出《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鲁公族孟孙氏后裔。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至齐、魏、宋、滕等国游说,一度任齐宣王客卿。主张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等学说,反对武力兼并。又倡“良知”“良能”学说,教人存心养性。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今存七篇。孟子对后世影响甚大,被认为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宗师。宋元之际配享孔庙,称“亚圣”。文公,指滕文公。战国中期滕国(地在今山东滕州)国君。滕定公子。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在宋国见过孟子,服膺于孟子学说。滕定公死,滕文公派大臣然友向孟子请教丧礼,后又派大臣毕战向孟子请教井田制,并亲自向孟子请教小国处于齐、楚两大国之间,如何才能生存的问题。事见《孟子》一书。性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11、颜师孔子问心斋:颜回曾经向孔子请教有关心斋的问题。典出《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颜回。见前注。孔子,见前注(仲尼)。心斋,排除一切思虑与杂念,保持心境的清净纯正。

12、流莺:即黄莺。流,谓其鸣声婉转。古人多用黄莺语形容弦声。唐韦庄《菩萨蛮》:“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13、筝柱:筝上用来调节音高的部分,形状像人字,可以自由移动,因为筝柱排好之后好像展翅齐飞的雁群一样,所以也叫雁柱。

14、过雁:天上飞过的大雁。相挨:依次排列。

声律启蒙九佳全文注释版

声律启蒙九佳·其二

丰对俭,等对差[1]

布袄对荆钗[2]

雁行对鱼阵[3],榆塞对兰崖[4]

挑荠女[5],采莲娃[6]

菊径对苔阶[7]

《诗》成六义备[8],乐奏八音谐[9]

造律吏哀秦法酷[10],知音人说郑声哇[11]

天欲飞霜[12],塞上有鸿行已过[13];云将作雨[14],庭前多蚁阵先排[15]

注释

1、差:差别,差等。差是个多音字,在诗韵(“平水韵”)里,差字有三个平声读音:一在“支韵”,今音cī,《广韵》:“次也,不齐等也。”一在“麻韵”,今音chā,《说文》:“贰也,不相值也。”南唐徐锴曰:“左于事,是不当值也。”一在“佳韵”,今音chāi,《韵会》:“差使也。”此处“差”字是等差之义,本应为“四支”韵部,但借了“九佳”韵差使之“差”的音。古人写诗,往往有此借音之法。《声律启蒙》中,不止一次用到这种借音方法。

2、荆钗:荆枝制作的髻钗。古代贫家妇女常用之。唐李山甫《贫女》:“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亦借指贫家妇女。宋范成大《分岁词》:“荆钗劝酒仍祝愿,但愿尊前且强健。”成语“荆钗布裙”,出自晋皇甫谧《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

3、雁行:大雁齐飞时排成的队伍行列。南朝梁简文帝《杂句从军行》:“逦迤观鹅翼,参差睹雁行。”亦用以形容排列整齐而有次序。《梁书·陈伯之传》:“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亦指朝廷上的排班。《南史·张缅传》:“殿中郎缺,帝谓徐勉曰:‘此曹旧用文学,且雁行之首,宜详择其人。’勉举缅充选。”又用作阵名。横列展开,似飞雁的行列,故名。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也。”鱼阵:指规模较大的鱼群。宋钱暄《题共乐堂》:“环嶂鹭行飞早晚,平波鱼阵跃西东。”又指阵法,即鱼丽阵。《左传·桓公五年》:“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晋杜预注引《司马法》:“车战二十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陈法。”宋刘过《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

4、榆塞:又名榆溪(谿)塞、榆林塞,故址一说在今陕西榆林境内,一说在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遂西定河南地,按榆谿旧塞。”南朝宋裴骃集解引三国曹魏如淳曰:“按,行也。榆谿,旧塞名。”《汉书·韩安国传》:“后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后因以“榆塞”泛称边关、边塞。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明清时代指山海关。明夏完淳《大哀赋》:“出榆塞而草黄,坠犂天而云黑。”清顾炎武《永平》:“榆塞晚花重发后,滦河秋雁独飞初。”

5、挑荠:采摘荠菜。挑,挑菜,即挖野菜。荠,荠菜。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基出叶丛生,羽状分裂,叶被毛茸,柄有窄翅。春天抽花薹,花小,白色。嫩叶可供食用。是著名野菜。《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宋朱子集传:“荠,甘菜。”“挑荠”是古诗文习用语汇。唐卿云《秋日江居闲咏》:“检方医故疾,挑荠备中餐。”宋刘克庄《丙辰元日》:“旋遣厨人挑荠菜,虚劳座客颂椒花。”

6、采莲娃:采莲的吴地美女。娃,吴地称美女为娃。《资治通鉴·周赧王二十年》:“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元胡三省注:“吴娃……吴楚之间谓美女曰娃。”吴娃采莲,是古诗词常用意象及语汇。唐许浑《夜泊永乐有怀》:“莲渚愁红荡碧波,吴娃齐唱采莲歌。”唐陈陶《赋得古莲塘》:“阖闾宫娃能采莲,明珠作佩龙为船。”

7、菊径:开满菊花的小径。多借指隐士居处。作为典故,又作“松菊径”,或“陶潜菊径”,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为古诗文习用语。唐杜牧《折菊》:“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宋刘过《挽拙庵杨居士》诗其一:“榆边游已倦,菊径晚方归。”苔阶:生有苔藓的石阶。借指幽静处所。是古诗文习用语。南朝梁简文帝《伤美人》:“翠带留余结,苔阶没故基。”唐李绅《过梅里·上家山》:“苔阶泉溜媳,石甃青莎密。”

8、六义:亦称“六诗”,指赋、比、兴、风、雅、颂。《〈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孔颖达疏:“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近人认为:风是各国的歌谣,雅是周王畿的歌曲,颂是庙堂祭祀的乐歌,是《诗经》的三种体制;赋是敷陈其事,比是指物譬喻,兴是借物起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内容的方法。则多本于朱子《诗集传》。后指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学创作的精神和原则。

9、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尚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伪)孔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汉郑玄注:“金,钟、镈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

10、造律吏:制定法律的官员。秦法:秦朝的律法。旧注引《纲鉴》:“汉高入咸阳,哀秦法太酷,约以三章之法。后无以除奸,命萧何造律,次其轻重。”《史记·汉高祖本纪》载,刘邦入关,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事:“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11、郑声:指春秋时期郑国的民间音乐,多歌唱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孔子认为郑国的音乐浮靡不正派,背离了雅乐的传统。《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朱子认为郑声指《诗经·郑风》。《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清刘宝楠正义:“《五经异义·鲁论》说郑国之俗,有溱、洧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故云‘郑声淫’。”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哇:淫哇,指淫邪之声(多指乐曲诗歌)。《文选·(嵇康)养生论》:“目惑玄黄,耳务淫哇。”唐李善注:“《法言》曰:‘哇则郑’;李轨曰:‘哇,邪也。’”

12、飞霜:降霜。晋张协《七命》:“飞霜迎节,高风送秋。”

13、鸿行:即雁行。见前注。

14、作雨:酝酿成雨。

15、蚁阵:群蚁行进,犹如兵阵,故谓之“蚁阵”。《西游记》第六六回:“人如蚁阵往来多,船似雁行归去广。”

声律启蒙九佳·其三

城对市,巷对街。

破屋对空阶[1]

桃枝对桂叶,砌蚓对墙蜗[2]

梅可望[3],橘堪怀[4]

季路对高柴[5]

花藏沽酒市[6],竹映读书斋。

马首不容孤竹扣[7],车轮终就洛阳埋[8]

朝宰锦衣[9],贵束乌犀之带[10];宫人宝髻[11],宜簪白燕之钗[12]

注释

1、空阶:空寂的台阶。古诗文习用语。汉乐府《古八变歌》:“枯桑鸣中林,纬络响空阶。”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2、砌蚓:台阶缝隙中的蚯蚓。宋王九龄《祠庞颍公》:“断砌行春蚓,败壁号秋蛩。”墙蜗:蜗牛从墙上爬过,涎水的痕迹像是篆文,是古诗文习用语汇和意象。宋文同《访古寺老僧不遇书壁》:“蛛丝网窗户,蜗涎篆墙壁。”宋陈师道《春怀示邻里》:“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3、梅可望:指望梅止渴。《世说新语·假谲》载曹操带兵,错过饮水点,便和士兵们说前方有梅树林,可以解渴。士兵们奋力前行,在前方找到了水源。见前注。

4、橘堪怀:指陆绩怀橘事。《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后以“怀橘”为思亲、孝亲的典故。

5、季路(前542-前480):名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性情直爽,勇敢过人,长于政事,曾为鲁国季孙氏家臣,后任卫大夫孔悝邑宰,因不愿从孔悝迎立蒉聩为卫公,在卫国内讧中被杀。高柴(前521—前393?):字子羔,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孔子曾评论他“柴也愚”,大约性情过于憨厚,不知变通。子路很看重他,曾让他做费邑宰。

6、沽酒:有买酒、卖酒二义,这里是卖酒。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不粥饪,不市食。及其后,则有屠沽,沽酒市脯鱼盐而已。”唐白居易《杭州春望》:“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7、孤竹:指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他们曾经勒住周武王的马向他进谏阻止伐纣,当时武王士兵要杀他们,姜太公认为他们是忠义之士,所以让他们离去。事见《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8、车轮终就洛阳埋:典出《后汉书·张纲传》:“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遂奏曰:‘大将军冀,河南尹不疑,蒙外戚之援,荷国厚恩,以刍荛之资,居阿衡之任,不能敷扬五教,翼赞日月,而专为封豕长蛇,肆其食叨,甘心好货,纵恣无底,多树谄谀,以害忠良。诚天威所不赦,大辟所宜加也。谨条其无君之心十五事,斯皆臣子所切齿者也。’书御,京师震竦。”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派遣御史巡查四方,张纲把车轮埋在洛阳都亭,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意思是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大贪官就在首都洛阳城中,不抓他们,却去外面抓小贪官,有什么意义呢?成语“豺狼当道”就是由此而来。

9、朝宰:指朝廷高官大员。《陈书·欧阳勨传》:“侯景平,元帝遍问朝宰:‘今天下始定,极须良才,卿各举所知。’群臣未有对者。”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旧指显贵者的服装。《诗经·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毛传:“锦衣,采色也。”唐孔颖达疏:“锦者,杂采为文,故云采衣也。”唐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10、乌犀之带:即犀角带,指用黑色犀角作装饰的腰带,只有高品级的官员才能使用。唐代大臣裴度赴淮西上任,唐德宗亲自为他送行,临别又赐犀带给他。事见《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明代有犀带狮补之服,指饰以犀角的腰带和饰以狮子花样的补子,为上品官的服饰。

11、宫人:妃嫔、宫女的通称。《周易·剥》:“贯鱼,以宫人宠。”唐李鼎祚集解引隋何妥曰:“夫宫人者,后夫人嫔妾。”《左传·昭公十八年》:“火作……商成公儆司宫,出旧宫人,寘诸火所不及。”晋杜预注:“旧宫人,先公宫女。”宝髻:古代妇女发髻的一种。亦泛指妇女发髻。髻,盘在头顶的发结。唐王勃《临高台》:“为君安宝髻,蛾眉罢花丛。”宋柳永《瑞鹧鸪》:“宝髻瑶簪,严妆巧,天然绿媚红深。”

12、白燕之钗:即玉燕钗。相传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在甘泉宫西建招仙阁,西王母来与之相会,赠武帝玉钗一枚,武帝将它赐给了赵婕妤。到汉昭帝的时候,钗变成白燕飞走了。事见汉郭宪《洞冥记》卷二:“神女留玉钗以赠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黄媞欲之。明日示之,既发匣,有白燕飞升天。后宫人学作此钗,因名玉燕钗,言吉祥也。”《初学记·宝器部·玉第四》《太平御览·服用部·钗》皆引之,文字稍有出入。唐张四《游仙窟》:“黄龙透入黄金钏,白燕飞来白玉钗。”

声律启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