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三江全文注释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10

声律启蒙三江注释版

三江

声律启蒙三江·其一

楼对阁,户对窗[1]

巨海对长江。

蓉裳对蕙帐[2],玉斝对银纆[3]

青布幔[4],碧油幢[5]

宝剑对金缸[6]

忠心安社稷[7],利口覆家邦[8]

世祖中兴延马武[9],桀王失道杀龙逄[10]

秋雨潇潇[11],漫烂黄花都满径[12];春风袅袅[13],扶疏绿竹正盈窗[14]

注释

1、户:门。《说文解字》:“半门曰户。”户的本义是半边门,亦泛指门。

2、蓉裳:用芙蓉制成的下衣。战国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宋朱子集注:“比也。……言被服益洁,修善益明也。”后用以借喻君子品行高洁。蕙帐:用香草编成的帷帐。古诗文习用语。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后用以借指隐士的居室。蕙,一名薰草,是一种芳香植物,与兰并称。

3、玉斝(jiǎ):玉制的酒器,圆口,有三足。后多用作酒杯的美称。古诗文习用语。《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分雁鹜之稻粱,沾玉斝之余沥。”唐李善注引《说文》:“斝,玉爵也。”银垶(gāng):银白色的灯盏、烛台。古诗文习用语。宋晏几道《鹧鸪天》:“今宵剩把银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4、幔:布帛制成,遮蔽门窗的帘子。

5、碧油幢(chuáng):青绿色的油布车帷。南齐时公主所用,唐以后御史及其他大臣多用之。《南齐书·舆服志》:“自辇以下,二宫御车,皆绿油幢,绛系络。御所乘,双栋。其公主则碧油幢云。”《隋书·礼仪志五》:“乌漆轮毂黄金雕装,上加青油幢。”唐方干《上越州杨岩中丞》:“试把十年辛苦志,问津同拜碧油幢。”“幢”字是多音字,有平、去二读。古汉语研究界(以《王力古汉语字典》为代表)以《广韵》《集韵》为根据,认为“幢”字:指“张挂于舟车上的帷幕”时,念去声(zhuàng);指“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旗帜”时,念平声(chuáng)。此处虽是车帘之意,却借chuáng音。因此,有人认为此处“碧油幢”对“青布幔”,和下文的“盖对幢”,皆是“借对”中的“借音对”(汉字往往一字多义,又有多音字。对仗中有一个修辞格,是通过借义或借音的手段来达成对仗的,传统称之为“借对”或“假对”)。但从格律诗的实际用例来看,并非如此。唐诗中“碧油幢”的“幢”,从来都是读作平声。如唐张仲素《塞下曲五首》其二:“猎马千行(一作“群”)雁几双,燕然山下碧油幢。传声漠北单于破,火照旌旗夜受降。”《佩文韵府》亦将“碧油幢”词条,列于平声江韵“幢”字下,而非去声绛韵“幢”字下。故,笔者主张“碧油幢”之“幢”念平声(chuáng),不取“借对”之说。

6、金缸:又作“金垶”,古代宫殿壁间横木上的饰物。汉班固《西都赋》:“金垶衔璧,是为列钱。”《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壁带往往为黄金垶,函蓝田璧。”唐颜师古注:“服虔曰:‘垶,壁中之横带也。’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师古曰:‘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于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垶,若车垶之形也。其垶中着玉璧、明珠、翠羽耳。”《初学记·居处部·墙壁第十一》引之,作“壁带往往为黄金缸”。唐崔国辅《白媜辞》:“壁带金垶皆翡翠,一朝零落变成空。”明清人颇喜用“金缸”代“金垶”,如明张宁《和孙廷珍侍御短檠歌》:“中庭烧檠多更长,金缸列钱绕屋光。”明杨慎《楚妃引》:“金缸衔壁随珠烛,美人如月嬉华屋。”又,金缸,或“金垶”,亦指金色的灯盏、烛台。《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庭树惊兮中帷响,金垶暧兮玉座寒。”唐刘良注:“金垶,谓金盏置灯也。”唐温庭筠《咏寒宵》:“委坠金垶(一作‘缸’)烬,阑珊玉局棋。”因前文已有“垶”字作韵脚,为避免重复,故此处用“缸”而不用“垶”。

7、社稷:代指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传统中国以农为本,故以社稷代指国家。《孟子·尽心上》:“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宋朱子集注:“言大臣之计安社稷,如小人之务悦其君,眷眷于此而不忘也。”

8、利口覆家邦:指相信奸佞之人,会使国家败亡。语出《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者。’”宋朱子集注:“利口,捷给。覆,倾败也。”利口,指能言善辩的奸佞之人。

9、世祖: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刘邦九世孙。新莽地皇三年(22)起兵,更始三年(25)称帝,建立东汉政权。庙号世祖,谥光武帝。因其恢复汉室,被称为中兴之主。事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兴:中途振兴,转衰为盛。特指恢复并非由本人失去的帝位。宋陆游《南唐书·萧俨传》:“俨独建言:‘帝王,己失之,己得之,谓之反正;非己失之,自己复之,谓之中兴。’”延:邀请任用。马武(?—61):字子张,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人。东汉开国功臣,汉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莽末年加入绿林军;刘玄更始时,任侍郎,从刘秀破王寻等,拜振威将军。后归刘秀,常为先锋。刘秀即位,马武任侍中、骑都尉,与盖延、耿弇等击刘永、庞萌、隗嚣,以功封杨虚侯。明帝初,拜捕虏将军,破西羌。永平四年(61)卒。

10、桀王:指夏朝末代亡国之君夏桀,名履癸。暴虐荒淫。汤起兵伐桀,败之于鸣条,流死于南巢。事见《史记·夏本纪》。龙逄(páng):即关龙逄,夏末忠臣,因敢于直言进谏,为桀忌恨,后被桀囚禁杀害。

11、潇潇:风雨急骤貌。语本《诗经·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毛传:“潇潇,暴疾也。”亦形容凄清、冷寂貌。唐刘长卿《石梁湖有寄》:“潇潇清秋暮,袅袅凉风发。”

12、漫烂:联绵词,亦可写作“烂漫”,形容山花鲜明灿烂的样子。黄花:此处特指菊花。

13、袅袅:微风吹拂貌。《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

14、扶疏:联绵词,形容枝叶繁茂纷披的样子。

声律启蒙三江全文注释版

声律启蒙三江·其二

旌对旆[1],盖对幢[2]

故国对他邦。

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3]

山岌岌[4],水淙淙[5]

鼓振对钟撞[6]

清风生酒舍,白月照书窗。

阵上倒戈辛纣战[7],道旁系颈子婴降[8]

夏日池塘,出没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9]

注释

1、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装饰。旆(pèi):古代旗帜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也泛指旗子。

2、盖:车盖,古代车上遮雨蔽日的篷。状如伞,有柄。幢:张挂于舟车上的油布帷幕。《隋书·礼仪志五》:“王公加礼者,给油幢络车,驾牛。”

3、九泽:古代九大湖泊,说法不一。《尔雅·释地》提到“十薮”:“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周有焦护。”《周礼·夏官·职方式》提到九州泽薮:扬州有具区,荆州有云梦,豫州有圃田,青州有望诸,兖州有大野,雍州有弦蒲,幽州有貕养,翼州有杨纡,并州有昭余祁。《吕氏春秋·有始览》:“何谓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九泽亦可泛指九州湖泊。《尚书·禹贡》:“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伪孔传释“九泽”为“九州之泽”。九泽亦可特指北方的湖泊。《淮南子·时则训》:“北方之极,自九泽穷夏晦之极,北至令正之谷。”汉高诱注:“九泽,北方之泽。夏,大也。晦,暝也。”三江:三条河流的并称。具体是哪三条,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韦昭云:‘谓吴松江、钱唐江、浦阳江也。’《吴地记》云:‘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

4、岌岌:形容高耸的样子。战国屈原《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汉王逸章句:“岌岌,高貌。”

5、淙淙:象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晋陶潜《祭从弟敬远文》:“淙淙悬溜,暧暧荒林。”“淙”字,普通话里只有一个平声音,读cóng。但在“平水韵”系统里,却有三个音,分属于冬、江、绛三个韵,但不别义。此处,若按叶韵读,则音cáng。

6、鼓振:击鼓声。振,敲鼓。钟撞(chuáng):撞钟声。撞,今读去声,音zhuàng;在诗韵(“平水韵”)系统里,既可读仄声(属绛韵),亦可读平声(属江韵),不别义。“撞”字在此处读平声,音chuáng。

7、倒戈:倒转武器向己方进攻,指叛变。《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辛纣:即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帝辛。《史记·殷本纪》:“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商纣王因行暴政,被周武王所伐灭。据《尚书·武成》篇,武王伐纣,战于牧野,商纣王的前军临阵倒戈叛变,商军大败。

8、系颈:通行本《声律启蒙撮要》皆作“系剑”,实误。据文义,当作“系颈”。且明涂时相本作“系颈”。《声律启蒙》的编者(或刊刻者)或许觉得“系剑”与“倒戈”为工对,才改“系颈”为“系剑”。但从语典来看,“系剑”显然是错的。“系剑”语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系颈”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南朝宋裴骃集解引汉应劭曰:“系颈者,言欲自杀也。”“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是天子投降仪式。系颈以组,指把丝绳套在颈上,表示伏罪投降。子婴(?—前206):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子。赵高杀秦二世,立子婴为王,去帝号。子婴杀赵高。在位四十六天,刘邦兵至霸上,子婴投降。后为项羽所杀。

9、营垒:此处指燕子筑巢。营,营造。垒,本为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此处指燕巢。宋王炎《陪留宰游灌溪回饮县圃六绝》其一:“泥融紫燕欲营垒,日暖黄蜂争取花。”

声律启蒙三江·其三

铢对两[1],只对双。

华岳对湘江[2]

朝车对禁鼓[3],宿火对寒缸[4]

青琐闼[5],碧纱窗[6]

汉社对周邦[7]

笙箫鸣细细[8],钟鼓响嵱嵱[9]

主簿栖鸾名有览[10],治中展骥姓惟庞[11]

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12];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13]

注释

1、铢(zhū)、两: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铢、两比喻极轻微的分量。

2、华岳:即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华阴渭河盆地南,为五岳中的西岳,因突起突落形如莲花,故称为“华山”。湘江:为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经零陵、衡阳,合潇水、蒸水,北流经长沙注入洞庭湖。

3、朝车:古代君臣行朝夕礼及宴饮时出入用车。《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大夫齐车鹿幦豹犆,朝车;士齐车鹿幦豹犆。”汉郑玄注:“臣之朝车与齐车同饰。”《吕氏春秋·赞能》:“(管仲)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后汉书·舆服志上》:“公、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会朝若蚕,各乘其夫之安车,右伌,加交络帷裳,皆皂。非公会,不得乘朝车,得乘漆布辎伈车,铜五末。”唐于具《古宴曲》:“雉扇合蓬莱,朝车回紫陌。”禁鼓:设置在宫城谯楼上报时的鼓。禁,指帝王所居之地。《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五年》:“(谢)德权因条上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

4、宿火:隔夜未熄的火。古诗文习用语。唐韦应物《郡斋卧疾绝句》:“香炉宿火灭,兰灯宵影微。”寒缸:亦作“寒垶”,指寒灯。古诗文习用语。唐白居易《不睡》:“焰短寒垶尽,声长晓漏迟。”

5、青琐闼(tà):宫门。借指皇宫、朝廷。南朝梁范云《古意赠王中书》:“摄官青琐闼,遥望凤凰池。”亦指富贵人家的门窗。青琐,原指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后借指宫廷,泛指豪华富丽的房屋建筑。亦指刻镂成格的窗户。《汉书·元后传》:“曲阳侯根骄奢僭上,赤墀青琐。”唐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以青画户边镂中”,并申之曰:“青琐者,刻为连环文,而青涂之也。”闼,小门。

6、碧纱窗:装有绿色薄纱的窗。唐白居易《伤春词》:“深浅檐花千万枝,碧纱窗外啭黄鹂。残妆含泪下帘坐,尽日伤春春不知。”

7、汉社:指汉朝。社,土地神,也指祭土神的地方,历代王朝建国必先立社坛,消灭别国也先毁其社坛,因此,社也是国家政权的标志。周邦:指周朝。邦,泛指国家,亦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尚书·武成》:“惟先王建邦启土。”

8、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笙,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说文解字》:“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

9、钟鼓:钟和鼓,古代礼乐器。《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反反(chuāng):象声词,形容钟鼓玉石撞击发出的声音。

10、主簿栖鸾:语出《后汉书·循吏列传》:“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今日太学曳长裾,飞名誉,皆主簿后耳。”主簿,古代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至魏晋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县虽仍置主簿,但任职渐轻。鸾,传说凤凰一类的神鸟。览:指仇览,一名香,字季智,陈留考城(今河南兰考)人。仇览胸怀大志,曾在考城令王涣署中做主簿,王涣治民严厉,认为他少鹰鹯之志,他则主张以德化人宽厚治民,认为做鹰鹯,不若鸾凤。王涣勉励他说:“荆棘丛可不是鸾凤栖身之地啊,你这样的贤人在小县做主簿太屈才了。”并将自己一个月的俸禄送给他做盘缠,送他到太学读书。

11、治中展骥:语出《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治中,古代官名。为州刺史的助理,主管文书档案。骥,良马。庞:指庞统(179—214),字士元,襄阳(今属湖北)人。与诸葛亮齐名,号为“凤雏”。刘备得荆州,任命他做耒阳令,因政绩差而免官。诸葛亮、鲁肃盛赞其才,刘备升他做治中从事,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后从备入蜀,取刘璋,围攻雒城时,中流矢而卒。

12、“苏武牧羊”二句:语本《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署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居匈奴十九年而不肯降,杖汉节牧羊于北海之滨。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苏武获释回朝,官拜典属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病卒,年八十余。甘露三年(前51),汉宣帝命人画苏武像于麒麟阁,以表彰其功德。北海,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13、“庄周活鲋(fù)”二句:语本《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大意为,庄子家贫,向监河侯借贷,没想到监河侯却对他说,等我收到税金后,借给你三百金。庄周因此很生气,说,昨天我在来的路上,听到车辙下的小坑洼里有一条鲫鱼在呼救。它说它是从东海而来,希望我能拿斗升之水救救它。我对它说,好吧,我将去游说吴王、越王,让他们引西江的水救你。鲫鱼很生气,说,那你倒不如早点到干鱼市场去找我。庄周(约前369—前286,一说约前368—前268),即庄子,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年代相去不远,尝为漆园吏。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所著《庄子》一书,主张逍遥无为、安时处顺,倡导齐物我、一是非,影响极大,被道家学派尊为《南华经》。鲋,即鲫鱼。西江,古人多称长江中下游为西江。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唐元稹《相忆泪》:“西江流水到江州,闻道分成九道流。”

声律启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