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四支全文注释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26 22:11

声律启蒙四支注释版

四支

声律启蒙四支·其一

茶对酒,赋对诗[1]

燕子对莺儿。

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2]

四目颉?

?3],一足夔[4]

鸲鹆对鹭鸶[5]

半池红菡萏[6],一架白荼蘼[7]

几阵秋风能应候[8],一犁春雨甚知时[9]

智伯恩深[10],国士吞变形之炭[11];羊公德大[12],邑人竖堕泪之碑[13]

注释

1、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需要押韵,多用铺陈手法,盛行于两汉。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2、落絮:落下的丝絮。比喻飘落的柳絮或雪花。古诗文习用语。宋晏殊《蝶恋花》:“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游丝:飘荡在空中的细丝,多为蜘蛛等虫类所吐。古诗文习用语。南朝梁沈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篇》:“游丝映空转,高杨拂地垂。”

3、四目颉: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黄帝的史官,有四只眼睛。《论衡·骨相》:“苍颉四目,为黄帝史。”

4、一足夔(kuí):夔,舜的臣子,精通音律。舜曾说过“一夔足矣”,意思是像夔这样的臣子,得到一个就足够了,后人误传为夔只有一只脚。《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二》:“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吕氏春秋·慎行览·察传》《孔丛子·论书》亦有类似记载。

5、鸲鹆(qúyù):鸟名。俗称八哥。亦写作“管鹆”。《春秋·昭公二十五年》:“有管鹆来巢。”杨伯峻注:“管同鸲,音劬。管鹆即今之八哥,中国各地多有之。”鹭鸶:即白鹭。因其头顶、胸、肩、背部皆生长毛如丝,故称“鹭鸶”。

6、菡萏(hàndàn):荷花的别称。《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毛传:“菡萏,荷花也。”《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7、荼蘼:亦作“酴醾”,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时开花,花白色,有香气,供观赏。

8、应候:顺应时令节候。晋陆云《寒赋》序:“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则其信也。”候,物候,指动植物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变化的周期现象,亦泛指时令。《素问》:“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古人把五天称为“一候”,一年七十二候。现代气象学上仍沿用。

9、一犁春雨:因春雨宜于耕种,故谓之“一犁春雨”。宋人谢耕道曾画一犁春雨图,闻名一时,陆游、赵师秀等名诗人争相题咏。

10、智伯:即智襄子智瑶(前506—前453),姬姓,智氏,名瑶,因智氏出于荀氏,故又称“荀瑶”,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首,时人尊称其智伯(又写作“知伯”)。晋出公十七年(前458),与赵、魏、韩四分范氏、中行氏地为邑。后与韩、魏攻赵襄子,于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而灭。谥襄,故又称“智襄子”。

11、国士:一国中最优秀的人,此处指豫让。豫让最初是中行氏的门客,因为不被重用,所以转而投奔智伯,得到智伯的礼遇。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为了替智伯报仇,用漆涂在身上,使自己生疮癞,又吞炭而使自己声音变得嘶哑,以防止赵襄子认出自己从而有所防备。行刺失败之后,赵襄子问他为什么单单替智伯报仇,他回答说,(智伯)以国士遇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另外,我们常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也是豫让在为智伯报仇之前表明心志的话。《史记·刺客列传》记其事。变形之炭:语出《史记·刺客列传》:“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严格来说,“吞炭”只能“变声”,“漆身”才能“变形”。《声律启蒙》此处是混而言之。

12、羊公:指西晋功臣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平邑)人。蔡邕外孙、司马师之妻弟。初以上计吏仕魏,锺会被诛后,渐居要职,官至中领军,掌兵权。晋武帝代魏之后,官拜尚书右仆射、卫将军。泰始五年(269),迁都督荆州诸军事。在州垦田屯粮,与吴将陆抗使命交通,各保分界,传为一时美谈。官至征南大将军,封南城侯。在官清俭。咸宁四年(278)卒。临终,举杜预自代。《晋书》有传。

13、堕泪之碑:羊祜镇守荆州,颇得百姓爱戴。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他建庙立碑,大家看到碑都忍不住流泪,杜预于是给碑取名叫“堕泪碑”。《晋书·羊祜传》:“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荆州人为祜讳名,屋室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焉。”

声律启蒙四支全文注释版

声律启蒙四支·其二

行对止,速对迟。

舞剑对围棋[1]

花笺对草字[2],竹简对毛锥[3]

汾水鼎[4],岘山碑[5]

虎豹对熊罴[6]

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7]

去妇因探邻舍枣[8],出妻为种后园葵[9]

笛韵和谐,仙管恰从云里降;橹声咿轧[10],渔舟正向雪中移。

注释

1、围棋:下围棋。“围”在此处是动词。

2、花笺:华丽精美的信纸。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草字:草书。汉字字体的一种,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3、竹简:古代用以书写、记事的竹片。《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晋荀勖《〈穆天子传〉序》:“汲县民不準盗发古冢所得书也,皆竹简素丝编,以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毛锥:毛笔的别称。因其形如锥,束毛而成,故名。《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传》:“弘肇又厉声言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虽有长枪大剑,若无毛锥子,赡军财富,自何而集?’”

4、汾水鼎:据《史记·封禅书》,汉文帝时方士新垣平预言汾阴将出宝鼎,后汉武帝时果在汾阴掘得宝鼎,汉武帝因此改年号为“元鼎”。汾水,即汾河,在今山西省境内,黄河第二大支流。源于山西宁武管涔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5、岘山碑:即堕泪碑。参前注。

6、熊罴(pí):熊和罴。皆为猛兽。比喻勇士或雄师劲旅。《尚书·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尚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尔雅·释兽》:“罴,如熊,黄白文。”晋郭璞注:“似熊而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关西呼曰豭罴。”

7、碧琉璃:亦作“碧瑠璃”。碧绿色的琉璃。亦喻指碧绿色的光莹透明之物。唐宋诗多用来形容绿水。唐李涉《题水月台》:“水似晴天天似水,两重星点碧琉璃。”宋欧阳修《浣溪沙》:“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瑠璃滑净无尘。”

8、去妇因探邻舍枣:典出《汉书·王吉传》:“始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其厉志如此。”大意为,王吉曾因妻子偷摘邻居家的几个枣子而休妻,后来在邻里的劝阻下夫妇才重归于好。王吉(?—前48),字子阳,琅邪皋虞(今山东即墨)人。西汉大儒,兼通“五经”,曾官昌邑王(刘贺)中尉。昌邑王被立为帝仅二十七天,以行淫乱废,王吉因常忠言谏王得免死罪。汉宣帝时,王吉官任博士、谏大夫,曾上疏议论宣帝得失,后以病辞归。王吉与贡禹为友,皆以德行闻名,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汉元帝初立,命使者征用王吉与贡禹。王吉年老,未至京,死于途中。去妇,指休妻。探,此处指偷摘。“探”字在普通话里只有去声一个读音,但在“平水韵”里却是平、去两读,与下文相对应的“种”字是平对仄。

9、出妻为种后园葵:典出《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公仪休)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仇其货乎?’”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博士,官至宰相,廉洁奉法,禁止食禄者与小民争利。公仪休吃到自家种的葵菜,又见自家织的布很精美,认为这是在和园夫、织女争利,于是怒而拔去葵菜,并休妻出门。出妻,指休妻。葵,即冬葵,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扁圆形。种子、根、茎、叶均可入药,嫩叶可食。

10、咿轧:象声词。此处形容摇橹发出的声音。

声律启蒙四支·其三

戈对甲,鼓对旗。

紫燕对黄鹂。

梅酸对李苦[1],青眼对白眉[2]

三弄笛[3],一围棋[4]

雨打对风吹。

海棠春睡早[5],杨柳昼眠迟[5]

张骏曾为槐树赋[7],杜陵不作海棠诗[8]

晋士特奇[9],可比一斑之豹[10];唐儒博识[11],堪为五总之龟[12]

注释

1、梅酸:典出《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曹操行军,找不到水源饮用,就哄骗士兵说前方有大片梅林,可以解渴。李苦:典出《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七岁时,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看见路边李子树结满果子,小朋友抢着摘,王戎说这李子的味道一定是苦的。

2、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与“白眼”相对。眼睛平视则见黑眼珠,上视则见白眼珠。典出《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南朝梁刘孝标注引《晋百官名》:“嵇喜字公穆,历扬州刺史,康兄也。阮籍遭丧,往吊之。籍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喜往,籍不哭,见其白眼,喜不怿而退。康闻之,乃赍酒挟琴而造之,遂相与善。”阮籍藐视礼俗,以白眼对凡夫俗子,以青眼待喜欢的人。阮籍母亲去世,嵇喜(嵇康之兄)来吊唁,阮籍对他以白眼;嵇康来吊唁,阮籍以青眼相迎。白眉:语出《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三国时蜀国马良眉有白毛,他兄弟五人都有才名,且都以“常”为字,但马良最杰出,因此当时人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后因以“白眉”喻兄弟或侪辈中的杰出者。

3、三弄笛:吹奏笛子或笛曲的一段、一章,称作“一弄”。典出《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东晋桓伊善吹笛,与王徽之路上相逢,应王之邀,吹奏三章。后人据此创作“梅花三弄”笛曲,描写傲霜斗雪的寒梅,曲中主调重复出现三次。

4、一围棋:即下一局围棋。典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后人以此喻光阴迅速。唐李洞《赠徐山人》:“知叹有唐三百载,光阴未抵一先棋。”

5、海棠春睡:语出《太真外传》:“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后人多用“海棠春睡”形容女子睡眼惺忪、娇媚无比的样子。

6、杨柳昼眠:典出《三辅故事》:“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后人因有“柳眠”之说。唐李贺《沙路曲》:“柳脸半眠丞相树,佩马铃钉踏沙路。”唐韩偓《早起探春》:“烟柳半眠藏利脸,雪梅含笑绽香唇。”

7、张骏(307—346):字公庭。张寔子,十六国时前凉国君。嗣其叔张茂为凉州牧西平公,并受前赵封凉王之号。全盛时,尽有陇西之地。在位凡二十二年。谥文王,庙号世祖。槐树赋:《晋书·凉武昭王传》:“先是,河右不生楸、槐、柏、漆,张骏之世,取于秦陇而植之,终于皆死,而酒泉宫之西北隅有槐树生焉,玄盛又著《槐树赋》以寄情,盖叹僻陋遐方,立功非所也。亦命主簿梁中庸及刘彦明等并作文。”据此,可知作《槐树赋》的应是西凉武昭王李暠,而非前凉世祖张骏。李暠(351—417),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晋安帝隆安四年(400),据敦煌、酒泉,称凉公,建立西凉政权。在位凡十七年。谥武昭王,庙号太祖。李暠写《槐树赋》,旨在抒发偏安一隅、难以建功立业的情感。

8、杜陵:指唐代诗人杜甫,杜甫家住长安杜陵,晚年自称“杜陵野老”。不作海棠诗:宋人注意到杜甫没有写过海棠诗,对此问题非常关注。苏轼《赠黄州官妓》诗云:“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杨万里《海棠四首》其四云:“岂是少陵无句子,少陵未见欲如何?”成书于宋代的《古今诗话》云:“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其实,《古今诗话》说杜甫因母名海棠而避讳不写海棠诗的说法,纯属附会。海棠非中原本土花卉,传入较晚,盛唐时期尚未成为主流观赏花卉,不独杜甫,盛唐时代其他大诗人也没写过海棠诗。

9、晋士:指晋人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善书法,与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10、一斑之豹:语出《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王献之从小聪慧,几岁时看人博弈,便能推断结果,却因年幼被人轻视,说他不过是用管窥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11、唐儒:指唐朝大儒殷践猷,他学问广博,被贺知章称为“五总龟”,意思是他无所不知。

12、五总之龟:语出《新唐书·儒学(中)》:“殷践猷,字伯起,陈给事中不害五世从孙。博学,尤通氏族、历数、医方。与贺知章、陆象先、韦述最善,知章尝号为‘五总龟’,谓龟千年五聚,问无不知也。”据说龟每长二百年,就能生出两条尾巴,称一总;到千岁的时候,共有五总,称“一聚”。五总的龟无所不知,因此人们常用“五总之龟”来比喻人的学识广博。

声律启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