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21:06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出自唐·罗隐的《自遣》,原文是:“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原文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出处赏析

赏析

从体现价值和实现理想的角度讲,中国文人大多是失败者。像晏殊那样生活、事业和人生态度都很优裕的不多;像王安石那样执着,无论成败无怨无悔的也不多。有一些真正爱山水爱自由的,像庄子、陶渊明,只是绝无仅有的个案。大多数文人,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不到合适的支撑点。比如李白这样一生近乎无忧无虑的,偏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总是在不满足中遗憾失落。

失败的文人需要寻找排遣的出口,也需要为失败找一个体面地借口。于是,有的愤世嫉俗。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借民生多艰,掩饰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无所作为。陆游被免官后,生一场大病,想起自己有诸葛之治才,却无三顾之机遇,不禁大声疾呼“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有的放浪不恭。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显示了诗人政治失意后载酒行乐、倚红偎翠、毫无拘检的生活状态;至于柳永,因为一首词得罪了皇帝,终身不能为官,只好“奉旨填词”,一生混迹花街柳巷,放荡不羁,更是失意文人放浪不恭的典型。

更多的文人选择了“归隐”。找一处深山幽谷僻静处住下,名为礼佛修道或寄情山水,实际是等待时机或等待君主召唤。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老庄讲“有为”和“无为”,可见“归隐”被儒家和道家共同认同,体现了古代士人文化的精髓。所以,古往今来,政治失意的文人选择“归隐”的不胜其数。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魏晋的“竹林七贤”,以隐居而成名。至唐代,整个一座终南山,都是隐居者的乐园,也是一些政治人物另辟蹊径走入仕途的根据地。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出处赏析

罗隐生活在晚唐,见证了唐朝的衰亡和朝代的更替。罗隐名如其人,是一位隐者,做隐者之前,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望和痛苦。从某个侧面看,罗隐的政治悲剧和柳永有些许相似。柳永三次考取进士不第,失意之下写了一首很有名的词《鹤冲天》,词的全文如下: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句子几近白话,很好懂,大意是:没有登上黄金榜,失去了出人头地的希望。圣明的朝代遗落贤才是暂时的。既然不能实现风云志向,那就不计得失,一任纵情放荡!我本是才子词人,自然应该做白衣卿相。在那烟花巷陌中,丹青屏障后,幸有知己知音的意中佳人,值得我去寻访。姑且偎红依翠,这种风流韵事,足令我平生舒畅。美好的青春那么短促,不过一瞬时光。还是忍着辛酸,把金榜虚名换成及时行乐的小饮清唱!

考不中进士,就去烟花柳巷,偎红倚翠,风流快活,如果在今天,肯定满城风雨,葬送前程。但在诗酒风流的古代社会,算是文人做派,不是什么大的毛病。问题出在最后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把朝廷的科举看做“浮名”,就犯了忌讳,是政治上不合格的标志。以善待文人著称的宋仁宗看到这句,大为恼怒,御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这一句为柳永定了性,注定了他的仕途坎坷,直到50多岁,才恩赐他个进士,陆续做过县宰和“农业部”下面的处长,没干多长时间就退休了。

罗隐考进士考得更艰苦。罗隐考进士,七年不第。进士不第并没有泯灭他的功名之心。唐懿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他写了一部政治性很强的书《谗书》,讲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揉和了道家和儒家,充斥着黄老思想。罗隐本来想通过《谗书》显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对乱世的统治有所帮助。但书中批评讥讽太多,引起朝廷不适,也葬送了罗隐的政治前程。罗隐追求功名,但一生没有在唐朝廷里做过官。黄巢起义后,隐居在九华山,直到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投靠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出处赏析

罗隐的诗歌,特别是那些传诵的诗歌,绝少文人气,很多读起来就是大白话。比如他的一首《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笔者小时候上学时,文革才结束不久,读这首诗,一直以为是哪位无产阶级革命诗人写的打油诗。从唐代流传至今,还这样通俗,可见古人的口语和今天的差别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

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到唐末的罗隐时代,大约已经衰微,“词”已经在酝酿发展了。所以,太过文言庄重的诗歌语言不能满足普通民众的需求,变化着的诗歌进一步口语化、通俗化也在情理之中。

《自遣》也是一首“白话诗”。从诗歌内容来看,应该写作于屡试不第、政治失意之后。字里行间充斥着怨愤和颓废。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极言人生得失欢愁,貌似浅显,实则深奥。

人生是一段旅程,有的时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的时候凄风苦雨、坎坷艰辛。多少人希望把凄风苦雨的日子略过,或者曾经的一路鲜花移植到雪山荒漠,为艰辛的路程增加一份亮色。但,人生的旅程身不由己,你可以顺其自然,但无法改造社会。即使你在路过花园时摘再多的鲜花戴在身上,最后还会凋谢枯萎,无法让你人生的荒漠繁花似锦,甚至无法孤独盛开。

同生命抗争是没有太多意义的,不如在有花的地方歌唱春天,在没花的荒漠独自承受。

张爱玲的生命里曾经鲜花盛开,尽管那花是一束罂粟。1942年,张爱玲遇到汪精卫伪政府高官胡兰成,只因胡兰成一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承诺,牵动了张爱玲的心。尽管那时胡兰成已婚,但张爱玲依然把胡兰成看成自己生命旅程中的春暖花开,对政治呀、时局呀、婚姻呀都轻轻略过。她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沉浸在自己调制的酒里,享受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欢乐时光。

好景不长,张爱玲的爱情之花只开了四年,就凋零了。

胡兰成之后,张爱玲再也没有感情生活。张爱玲晚年时,独自蜷居在公寓里,不见任何人,甚至她的保姆也难道见她一面。

“得即高歌失即休”,张爱玲深谙其中况味,她用一生感情诠释了罗隐的诗意。

只是不知道,晚年,远离了感情生活,张爱玲有没有多愁多恨亦悠悠。似乎她很少在作品里提及她的感情生活。也许,逃避也是愁恨的一种表达?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句“俗语”,其实是从罗隐的这首诗转化来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喝凉水”,一直觉得消极沉沦,玩世不恭。如今仔细品味,随遇而安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感情是一种无奈的放下,对于政治,则是生存的智慧。

范蠡是春秋时代越国的政治家。越国国君勾践被吴国打败,几近亡国,一心想复仇。这个时候,范蠡向勾践献出几条计策,对越国复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建议勾践重视农业,抓好经济,亲政爱民,稳定社会。他还施展美人计,把著名的美女西施送到吴王夫差身边,使夫差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在一次吴王夫差带兵争霸中原、吴国空虚时,他抓住时机,鼓动越王勾践出兵,一举灭亡了吴国。

范蠡在越国的政治作为可谓风生水起,也算是“今朝有酒”。但这还不是范蠡最高的政治智慧。在越国成功后,范蠡没有和勾践一起享受成功后的荣耀和富贵,毅然离开了越国,过起了隐居生活。

范蠡离开时,对同是勾践谋臣的文种说过历史上著名的语录,“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没有听范蠡的话,不久果被勾践杀害。

范蠡离开越国,不算“明日愁来明日愁”,据说过得还挺逍遥,成了富翁。范蠡在帮助勾践时,在和越王勾践的合作中,深深地把握住了勾践的“脉搏”,知道此人只能共甘苦,不能同富贵,但他还是忠诚的辅助勾践,实现了勾践复仇复国的梦想。

此一时彼一时,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是范蠡的政治态度和人生态度。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出处赏析

罗隐也是,只是没有范蠡那般幸运。

罗隐的唐朝,满目苍夷。拯救帝国于将倾,是罗隐彼时的使命。所以,尽管统治者不待见,他还是写下《谗书》这样的“太平匡济术”。也许他知道,即使他的匡济有术,大唐也回天乏力,但他还是做了,因为那是那年的“酒”,他必需“醉”下去。

等到黄巢兵起,大唐已病入膏肓,罗隐像古代的扁鹊医蔡桓公,病在骨髓时,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所以,罗隐选择了隐居,在九华山修道,看世间乱象纷纷扰扰,空自做着忧国忧民的愁。

杭州钱镠,是个好官。平定黄巢有功,军阀割据时,他的上司要自立,钱镠看不惯,和上司决裂。后钱镠奉朝廷的命令,讨伐上司,平定了杭州一带的割据势力,维护了大唐的统治。朝廷表彰他的功绩,他的画像被挂在凌烟阁上。

后来唐亡,钱镠和中原修好,休兵息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让地方群众受益,被群众成为海龙王。

至今在杭州,钱塘江畔,钱镠仍被供奉着。

罗隐晚年,55岁时,决定出山辅佐钱镠。为了一个辅佐明君的理想,为了匡济天下的责任。

遁世,不是逃避,只是一段休憩。不恋红尘只恋酒,在酒中谋划着乾坤,积聚着智慧。也许会尘封岁月,做一个独立特行的隐士,隐去精彩的华章;也许会等待时机,温酒定天下,续写不世的传奇。

无论哪种,都曾心甘情愿的,做人生的醉客。

更多罗隐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