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阑向悲风"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21:08

酒阑向悲风出自南宋·张孝祥的《浣溪沙》,原文是:“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原文

浣溪沙

——南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酒阑向悲风"出处赏析

赏析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个性。

秦像彪悍而蛮横的豪强,横行霸道,横冲直撞;汉是一员武将,犯我者虽远必诛;晋是没有长开的孩子,还没有强大就被欺凌瓦解;隋像根基不稳的暴发户,虽然强大,但胡作非为;唐是一位高官,凛然有威而蓄容天下;明如有节操无实效的教官;大清是位乡下农人,勤奋,殷实,保守。

宋呢?宋是高门大户。宋富有。我国古代人均GDP的峰值在北宋,宋是各朝代中经济最发达的。宋代人民生活富裕,连农夫走卒都能穿上丝质的鞋子。宋的富有还表现在商业发达,市场繁荣。元代刘辰翁回忆宋的繁华:“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动、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迤逦的楼台歌舞一眼望不尽,随着丽人们秀足莲步带起了脂香弥漫的微尘。……河面上灯烛倒映,明光闪烁是连绵不断的宅邸。帘影忽儿凝定,又忽儿散开化成一片彩锦,灯光灿灿的涟漪。月色浸润着西湖的十里深碧。明代冯梦龙编的话本小说《三言》,写的大多是宋代市井生活,商业发达,物阜民丰,所以才格外吸引眼球。

宋代的科技发达。宋代已懂得用烧煤、炼钢,矿冶、造纸业、制瓷业、丝织业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大型手工业雇佣全职产业工人达到几百人。火药的使用使战争变得更像现代,指南针的应用更使宋朝的海运空前发达。

宋代社会稳定,是历朝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宋代没有发生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梁山好汉,实际情况不过是当时的小股流民,像大海里的浪花,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波。易学家邵雍说:“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况复筋骨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人们饮酒赏花,可见当时的幸福生活。

更难能可贵的是,宋代文人地位很高,文化昌盛。宋代是文人政治,著名诗词家,大多在朝廷中做高官。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都能直接影响朝廷决策和政策走向。杰出的思想家有程颐、程颢、朱熹、周敦颐等杰出人物,从人数与成就上看,仅次于春秋战国时期,比汉唐明清都要多得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6位在宋。《全唐诗》收录诗歌56000多首,但宋诗却达247000多首,为唐的4.4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史名家邓广铭先生说:“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

作为文人,如果必须向前穿越,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宋。

人们常把唐宋并称,如果说唐是一颗太阳,光芒四射;那么宋就是一枚月亮,低调奢华。

说起宋的好处,人们想到的更多是北宋。宋分北宋和南宋,都繁华昌盛,但气象大为不同。北宋如圆月,南宋如残月,皆因南宋只有半壁江山。

宋重文轻武,因此富而不强。当时宋的北方有辽、夏、金政权,燕云十六州在后晋时被石敬瑭割让给辽国,致使宋失去燕山一带的天然屏障,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宋钦宗靖康二年,金政权在灭亡辽国之后,攻入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北宋灭亡。

北宋亡后,赵构逃到南方建立南宋政权,从此淮河以北地区践踏在金国的铁蹄之下。亡国之耻深深刺痛了汉族臣民的心,岳飞《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南宋150多年,仁人志士从来没有放弃过收复中原的梦想。陆游死时,北宋已亡70余年,他仍然留下遗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宋军民始终把靖康耻视为国殇。

南宋的诗词文章,也弥漫着沉重的国殇情仇。

"酒阑向悲风"出处赏析

中国的边塞一般在河西走廊或长城上下,但南宋偏安一隅,边塞竟至荆州一线!

张孝祥这首《浣溪沙》,有一个副标题,为“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1168年,张孝祥任荆南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驻守荆州。这年秋天,张孝祥约友人马举先一起登上荆州城楼,举目北望,观察边疆的防卫情况。由此对江河沦陷感慨万分。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很标准的写景抒情布局。

“霜日明霄水蘸空”。霜日:霜降的时节,在公历10月下旬。眀宵:明理的天空。水蘸空:水天相接。秋天,由于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分减少,地面水蒸汽上升也很少,所以晴空少云,天空分外明澈、纯净。人们用天高云淡、天高气爽、碧空万里、水天一色描述秋天的天空,就是这样的道理。在这样的时节里,最适合登高望远,看得清楚,看得真切,更容易引发去国怀乡的感慨。

“鸣鞘声里绣旗红”。鸣鞘,挥打鞭子发出的声音,这里是指鞭打战马。绣旗,绣有花边的旗帜,这里指军旗。诗人和朋友登高远眺,极目之处,战旗飘扬,马鞭声脆,俨然是前线军队正在进行军事训练。诗人由景入情,景色铺垫为抒情积蓄力量。

“澹烟衰草有无中”。澹烟和衰草,有秋天苍茫辽阔的气象。古诗中,澹烟衰草通常和羁旅行役,乡愁国恨联系在一起。澹烟自不必说,缓缓升腾的水雾给人迷离的感觉,正像心中升腾的愁绪。北宋秦观有词“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滚滚画屏幽。”说的就是闲愁。衰草连天,无边无际,象征不可遏制的哀伤。陆游有诗:沧波极目江乡恨,衰草连天塞路愁。和张孝祥这句“澹烟衰草”不谋而合,成为这句诗的绝好注脚。“有中无”,似有还无,其实是写视线远大,澹烟衰草以及水光天色融合在一起,平添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和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万里中原烽火北”。万里,极言中原之辽阔。中原原是宋的领土,那里有东京汴梁,有清明上河园的繁华,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有北邙山头少闲土的乡野,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记忆,有且插梅花醉洛阳的乡愁。而如今,中原更是回不去的痛。曾经的家园,现在却隔着烽火狼烟的战场。

“一尊浊酒戍楼东”。怎么能消解这乡愁国恨?无奈只有和好友坐在东面的城楼上,向着故都汴京,饮一尊浊酒,权且麻醉一下悲戚的神经,减轻国殇之痛。同样是战士的酒,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味道。在大唐,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激荡理想主义的梦幻。在宋,是“浊酒一杯家万里”,充满粗犷悲壮的情怀。到了明朝,是“朔风边酒不成醉”,豪情之中有些无奈。

“酒阑挥泪向悲风”。曾经听过一首歌,歌名叫“酒是穿肠毒药”:伤透的心借酒麻醉,泪在酒中痛彻心扉。我知道酒是穿肠毒药,可还是一杯一杯喝醉。歌声凄楚苦涩,正合张孝祥此刻的心境。阑,尽,结束。“一尊浊酒”怎能将满腔悲愤抑制下去,喝完了酒,面对萧瑟的秋风,禁不住泪流满面。

让诗人泪流满面的,不是澹烟衰草,不是一杯浊酒,不是凛冽悲风,而是那鸣鞘绣旗、中原烽火,是一眼看不尽的故土家园!

"酒阑向悲风"出处赏析

张孝祥是历阳乌江人,在现在的安徽和县乌江镇。沿长江逆流而上,过了南京,长江变南北走向,乌江就在南北走向的北端,毗邻南京。历史上经常把江南称为江东,就是以这个地方为坐标的。

乌江是个豪气干云而又慷慨悲壮的地方。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他带领八百人马突破四面楚歌,来到乌江江畔,仅余28骑。乌江亭长为项羽准备好船只,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可是项羽却笑着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本想有一番作为,同富贵,共天下。没想到现在没有一个人能够回来。纵然江东父老能容纳我回去,我又有什么面目见江东父老?即便他们不埋怨我,我自己能于心无愧吗?!然后自刎而死。

项羽在推翻秦帝国统治后,倒行逆施,按周王朝的办法封建天下,失败也是情理之中。但霸王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以及宁折不弯的君子风范,都展示了有贵族特色的人格魅力。我一直觉得项羽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后世文人猛士也对他景仰有加。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短短的二十个字,项羽的气概和骨气,在乌江边上,立起一座丰碑。

南宋人祭起项羽的大旗,因为他们是多么地盼望有更多的不肯过江东的猛将和义士,驱除鞑虏,收复中原。

汴京沦陷后,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面对金国的“乌云压顶”,是战,还是求和,一直困扰着南宋当局。有些人心怀大义,主张积极备战,北伐抗击金军。有些人苟且妥协,选择安于现状,稳固自身利益。朝廷刚稳住脚跟,就有岳飞和秦桧分别代表两种势力,最终岳飞被害风波亭。此后,战和之争几乎贯穿南宋整个历史。

在这场战与和的选边中,主流文人几乎一边倒地站在抗战队营里。也许是文人多理想主义,文人多义士,文人感情更敏感脆弱。

张孝祥是后岳飞时代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孝祥是才子,22岁考取进士第一名。历史上的状元不少,但做出成就的状元不多。张孝祥是有作为的一位状元。他刚被授予官职,就为岳飞上书辩怨,因此得罪秦桧。秦桧诬陷张孝祥的父亲谋反,将他打入大牢。还好,第二年秦桧就死了,张孝祥才算正式走上仕途。

张孝祥积极主战,不是只说在嘴上,写在词里,而且付诸行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挥师南下,当时张孝祥在芜湖赋闲,虽无官职,但他仍关心国家安危,积极提出抗金对策,上书当时的抗金将领。这场战役,史称“采石之战”,南宋大败完颜亮,完颜亮在北逃途中被部下杀死。张孝祥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当即挥毫作词《水调歌头·闻采石矶胜》,大呼“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他要乘风破浪地高翔而去,直飞到采石前线,击楫中流,扫清中原。由此可见他抗战的热情和决心。

采石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南宋主战派的士气。时隔一年,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军发动了北伐战役。但是由于实力不足,又缺乏必胜的信心,加上将帅不和,宋军在符离集(今属安徽宿州)遭遇金兵,宋军不战而溃。这次北伐葬送了采石矶大捷的胜利成果,南宋一蹶不振,朝廷和金国签署不平等条约,至此议和派彻底占据上风。面对不利局面,已经重新在朝廷任职的张孝祥上书孝宗,坚定不移地坚持复国的理想。张孝祥的“顽固”遭致议和派的嫉恨,不久,张孝祥被外放地方任职,辗转在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任地方长官,1168年知荆南兼领军职,写下这首《浣溪沙》。而后看到朝廷已无意北伐,心中失望,以回家伺奉双亲为由,辞去官职。不想回家不久,竟郁愤病亡,年仅三十八岁。

岳飞死的时候39岁,张孝祥38岁,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宋孝宗其实是很欣赏张孝祥这位状元的,听到他的死讯,深为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慨。然而,张孝祥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时势使然”?

张孝祥的命运,和汉代的贾谊有些相像。汉文帝时,贾谊有王佐之才,深得文帝赏识。但贾谊的锋芒毕露,招致大臣嫉恨。文帝无奈,将贾谊谪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文帝想念贾谊,特意将他招到京城。贾谊本以后皇帝会询问朝政大事,不想文帝和他彻夜长谈,竟尽问些鬼神之事。贾谊同样命薄,还没有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就天夺其年,年仅33岁。

李商隐曾写诗哀悼贾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张孝祥何尝不是!徒有状元之名,徒有光复之志,徒有不尽之才,最终带着深深的遗憾,在风华正茂的英年,化作一抔黄土,长眠于离中原更近的地方,等待王师北定中原的凯歌。——公元1169年,张孝祥病死芜湖,葬在建康(今南京)。

忠臣义士早逝,亦为国殇。

更多张孝祥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