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赏析-[唐]罗隐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03:53

作品原文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赏析-[唐]罗隐古诗

作品赏析

语言的“多义性”或“多解性”,是西方现代文学的批评术语,即使如存在主义者萨特,他在《萨特七十岁自写像》一文中,也表示欣赏“用一句话同时表达两三种意思”。罗隐的咏物诗《蜂》,也有义生文外的多义性之美。

对于此诗,历来主要有三种解释。一种是“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一种是“此讥横行乡里,聚敛无厌,而终不能自保者。唐末社会动乱兴灭无常(如大小军阀之兼并),故诗人有所感讽也”(刘拜山、富寿荪评解:《千首唐人绝句》),一种则认为指劳动者含辛茹苦,其劳动果实,被不劳而获者所剥削。近世以来,“蜂”似乎又成了“奉献”这一美德的象征,与照亮他人燃烧自己的“蜡烛”比美,于是此诗的诗意又另有别解。是耶?非耶?我以为从多义性的义有多解的角度去体味,上述理解都有存在的理由。因为好诗常常具有多义性,即义有多解而非单解,余味曲包而非一览而尽,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与艺术的再创造。

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罗隐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