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22:20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原文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杜甫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潇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赏析

天宝十三年(754),由于连日秋雨导致洪灾,长安缺粮,杜甫只好带着家眷一起前往奉先,而当时的奉先县令杨某,与杜甫的妻子是同族。这首诗就是在奉先写的。《文苑英华》本中有注云:“奉先尉刘单宅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尊称,唐时,称县尉为少府,县令称为明府。山水障,障,指屏障,山水障即画有山水的屏障。当时唐人很流行在屏障上面写诗,这首诗描绘画中的场景及画面表达出来的意境,非常细致生动,传神写照,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对后世的题画诗有影响。

起笔突兀,气韵生动,至“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云云,为第一段,评述刘少府之画技;“野亭”以下为第二段,细言画面内容,兼及刘之二子;末以“青鞋布袜从此始”作结,正所谓见画而有青山之想也。老杜谈艺论画之作,往往超尘脱俗,本篇又为个中翘楚,故宋之王荆公、苏东坡皆录此诗及《戏题王宰山水图歌》(详见下篇)于座右,“时时哦之,以快滞懑”(见《苕溪渔隐丛话》);杨万里则以为“堂上不合生枫树”两句是诗中之“惊人句”(见《诚斋诗话》),足见老杜此诗之艺术魅力。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句解

1、堂上,厅堂当中。不合,不应当。底,什么,是六朝时代的方言。厅堂当中是不应当或是不会长出枫树,可如今不但长出来了,还有烟雾缭绕着江山,用来形容刚刚见到画障时的惊诧之情,画工之妙几乎能以假乱真。

2、君,指刘单。扫却,画成。“扫”字,表明其绘画功力的精到,能够一挥而就。赤县图,画的也许是长安或奉先县的图画。

3、沧洲趣,所见到的山水画上面的隐士们流连于山水间的乐趣。

4、毫素,作画所使用的毛笔(毫)和绢素(素),在这里代指书法艺术。这两句是说你(刘单)将全部心灵都融化到画中,可见其对画艺的重视。

5、祁岳与郑虔,是杜甫的同时代人,皆擅长山水画。杨契丹,隋朝著名画师。

6、得非,莫不是。玄圃,也写作“县圃”,位于昆仑山的顶峰,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潇湘,潇水与湘水,是湖南的两江,在湖南零陵县处合流,因此并称为“潇湘”。由于玄圃为山,饰以“裂”字;潇湘为水,饰以“翻”字。

7、这两句写此画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引人沉思与遐想。天姥,山名,位于浙江的新昌县,杜甫早年游历吴越时曾登上此山。清猿,叫声凄凉清婉的猿猴。

8、反思,回想。蒲城,奉先县。鬼神入,鬼神降世。

9、元气,夺天地之造化的自然之气。元气淋漓,形容笔墨的酣畅与饱满,巧夺天工。障犹湿,由于障上的画是新画好的,墨迹还没干,因此说“障犹湿”。真宰,指天神。

10、野亭,指画面当中的山中之亭。春回,春回大地,指该画画的是春天的场景。暝,暮色苍茫的傍晚时分。

11、沧浪,原是水名,这里用于形容水的清澈。青溟,指碧海。侧岛,即旁岛,即不在水中央。秋毫末,秋毫之末,形容非常细小。

12、湘妃,指舜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由于画面上面有斑竹,因此联想到湘妃传说:舜死在苍梧之地,二妃(即娥皇、女英)为之痛哭,泪水洒在竹子上,竹枝上都是染泪的斑点。

13、刘侯,刘单。天机,天资、天性。这里是指出刘单天资过人又热爱绘画,因此得以超过前人。

14、亦莫比,没人可以比得上。

15、心孔开,心眼开窍。貌,描摹。

16、若耶溪,今浙江绍兴的若耶山下,溪上有云门寺,风景优美。

17、胡为,为什么。泥滓,泥淖,指污浊的现实。

18、青鞋布袜,归隐者的打扮。从此始,从此而去,归隐山水之间,即有出世之感。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