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赤县官曹拥材杰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17:51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原文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杜甫

赤县官曹拥材杰:软裘快马当冰雪(1)!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2)。

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3)。

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4)。

自然弃掷与时异(5),况乃疏顽临事拙。

饥卧动即向一旬(6),敝衣何啻联百结(7)。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8)。

杜甫《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赤县官曹拥材杰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赏析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十年(751)冬天,杜甫此时正处于贫病交加的窘境当中,所以写信给友人,诉说自己当下饥寒交加的苦状。投简即投赠书简。咸华,指咸阳与华原两县。诸子,指各位友人。诗中运用了多个鲜明的对比:“官曹”的“软裘快马”及“杜陵野老”的“苦寒”,“乡里儿童”“朝廷故旧”及自己的“弃掷”“饥卧”等,都饱含无限的悲愤心伤。

杜甫《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赤县官曹拥材杰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句解

1、赤县,长安。官曹,官吏的办事机构。拥,拥挤,形容数量之多。软裘,指狐裘。这两句是叙述长安官所当中充满了有杰出才干的人,他们每个人都穿着狐裘,骑着快马来抵御严寒。此处的“材杰”属于反语和讽刺。

2、杜陵,位于长安城南,秦朝时属于杜县,汉宣帝被安葬于此,所以称为“杜陵”。杜甫曾在这里居住了一段时间,所以自称“杜陵野老”或“杜陵布衣”。这两句是说在长安城当中还有谁正在独自忍受着悲伤与凄寒呢,杜陵野老的筋骨都要被冻断了啊。

3、荒秽,荒芜。晋代的陶渊明隐居后,躬耕于畎亩,写下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青门,长安城的东门。秦代的东陵侯召平,曾经在秦亡后于长安城东的青门外种瓜,称为东陵瓜或青门瓜。这两句是说在南山种下的豆苗早已荒芜,而青门外种瓜的土地也被冻裂了,是说自己穿不暖,而且受到饥饿的困扰。

4、乡里儿童,这是骂普通小官的话,陶渊明就曾骂督邮是“乡里小儿”。项领成,脖子硬挺,形容乡间小吏的目中无人。礼数,礼节。礼数绝,断绝来往。这两句是在说不光是乡间小吏自大骄狂,连朝廷中的故交亲友也与我断绝了往来。

5、这是一个倒装句,因为“与时异”,因此遭到“弃掷”。自然,理所当然。弃掷,被朝廷所抛弃,得不到重用。与时异,和时局不同,不合时宜。

6、动即,一动就是。一旬,即十天。这句话是说忍饥倒卧,十天来一动也不动。并且说明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并非一两次。

7、何啻,岂止。结,疙瘩。这句话是表示破烂的衣服上岂止结了百余处疙瘩!形容衣服极为破旧,生活困顿。

8、君不见,是直呼两县诸子而以自己的境遇相告。此老,是杜甫的自谓。无声,犹无言。这句话是在说杜甫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却又没有地方可以诉说,能做的只有默默泣血而已。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