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17:50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原文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杜甫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1)。

闻道洪河坼(2),遥连沧海高。

职司忧悄悄(3),郡国诉嗷嗷(4)。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5)。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6)。

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7)。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8)。

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9)。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10)。

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11)。

吾衰同泛梗(12),利涉想蟠桃(13)。

却赖天涯钓,犹能掣巨鳌(14)。

杜甫《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赏析

临邑,县名,隶属齐州,位于今山东省。杜甫的弟弟有颖、观、丰、占四人,这首诗当中提到的“舍弟”当是指杜颖。这首诗是五言排律,只有最后两句为散行。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写作于开元二十九年,有人则不认同这种观点,但从诗中的总体情调看来,应当写在困守长安之前,也就是杜甫三十五岁之前的作品。

犹言吾衰有同泛梗,功名荒唐,方如度索蟠桃,然倚赖胸中之学,尚思为天下后世建立非常功业。汝今不过区区苦雨河决,便自以为大忧,然则汝将委卸何人,又有何事方堪任受也。书未至时忧之甚,至书至以后,全不许忧,爱是爱,勉是勉,请此诗可以为兄,可以事君矣。

题先序舍弟书至,次序苦雨河泛,次序领官忧患,次序寄诗慰之。诗则先序苦雨河泛,次序领官忧患,次序舍弟书至,次序寄诗慰之者,盖文字贵有虚实起伏,不如是,便略无笔势也。故第一解四句,先虚写积雨黄河必泛,妙在“闻道”字。第二解四句,又先虚写舍弟适当此任,大是可忧,妙在“防川”字。先虚写得此二解,然后轻轻折笔到前日书至,遂令读者凭空见有无数层折。不尔,便是一直帐,更无波折可使人诵也。

二仪积风雨,百谷涌波涛。

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

“百谷”句奇。未见书,先有闻,以闻衬书,已是奇笔。乃未闻黄河泛溢,先见百谷波涛,以百谷衬黄河,不更奇笔耶!〇一“高”字何简,“难假”十句何繁,然都极河势之可骇,正不以繁简而或异也。〇传闻固应简,书述固应繁。第一解。

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忽然闻河泛,忽然想领此职者奈何,忽然忆防川恰是舍弟。看此一解,为是弟忧,为是忧弟?先生鹡鸰在原之情,于是乎千载如睹矣。第二解。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

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第三解,即来书所述也。鼋鼍难假,乌鹊空瞻,言桥梁断绝,无可奈何。第三解只此已尽。为欲详写河泛,故又有下文八句,其实只是一解。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

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

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

只是第三解写不尽语,未尝别转笔。〇逐句极写河泛之势,成奇语。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

倚赖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第四解,寄书宽之也。〇犹言吾衰有同泛梗,功名荒唐,方如度索蟠桃。然倚赖胸中之学,尚思为天下后世建立非常功业。汝今不过区区苦雨河决,便自以为大忧,然则汝将委卸何人?又有何事方堪任受也?书未至时,忧之甚至;书至以后,全不许忧。爱是爱,勉是勉,读此诗可以为兄,可以事君矣。〇“泛梗”“利涉”“蟠桃”“钓鳌”,悉用大水滉瀁字,图与上文相称。

杜甫《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句解

1、这两句是在说明河溢的原因。二仪,即天地。积风雨,指长期下雨。

2、洪河,指黄河。坼,裂开,此处指黄河决口。

3、职司,指主管治水防河的官员。悄悄,形容忧愁。

4、嗷嗷,拟声词,忧愁声,哀叹声。这句说的是灾区的地方官诉说当地灾民的惨状。

5、这两句是说自己的弟弟。卑栖,指居住在地势低的位置,防川,指防河。簿曹,官名。

6、版筑,指用版夹土进行筑墙。不时操,即总是在筑堤。紧接着下面的十一句全都是弟弟在信中所说到的话。

7、这两句形容版筑时遇到的困难。相传周穆王来到九江,也需要叱令鼋鼍变为桥才可以通过。织女也需在七月七日依靠乌鹊填河搭成的桥才可以通过。如能真是如此,那么会对筑堤防水提供很多便利,只可惜这些都是神话,无法成真,所以说是“难假”“空瞻”。假,假借。瞻,仰望。

8、这两句是说河面的宽广。燕南,即燕山南部。济上,指济南兖州附近。畎,指田地当中的小沟。

9、这两句是说大水长期不退,导致螺蚌蛟螭等水族横行在陆地上。

10、这两句写水势之大。“徐关”变为“水府”,“碣石”也显得非常渺小,犹如“秋毫”。碣石,山名,位于渤海之东。

11、这两句写河水泛滥带给百姓深重的灾难。白屋,即老百姓所居住的茅屋,因为被水冲走,因此只剩下孤树。青天,指天气好的时候,但就算是在这样的天气下,还是会有很多船只出现事故,失事沉没。

12、泛梗,因为诗的内容是在于写洪水,并且当时杜甫没有官职,因此自比为“泛梗”。

13、这句话是说尽管我犹如泛梗一样无能,但依然希望渡过大水去摘取蟠桃。蟠桃也就是《山海经》当中出现的仙桃。

14、这两句承上,是说要以蟠桃来作为诱饵,将大鳌制伏。掣,制伏。传说是巨鳌导致了河水泛滥,所以杜甫有这种的想法,目的是宽慰弟弟。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相关阅读】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