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衣》原文赏析-杨朴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5-01 09:05

莎衣原文

莎衣

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莎衣赏析

杨朴,字契元,郑州人。为人恬淡闲静,不慕荣华富贵,一生布衣。据《蒙斋笔谈》记载:“朴性癖,尝骑驴往来郑圃。每欲作诗,即伏草间冥搜,得句则跃而出,遇之者皆惊。”可见他对写诗已到了痴迷的地步。后来他的同学毕士安向宋太宗推荐他,他即赋《莎衣》诗,辞官而归。《莎衣》诗是他的代表作,《瀛奎律髓》说:“此诗对御所赋,天下传诵。”

《桐江诗话》载:“杨朴契元,一日秋晴,钓于道旁溪中。值漕台陈文惠出,从者呵之,契元竟不顾。文惠怒,摄至邮亭中诘之。契元丐纸笔供状,乃作绝句云云,文惠谢遣之。”这首《绝句》是:“昨夜西风烂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钩。紫袍不识莎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杨朴傲岸的性格和狂放的风神,也可知他曾以《莎衣》诗对太宗的事是可信的。杨朴咏《莎衣》和这里的《绝句》其思想精神是一致的。

莎衣,即蓑衣,是以蓑草编织起来的御雨的衣披。蓑衣、笠帽是雨具,也是渔人常备之具。七律《莎衣》除了尾联缘蓑衣而抒情表意外,其余三联都是咏蓑衣。但它不是一般的咏物,而是由物咏人,由人抒情,表现了遗世独立、飘然物外的韵致。

首联说渔人爱蓑衣。草缀绳编的蓑衣,在诗人的眼中色艳质柔,比一般衣服还好。“软绿柔蓝著胜衣”,绿与蓝的草色,饰以软与柔,不仅显示了其色鲜嫩,而且表现了质地轻软。说蓑衣胜于衣,是由于着了蓑衣,“倚船吟钓正相宜”。“吟”是吟诗,“钓”是钓鱼,钓鱼只是一般渔人的生涯,吟诗则是文人学士所独擅。既垂钓又吟咏的渔人,就不是普通的捕鱼人,而是隐逸的高士。诗人爱蓑衣,正是爱这种浪迹江湖之上,逃脱官场之外的感情流露。诗的起句便奠下了全诗的基调,透露出清静淡泊的情韵。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蒹葭”,芦苇;“菡萏”,荷花。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这一联写得极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湖面,如溅珠迸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了蓑衣的渔人,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怎能不爱呢!

颈联写渔人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蓑衣:一是醉后,一是晴时。沉醉之时,狂放不羁,甩脱蓑衣,这时精神上也是自由的。晚晴之时,归棹拢岸,乱堆蓑衣,这时心情上也是轻松的。虽然写脱蓑衣,实际上仍然体现着渔人的怡然自乐,无拘无束。

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披”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写“披”,景是动,人是静;写“脱”,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尾联表明不愿将蓑衣换取官服,是本诗主旨之所在,也是诗人锋芒的崭露。“紫绶”,紫色的绶带;“金章”,黄金印章。紫绶金章,指高级的官爵。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我还不肯轻易把蓑衣换了它呢!杨朴面对太宗皇帝,拒不受官,不愿将蓑衣换锦袍,可见其情操。无怪乎此诗要“天下传诵”了。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绶金章”对举,因而诗人改变了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从而构成“换”的关系,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真是点睛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斛之力。

(徐应佩 周溶泉)

【作者】

杨朴:生卒年不详。字契元,郑州(今属河南)人。因同学毕士安荐,太宗以布衣召见,赋《莎衣》诗,辞官而归。

【相关阅读】

更多杨朴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