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即事》古诗赏析-徐夤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9 01:08

开元即事原文

开元即事

徐夤

曲江真宰国中讹,寻奏渔阳忽荷戈。

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

尘惊骑透潼关锁,云护龙游渭水波。

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

《开元即事》古诗赏析-徐夤作品

开元即事赏析

“安史之乱”在唐史上是件大事,它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也是中国封建制鼎盛时代的结束。那么“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呢?历代史家多认为是女人误国:唐玄宗贪恋杨贵妃美色,重用奸相杨国忠,从而导致“安史之乱”。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安史之乱”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昏庸。这表现在唐玄宗重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设节度使,重用野心将帅等等。把祸乱推给女人杨贵妃,实属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之见。本诗即从史家角度,实事求是地指出这点,故为咏唐史中见解独到的杰出诗篇。

“开元”,为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史称“开元盛世”。诗题告诉我们,本七律是写开元时代的事情的,就史发论。“即事”,指眼前的事。全诗首三联为一个层次,写“开元即事”,末联为一层次,发表作者的见解。

开元时期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重点叙述说明两件事:一是张九龄罢相,一是“安史之乱”。首联出句是写张九龄罢相。“曲江真宰”指张九龄。他是长安二年(702)进士,官右拾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宰相)。因唐玄宗信任奸人李林甫,张九龄遭谗毁,张又直谏犯上,三年后即被罢相,第二年被贬荆州刺史。“国中讹”,“讹”,怪异、怪诞。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是开元间怪诞事,朝廷(“国中”)朝政逐渐昏乱。天宝十一年(752)杨国忠为相,大权独揽,更是天昏地黑。他一人自侍御史至为相,凡领四十余使,三十二印,独断专横,无所不用其极。由于皇帝昏聩,奸佞当权,政治愈趋黑暗。安禄山认为时机已到,便于天宝十四年(755)起兵范阳反唐,“寻奏渔阳忽荷戈”,即言其事,不多久便奏报渔阳八郡荷戈造反了。“渔阳”,唐郡名,是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统帅的八郡之一。“寻奏”,言时间很短促。其实,从张九龄罢相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到安禄山反唐的天宝十四年(755),其间有二十二年时间。“寻奏”,用夸张修辞,也表明奸邪当道,祸乱发生很快。“堂上有兵天不用”一联,是说唐军战斗力很差,皇帝、宰相为首的唐朝大批官吏,面对安史叛军的猖狂进攻,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唐军久不征战,战斗力极差。史载叛军攻荥阳(今河南郑州),守城士卒“乘城者,闻鼓角声自坠如雨”(《通鉴》卷二百十七)。因此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下洛阳,攻下潼关,长安不保,唐玄宗只有带着杨贵妃等一班人马放弃京都,去蜀地避难了。颈联“尘惊骑透潼关锁,云护龙游渭水波”,生动地叙述描写了这件事。“潼关锁”,潼关西薄华山,南临商岭,北距黄河,东接桃林,为关中门户,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锁”,锁钥也。潼关之重要有如锁钥。但安史叛军来势凶猛,唐军不敌,在尘土飞扬中敌骑直透潼关锁钥之地。潼关一破,关中平原无险可守,长安即在叛军掌握之中了。唐玄宗等便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六军保护下西渡渭水去蜀。走到兴平马嵬坡,陈玄礼兵变,杀死杨国忠,勒死杨贵妃,近卫军才平息了愤怒。

末二句是作者议论。“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作者一反历代封建士大夫所持女人是祸水、可倾城倾国的腐论,指出误国者不是杨贵妃。因此,千百年来,再别提到马嵬坡就愤恨女人杨贵妃误国了。“蛾眉”,此指代美人杨贵妃。史家多认为在马嵬坡处死了杨家兄妹是对女人误国的惩处,这是没有道理的。在男尊女卑的封建专制时代,女人仅是玩物、工具,一般说根本不能左右国家政治,怎么能说“蛾眉破国”呢!此诗见解深刻,论据充分,属对工稳,确为咏史上乘。

(李坤栋)

更多徐夤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