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龛山凯歌》原文赏析-徐渭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5-01 03:53

龛山凯歌原文

龛山凯歌

徐渭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龛山凯歌赏析

明代也有边患,加之时人普遍学习唐诗,所以“边塞诗”又一度兴盛。作者曾投身平倭战争。龛山在浙江萧山东北五十里,与海宁赭山对峙,旧有龛山寨。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冬,大破浙闽沿海入侵倭寇,作者当时正入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有《龛山之捷》纪其事,略云:贼自温州登岩,蔓延于会稽。战士遇贼死战,无不以一当十,贼遂大败。这首诗即歌颂破敌将士的英勇,可与岑参《破播仙凯歌》等名作媲美。

起一句就写破贼将士乘夜包围入侵之敌。“暮合围”在战术上是很有利的,因为明军比倭贼更熟悉山势地形环境,偷袭可以成功。“短剑随枪”则是长短兵器互用,便于近战,白刃相搏,第二句即写激烈战斗,入题十分迅速。“寒风吹血”表明战事发生在冬夜,不是“吹人”而是“吹血”,可见厮杀的激烈,战士冒着枪林血雨,顽强杀敌。“着人飞”的“着”字下得妥帖,比“溅”字含蓄,比“染”字轻灵。再配合一个“飞”字,简直把战斗的情况写活了。诗中的形象是呈动态的。

前两句写战场一夜厮杀的情况十分简洁,后两句则推出特写镜头:天亮了,道路上奔驰着明军骑兵。诗人没有去刻画他们的面容和英姿,而以大特写的手法,展现将士的铠甲:“一片红冰冷铁衣”,这“一片红冰”与第二句呼应,令读者进一步想象战士浴血战斗的情景,血衣暗示的是战斗的激烈。同时,它又表现出气候的严寒,战斗环境的艰苦,通过这样的描写,又突出了战士不畏艰险严寒的铁的意志。“铁衣”虽然直接指铠甲,也造成一个铁人的形象。这就是大明的钢铁长城啊!

全诗最突出的创获,显然是在最后一句。唐人边塞诗没有出现过类似诗句,但闺怨诗有过:“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刘商《古意》)不过这“一片红冰”与那“一片枕前冰”,给人的审美感受绝不相同。

(周啸天)

【作者】

徐渭(1521-1593),字文长,一字文清,号天池、天池山人、青藤山人、山阴布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工诗文、书画、杂剧。但科场失意,屡试不中。为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僚,对抗击倭寇多有策划。胡得罪被杀后,终身潦倒。诗文主张独创,反对模拟。有《徐文长三集》《徐文长逸稿》《徐文长佚草》《四声猿》等。

【相关阅读】

更多徐渭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