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中书省》原文赏析-谢朓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8 20:07

直中书省原文

直中书省

谢 朓

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弘敞。

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

玲珑结绮钱,深沉映朱网。

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

兹言翔凤池,鸣珮多清响。

信美非吾室,中园思偃仰。

朋情以郁陶,春物方骀荡。

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

《直中书省》原文赏析-谢朓古诗-南北朝诗歌

直中书省赏析

诗题为“直中书省”,即写自己在中书省当值时的心情感受。南齐隆昌元年(494),谢朓连迁骠骑谘议、中书诏诰、中书郎等官,于第二年夏出任宣城太守。诗题谓当值中书省,诗中又谓“春物方骀荡”,正是写的春天的景况。从此可知,该诗当写于出任宣城前夕。

诗中写:中书省所在的宫禁中,紫殿肃穆,彤庭弘敞。万年枝树当风摇曳,承露仙人掌映照着灿烂阳光。殿堂门窗玲珑剔透,华美的装饰彩色辉映。当阶芍药泛红光,苍苔映衬更觉增色。出入这样华贵无比的凤池之地的人,又都是锦袍华衮、“行则鸣佩玉”的“君子”,按说自己置身于此中,该是多么荣耀啊!然而,美则美矣,“信美非吾室”,诗人自感“凤池”非己所居之地。尤其值此春风骀荡之际,他却向往“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就是说他企望能够寄情山水,像“凌风翰”一样自由飘扬,从而使自己哀思郁陶之情,得以舒畅。

身居中书,而自感不安;理应适意,而心情郁结,如此矛盾的景况将何以解释?难道这是诗人一时偶发的无名闲愁吗?非也!此实为当时险恶的社会现实在诗人思想上的一种折光。

从南齐的历史发展来看,武帝萧赜死后,其孙新安王萧昭文即位前后,正是其政局由所谓“百姓无鸡鸣犬吠之惊”的时期转向即将衰亡的关键时刻。永明十一年(493),皇太孙萧昭业继武帝位,因生长深宫,既无经验,又无能力,还忌妒其叔父萧子良的声望而加以排斥。其叔祖萧鸾早有野心,于隆昌元年(494)七月,废昭业而杀之,另立其弟昭文为帝,至十月又废昭文而自立,称明帝,随之也杀了昭文。明帝萧鸾何止仅仅杀了昭业、昭文兄弟,为了巩固自己阴谋得来的权力,进而大杀高帝、武帝的子孙,如高帝子鄱阳王萧锵、江夏王萧锋、南平王萧锐、宜都王萧铿等;武帝子庐陵王萧子卿、安陵王萧子敬、晋安王萧子懋、随郡王萧子隆、建安王萧子真、西阳王萧子明等,皆为所杀。(参阅《二十二史札记》卷十二“齐明帝杀高武子孙”)灭杀诸王所用的手段也非常残酷,“皆以夜遣兵围宅,或斧关排墙,叫噪而入,家财皆见封焉”。而且,这种为了王位之争而大加杀戮的残酷斗争,并非局限于宗室贵族范围之内,一些被视为与高、武诸子孙王有关系的老臣宿将,像王敬则等也被牵连进去。王敬则开始还是萧鸾政变的支持者,而在肆杀成性的萧鸾看来,为了政治暂时需要可以有所利用,但终归不可信赖,其后逼迫王敬则起兵反抗就是证明。虽然,有些事件是发生于写该诗之后,然而,“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具有诗人特殊嗅觉的谢朓,岂能不预察到“蹶石伐木,梢杀林莽”的端倪呢!事实上,诗人曾任新安王萧昭文的记室,又曾与“好辞赋”的随郡王萧子隆相唱和,而且“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关系至为亲密。像这些人的惨遭杀害,诗人能不为之寒心?难道眼看别人因之而受株连,而自己能不为之疑虑?所以,谢朓这时身居中书,心情感到“郁陶”,从而想寄情山水,得到解脱,这是完全符合他的心境的。诗人这种“信美非吾室”的感受,正是险恶现实在他内心所投射的阴影;他的向往恣情山水,正是他缺乏直面人生的胆气,意欲借此保命的哀鸣。

该诗感人之处,不只在思想上反映了当时现实的险恶,而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谢朓诗歌语言的形象清新而富有描写力,这是人所共知的。如“玲珑结绮钱,深沉映朱网”“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其意象词语对仗工稳、鲜明,其画面色彩绚丽而活脱,都见出诗人的深厚功力,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首诗所表现的艺术特点,最突出的还表现在诗情的骨架结构上。对此,前人张玉穀曾作了这样的分析:“前十(句),起即点清省中;随细写省中之景。而以‘兹言’一联,就省中之人,人皆艳羡顿住,反喝下文。后六(句),接落已身,‘信美’句,忽将上文一齐撇落,转出归思。怀人玩物,恣赏山泉,皆思归之故也。前路啧啧铺陈,不图后路烟云尽扫,笔极不测。”(《古诗赏析》卷十八)意思是说,前十句起首点题,随之细写中书省中之景。以“兹言”两句,收上启下。后六句,接写自身,以“信美非吾室”为转折,最后写出思归之意。这里指出诗意的发展层次,各层次的中心用意,以及前后如何衔接过渡等,均十分中肯。注意,张氏特别强调:“前路啧啧铺陈,不图后路云烟尽扫,笔极不测。”此三句评语,正是十分精辟地道出了该诗结构手法上的特质。所谓“前路啧啧铺陈”,正是指诗的前十句大肆渲染省中之景,无论其宫殿的宏伟、华贵,亦无论其景物的奇美不凡,初读令人均感作者在啧啧赞赏,然而,“信美”句突地来个大转折,“忽将上文一齐撇落”,真是“不图后路烟云尽扫”,其变换令人莫测。这种大起大落大转换,恰是诗人那种难以忍耐的“郁陶”之气,在胸中激荡不平的艺术外现。诗人运用这种前后转换、抑扬对比、喜忧映衬的表现方法,在完成全诗的主题任务上起到了绝妙的积极作用。诗人这样把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高度地熔铸在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美的享受。有些人认为谢朓诗有一种常见的缺点,即先描写而后议论,出现一种割裂感;而该诗乍看似乎也有类似现象,其实若真的将该诗这样看待,那就失之皮象的理解了。

(张登弟)

【诗人名片】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出身贵族,母为宋长城公主。仕齐至中书吏部郎。齐东昏侯永元(499—501)初江祐等谋立始安王遥光,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企图引他为党羽,他不肯依从,致下狱死,年才三十六。谢朓诗风格秀逸,为当时作家所爱重,梁武帝说:“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见《太平广记》引《谈薮》,谢朓的所谓“新变体”的诗已有唐风,对于五言诗的律化影响极大)。

更多谢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