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敬亭山》原文赏析-谢朓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8 19:53

游敬亭山原文

游敬亭山

谢 朓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谿。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暌。

《游敬亭山》原文赏析-谢朓古诗-南北朝诗歌

游敬亭山赏析

诗作于南朝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出守宣城时。出守宣城是在从荆州遭谗还都又经萧鸾夺位的政局剧变之后。诗人在宦海浮沉中,目睹政治的黑暗,心中常怀忧惧,故诗在对山水奇奥的刻画中寄托了既萦心禄位又企想栖隐的矛盾心情。

头四句写山的大势,大气包举,气魄恢宏。“亘”是横贯,“合沓”是重叠,一写山之长,一写山之高,山之磅礴雄奇已可想见。“隐沦”即隐士,“灵异”谓仙人,两句进一步暗示山之灵秀幽邃,并为下文表现归隐之思埋下伏笔。中间八句,从不同侧面具体描述山中景象。“上干”二句写仰视俯视所见:仰视只见山峰直插云霄,遮天蔽日,俯视则见山脚有溪流环绕。“上干”句又写了山之高,但与“合沓”句角度不同,前者为置身山中时所见,后者是对山势作总体概括,则不一定如此,因为置身山中,特别是置身可以仰视山顶的山腰反不易看到山峦“合沓”之势,更不易看到“亘百里”的长度。接下来“交藤”二句写山中藤萝密布、古树盘曲的景象,给人以莽苍荒古、神秘萧森之感。“樛”是向下弯曲的树木,故言其“耸复低”,这种树在幽僻的山中颇为易见。“独鹤”二句,转而写山中鸟兽和鸣情景。“鼯”是一种形似蝙蝠的鼠类,其前后肢之间有飞膜,能在树林中滑翔。“鹤”是“独鹤”,“鼯”是“饥鼯”,其叫声必然带着几分哀婉、几分凄惶,何况是在静寂的山中,又何况是自“朝”至“夜”叫个不停。这里运用绘画艺术所不可能有的音响效果,给静寂的山中带来了几分生气,同时又进一步反衬出山中的清幽和神秘。“渫云”二句,进一步写山中云雨迷蒙、阴暗潮湿的气候。“渫云”即“出云”,着一“已”字,表明云不过刚从山谷间涌出,顷刻便迷漫一片,令人想见山峰林木在其间若隐若现、变态百端的情景。“凄凄”,寒凉貌。两句连用了四个叠字,皆状物生动,相映成趣。最后八句,改一路描写为夹叙夹议,写诗人在游山时的感受和联想。“纡组”,系佩官印,谓做官。《谢宣城别传》说:“朓常有言:‘烟霞泉石,惟隐遁者得之。宦游而癖此者,鲜矣。’”(《庾子山集注》卷四《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诗倪璠注引)虽身膺官职,但又能兼得寻幽探奇,诗人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缘源”二句,言远未穷其源而归路已幽隐迷蒙,具体描绘出“寻幽蹊”的情景。临此幽境,诗人于是忽发奇想:如果想要寻求隐归的乐趣,不妨就从这里登山。“丹梯”,谓山。谢朓《随王鼓吹曲·登山曲》:“暮春春服美,游驾陵丹梯。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末两句进一步说:虽然皇恩已绝,退隐自是顺理成章、不可违背的了。诗人因是南朝齐高祖、齐武帝二朝诸王的旧僚。明帝对他多少怀有戒心,出守宣城可以说是一种不信任的结果,故这里有“皇恩已矣”之说。钟嵘《诗品》以为朓诗“末篇多踬”,这里以理语为全诗作结,也不免稍乏思致。但诗人欲坦率道出“欲追奇趣”的个中情由,诗篇由景及情,由情及理,也颇条贯有序,故亦不宜深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云:“夫宦辙言情,旨投思遁,赋诗见志,固应归宿是怀。”不无道理。

谢朓的山水诗多数写得清新透逸,而本篇落笔遒劲,视野开阔,意境幽峭,气韵凝重,显得别具一格。这主要由于诗人处在出外仕隐的矛盾中,有意识地接近山水,而宣城四周有高山为屏,正是风景奥区。诗人探奇入胜,穷形极致,且将自己企望栖隐的心性旨趣融入其中,故给诗篇涂上了一层清远绵邈、险峭幽深的色彩。诗人也从谢灵运的同类诗作中接受了影响,但不似大谢那样雕琢,那样带着玄言佛理。表现手法上,诗人较熟练地运用了永明声律和骈化修辞,篇中大抵两句相联,对仗工稳,至如“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之类,已颇接近律体要求,呈现出崭新的面目。

(张亚新)

【诗人名片】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出身贵族,母为宋长城公主。仕齐至中书吏部郎。齐东昏侯永元(499—501)初江祐等谋立始安王遥光,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企图引他为党羽,他不肯依从,致下狱死,年才三十六。谢朓诗风格秀逸,为当时作家所爱重,梁武帝说:“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见《太平广记》引《谈薮》,谢朓的所谓“新变体”的诗已有唐风,对于五言诗的律化影响极大)。

更多谢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