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平原作》原文赏析-文天祥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8 13:09

过平原作原文

过平原作

文天祥

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

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江以北无坚城。

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

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咸京。

明皇父子将西狩,由是灵武起义兵。

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哀哉常山惨钩舌,心归朝廷气不慑。

崎岖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节。

当年幸脱安禄山,白首竟陷李希烈。

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

乱臣贼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

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当天。

【注释】

平原:唐代郡名,治所在今山东德州。(原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天宝初改。)

颜真卿:字清臣,唐临沂人。玄宗天宝年间任平原太守。

“长安”句:《资治通鉴》载,安禄山反,真卿遣平原司兵李平由间道奏闻。玄宗始闻禄山反,河北郡县皆风靡,叹曰:“二十四郡,竟无一人义士耶?”及李平至,乃大喜曰:“朕不知颜真卿作何状,乃能若是!”

渔阳:古蓟州,今天津蓟县、北京平谷等地。在唐代为范阳节度使所辖。鼙鼓:战鼓。天宝十四载(755)冬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附和者有卢龙、密云、汲、邺、渔阳等郡。

公家兄弟:指颜真卿及其从兄颜杲卿。

夏盟:夏,华夏。天宝十四载十一月,颜杲卿、袁履谦等也起兵常山,真卿遣杲卿甥卢逖潜告杲卿,约以连兵断禄山归路,以缓其西侵之谋,一时河北诸部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其附禄山者,惟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

“贼闻”句:禄山闻常山平原起兵,大惧,时已破洛阳,乃使史思明率平卢兵攻常山,蔡希德自怀州会兵,不敢遽攻长安。

咸京:代指长安。

西狩:皇帝逃奔在外,讳称为狩。明皇西奔,所以称西狩。

灵武:唐时称灵州,朔方节度使治所,今宁夏灵武西南。天宝十五载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传檄四方,起兵讨贼。

再造:重建,也作复兴解。李郭:指李光弼和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

常山:唐郡名,今河北正定一带。颜杲卿曾为常山太守,后世称颜常山。钩舌:天宝十五载正月十五日,史思明攻陷常山,杲卿被执送洛阳,骂不断,被断舌,不能复骂,卒受剐刑而死。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时真卿仍镇平原。

崎岖坎坷:形容道路不平,此处指艰难辛苦。

卢杞:唐德宗时宰相,为人奸险,有口才,鬼貌蓝色,素恶颜真卿忠直,李希烈反,杞因劝德宗遣真卿前往宣谕其军,实欲除之。

过平原作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是文天祥在兵败潮阳五坡岭被俘的次年(1279),被押解至大都燕京途中经过平原所作。在诗中作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颜真卿、杲卿兄弟的历史功绩,赞叹他们在反抗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斗争中所表现的忠贞壮节,表现出作者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全诗声情激壮,像是一篇严正的史论,读了之后,使人激昂感奋。

全诗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十二句,以史家的直笔显示,唐代平定安史之乱,颜真卿兄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牵制安禄山的兵力,使之不敢长驱西侵长安,然后郭李大军才得以发挥威力,讨平叛乱。开头四句,写安禄山发动叛乱。当时承平日久,在“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情势下,“大江以北无坚城”,叛军所过郡县,望风瓦解,这时首先仗义起兵的,是平时不被天子所知的平原太守颜真卿。在真卿从间道奏闻安禄山叛变之后,唐玄宗才下诏布置防务和讨伐,难怪玄宗感慨地说:“朕不知颜真卿作何状,乃能若是!”这四句极写安禄山之反,情势严重,又庄严地提出作者所要歌颂的历史人物。接着“公家兄弟奋戈起”四句,写出了平原、常山两郡起义兵的巨大影响,在平原起兵的同时,真卿的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也起兵讨逆,相约连兵断安禄山归路。真卿兄弟都是书生,奋戈一呼,一时河北诸郡纷纷响应,凡十七郡结成同盟,推真卿为盟主,共兵二十余万。安禄山此时已攻破东都(洛阳),闻讯变色,害怕归路断绝,只得分路东还,延缓西犯时间。这四句和前四句形成对比,波澜壮阔,使紧张的局势为之一缓。接着写到明皇父子由长安西奔,太子李亨即位灵武,以郭子仪、李光弼为主力的朔方劲兵东征,经历了为时八年的奋战,终于平定叛乱。作者总结说,唐朝重建之功,虽然是李、郭诸将血战沙场的结果,但牵制之力,则是由于平原、常山倡义所致。“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两句,皇皇史笔,实为千古不移之论。

第二部分八句,分写颜常山、颜平原先后秉忠殉难,威武不届,正气凛然,千秋宗仰。但仍以颜真卿的事迹为主,主次分明。前四句写常山兵败,颜杲卿被俘,在洛阳就义之前,痛骂逆贼,惨遭钩舌的酷刑,忍受肢解而死。颜真卿在其兄一家三十余口全被惨杀以后,心向国家,并不因此感到震慑,经历长期的艰难辛苦,始终镇守河北一带,区处诸郡军务,出入玄、肃、代、德四朝,以忠贞为天下表率。次四句写颜平原的殉节,指出颜真卿当年历经艰辛,幸而未遭安禄山之害,但在大局已定的德宗建中四年(783),却因宰相卢杞谗害,在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之后,被派遣前往宣谕,终于以接近八十的高龄,痛斥叛逆,被李希烈缢死。诗中表明李希烈的罪行,固然不容饶恕,而卢杞用心险恶,尤为令人发指。“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两句,既严正地揭示卢杞的奸险狠毒,也指出当时君主的昏庸,易于为谗佞的巧言所蒙蔽。唐玄宗为李林甫所蒙蔽,养虎贻患,造成一场空前残酷的安史之乱;唐德宗受卢杞的欺蒙,对卢杞借刀杀人,除去他素所厌恶的刚直老臣颜真卿,一点也不觉察,致使唐代中期以后,国运濒危。这段历史事迹,是可为悲叹的。

诗的第三段是结尾四句,前两句对乱臣贼子的下场作了总结,安禄山、李希烈、卢杞之流,如今已和荒烟蔓草,同归湮没,遗臭万年,受到历史的无情鞭挞。而莽莽中原,依然如故。颜真卿的忠精壮节,却声名赫赫,如雷霆当空,威严凛厉,给后世留下了光辉的典范。“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当天。”既和上两句作鲜明的对比,又是全诗的结论,戛然而止,大笔淋漓。

全诗对颜真卿兄弟崇高的节操、刚贞义烈的精神热烈赞颂,论断严正,层次井然,写得悲壮奋昂,感人肺腑。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写此诗时,正在押解途中,可见写诗的目的,除了表彰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外,更在于借此激励自己,坚定自己不屈的信念。作者在被押解北上途中,写了不少诗篇,如《怀孔明》、《刘琨》、《祖逖》、《颜杲卿》、《许远》等,通过对这些忠肝义胆的历史英烈的歌颂,来表达自己光昭日月的志节,本篇是其一例。

(马祖熙)

【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至温州。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更多文天祥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