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二首》(其二)原文赏析-文天祥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8 13:06

晓起二首原文

晓起二首(其二)

文天祥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

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

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

道人无一事,抱膝看回文。

晓起二首赏析

文天祥一生忠义,刚正不阿。开庆元年(1259),在他初入仕途不久,即上书乞斩宦官董宋臣,未达目的,自免官归。后来董宋臣入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极言其罪。贾似道专权,天祥屡忤其意。咸淳六年(1270),贾似道指使台谏张志立构罪弹劾,文天祥遂被罢官。当时的南宋政治极端腐败,导致了抗元的军事上节节失利。在这种环境里,文天祥举措艰难。咸淳七年,他营建宅舍于庐陵南百里的文山,打算寄情于山水之间。闲居文山期间,他写了《晓起》两首,此其二。

在被形势和奸佞们逼得无路可走的时候,文天祥常有遁世之想。他在《赠适庵丹士》一诗中说:“本是儒家子,学为方外事。此身恨凫短,有意求蜕。”这首《晓起》诗,也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产物。比如作者以“倦鹤”、“痴猿”自比,就表明了他对世务的厌弃。“黄叶”、“白云”,也当是世外环境的象征。此外,首句用“远寺”、“金铎”,末联称“道人”,说“无一事”,也都是这种情绪的明显表露。诗中的其他词句虽然用得比较婉曲,但只要稍加推敲,就会发现无一处不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比方说,使用“宝熏”,正是要用其飘溢出来的氤氲香气在作者的室内形成一股脱尽尘务的仙气。颔联写秋声用“江一片”,写曙影用“月三分”,似乎也在说这里毫无市井的喧嚣和官场的秽浊。末句中的“回文”,是一种字句回环往复都能成义的诗歌体裁,极不易写。再说,作者在文山闲居,读的书一定不少,但这里单说“看回文”者,就是为了反映他“无为”的生活。至于“抱膝”,更别于正襟危坐。如果说“看回文”是表现道人无所事事的精神生活,那么“抱膝”所透露的,则是道人疏懒闲散的外形特征。

除了抒情集中以外,描写错落有致也是本诗的主要特征之一。诗中有两种声响:远寺渺茫的钟声和神秘无边的秋声,它们韵律各异,然而却是一个“道人”在“晓起”时所能听到的全部声音。诗中也有两种光亮:曙光和月色。作者写曙光用“曙影”,可见此光朦胧;叙月色曰“三分”,可见此光也并非明亮———这里,两种光调和谐美,清幽疏淡,应该是诗人恬静心情的写照。从颜色方面看,诗中有叶的黄———这种叶是阅尽春风行将归藏的叶;有云的白———这种云是无拘无束自行自止的云。总之,诗中从不同角度描写的声、光、色,再加上宝熏所散发出来的使人飘然欲举的香气,极有力地表现了《晓起》这个题目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此外,“远寺”句写远,“疏窗”句写近;“秋声”句用听觉,“曙影”句用视觉;“倦鹤”两句虚写,其他六句实写;写鹤曰“行”,写猿曰“坐”;前六句偏重写物,后二句收笔写己,也都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首诗在用词上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某些词语似乎是随手拈来,可是却能在自然之中毫不费力地表达出作者的情绪。如寺院多在村外,因而“远寺”的“远”字似乎很平常,但是正是这个“远”字决定了铎声的悠扬和缥缈,也只有如此的铎声,才能同作者淡远平静的心声相呼应。再如写窗用“疏”字,好像也没有多少深意。其实不然。从现有史料看,文天祥家产甚丰,屋舍也还华丽。然而他的生活态度是:“予于山水之外,别无嗜好。衣服饮食,但取粗适,不求鲜美。于财利至轻,每有所入,随至随散,不令有余。”(《纪年录》)尤其在写此诗前后,作者更加追求超脱。所以一个“疏”字不仅反映了他物质生活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的心灵世界。作者还千锤百炼地铸就了一些词语,用来寄托更加深重的心思。如:鹤善飞而用“倦”,猿机敏而用“痴”,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为什么”。经这一问,就可能知道这里的鹤与猿定然有一种特殊的遭遇,也定然有一些特殊的怨和愁。这种遭遇及怨和愁,读者当从诗人的身上去寻找。

(李济阻)

【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至温州。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更多文天祥的诗

阅读排行